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重庆渣滓洞大竹五烈士

作者: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0 15:26:55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精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和历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深化“四史”教育,铭记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川省地方志办开展“巴蜀英烈”征文,在方志四川“巴蜀英烈”专栏陆续发布 ,以教育和激励巴蜀儿女缅怀英烈、不忘历史、鼓舞斗志、奋发图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重庆渣滓洞大竹五烈士

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扼守重庆的国民党大小官员一面仓皇逃窜,一面疯狂组织力量反扑。西郊歌乐山上,阴森森、雾茫茫,笼罩着一派杀气。2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对关押在渣溶洞集中营的200多名共产党员、进步青年、民主人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惨案。在面临最后崩溃时,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又一桩不可饶恕的罪行。在这次空前的大屠杀中,大竹人民的优秀儿子、重庆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主席团副主席、中共重庆市委电台支部张永昌,在校内主办油印刊物《突击》的教师张孟晋,利用神合乡乡长合法身份隐蔽战士的张文端,张家场特支秘密武装联络小组长游宗相,守护党的秘密刊物《反攻》的教师陈尧伦5位烈士倒在血泊中,壮烈地献出了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

张永昌烈士

张永昌(1921—1949),又名运昌,大竹县田坝乡龙台村人。

1934年春,张永昌考进大竹县立初级中学第18班。1936年上年因受校方记过处分,赌气在家,不愿返校学习。后亲友设法将他送到重庆,就读于求精中学初中部。1937年9月,以优异成绩步入求精高中第十三班。1940年9月,考进北碚复旦大学史地系。在复旦,他广泛接触进步同学,开始严肃思考社会和人生。皖南事变后,学校白色恐怖严重,他申请休学一年,到成都进入金陵大学历史系。后因特务监视,被迫离开金陵返回重庆。1942年9月,张永昌回到复旦,与共产党员陈以文秘密来往,同时结识了《新华日报》社共产党员张子英。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外著名进步作家的著作,思想日趋成熟。

张永昌烈士(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44年8月,张永昌受其父威逼,违心地考进入求精商学院。他常与进步同学在一起谈论郭沫若的六大历史悲剧,对剧中人物的崇高人格、凛然正气不胜崇拜。翌年初,他参加了《中国学生导报社》,并担任导报的秘密发行工作,为推动进步活动,积极奔走于山城各大、中学。

1946年1月,他由张子英介绍进入南方局创办的重庆社会大学新闻系;4月初,在共产党员程途领导下从事学运;5月,当选为商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12月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3日,他被30余所大、中学校代表推为全市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主席团副主席,为党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争得了一席合法地位。

1947年7月,张永昌进入中共重庆市委电台支部,任青运委员,负责收听新华社广播及学运新闻,为《挺进报》提供稿源。8月于商学院毕业。后经党组织安排入国民公报社,以记者身份活动于各大、中学,继续为《挺进报》筹组稿件。翌年4月6日,市委书记刘国定被捕,17日,刘国定出卖了他和程途。18日晚,张永昌不幸被捕。旋即被囚于渣滓洞楼上二室。

1949年11月27日深夜,刽子手对渣滓洞集中营的革命志士进行集体大屠杀,张永昌倒在血泊中,年仅28岁。

张孟晋烈士

张孟晋(1920—1949),大竹县高穴乡人,原名张宝玉,参加中国共产党时用名张野立,大学毕业后改名张孟晋。

张孟晋烈士(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4岁时,张孟晋考入大竹县立初级中学第18班。1937年就读于成都大同高中,一面读书,一面热心救亡宣传。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考入国立东北大学政治系,组织关系仍在成都。不久,成都党组织遭到破坏,张孟晋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4年夏,毕业后到重庆,9月经人介绍到重庆中国会计专修学校任教。尔后,一面教书,一面积极寻找党的组织。1945年初,他取得组织关系,受南方局青年组的领导。为把“会专”搞成党的工作据点,他后来接替了校长职务,改组董事会,自任董事长,并延聘了不少革命青年包括几位共产党员作教员;学校亦改名为私立大信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后,张孟晋领导该校师生参加了山城声势浩大的抗暴运动。1947年上半年,为安全起见,他离开大信高商校到松花江中学执教。不久重庆党的秘密刊物《挺进报》《反攻》问世,为配合作战,张孟晋等在校办起了油印刊物《突击》,总计出刊10期,为党作了有力宣传。

1948年1月,党组织派人恢复了张孟晋的组织关系。2月,张到建川中学任总务主任。此时党在川东农村正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为了给党提供经费支援武装斗争,他决定去马尼拉其么叔张国忠(克勤)处筹钱。张孟晋于6月13日离渝赴港,20日乘飞机返渝。由于早有特务探知行踪,张孟晋于23日被捕,后被关押于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在狱中,张孟晋备受残酷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党的机密。

949年11月27日深夜,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血案。在密集的机枪声中,张孟晋夺门而出,最终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

张文端烈士

张文端(1914—1949),大竹县神合乡方园村人。1933年毕业于大竹中学第14班。1939年下期在大竹双河乡私立光杨小学任国文教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文端烈士(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40年春,根据党关于“充分利用合法权利,打入国民党的社会团体,乃至党政机关中去”的指示,张文端弃教考入“大竹乡干人员训练班”。3个月后结业,任大竹县文星镇(半年后改为乡)镇长兼文星区教育指导员和文星中心学校校长。1940年5月,大竹中心县委李孝思等被捕后,张文端一度和党失去联系,于1941年暑假重新回到党的怀抱。1942年8月后,由于大竹县的党组织与上面断“线”,张文端再次失去组织关系。

1947年秋,中共上川东第一工委派人恢复了张文端的组织关系。尔后,张文端利用在神合乡当乡长的合法身份,从物资上大力支援山后区的武装斗争。1948年2月,大竹山后苏家沟战斗打响,撤下一批外来干部隐蔽于张文端处。他巧妙地掩护了这批同志,并先后让这些同志安全地撤离险区,前往重庆。

嗣后,上述某些迹象被国民党查觉,正要抓张文端,张立即与领导人胡正兴一道撤往重庆潜伏,不幸于1948年7月在重庆千厮门被捕,被囚于渣滓洞中美合作所。在狱中,张文端表现十分坚强,积极参加狱中党组织发起的各种斗争。

1949年11月27日,在惨绝人寰的歌乐山集体大屠杀中,张文端牺牲于渣滓洞,时年35岁。

游宗相烈士

游宗相(1920—1949),大竹县张家场人。其家道殷实,不虑吃穿。1936年入大竹县立初级中学第20班学习;1938年上期,因染疾在身,辍学归家,协理家政。

游宗相烈士(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43年夏,游宗相与重庆育才学校归家度假的邻居陈尧楷频繁接触,对陈尧楷油然而生敬意。次年春,他与陈尧楷结伴赴重庆,进入育才学校学习。在陈尧楷、徐永培、徐相应等同乡同学影响下,游宗相积极投身育才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1945年初,游宗相和陈尧楷等回到家乡,应聘到张家乡小学任教。他以教员身份,秘密进行社会调查,暗中联络青年农民。1947年7月中旬,中共张家场特支及张家秘密武装相继建立,游宗相任小组长。是年10月,经胡正兴、陈尧楷介绍,游宗相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卖掉其父160石租田,全部交给党组织购置枪弹。在此期间,游宗相率小组陈礼和、游开万、游二毛、冷怀亮等积极参加了张家场的各种武装斗争。

1948年9月,游宗相积极协助陈尧楷承担联络竹、垫、邻武装起义的重任。他翻山越岭,餐风宿露,秘密奔走在竹、垫、邻及重庆一带。10月17日深夜,他与陈天星、江治南一行3人在垫江县城北门庄家园不幸被捕。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如获至宝,赓即向省保安司令部和第八、九、十、十五专员公署发出通电:“大竹奸匪游宗相等数人,日前由渝返竹,来垫大肆活动,准备冬季大军入川,企图破坏”云云。游宗相身受酷刑,坚不吐实。不久,他被秘密押往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在狱中,他心怀坦荡,视死如归。

1949年11月14日,游宗相和江竹筠、陈以文、蒋可然、王敏等30名难友被刽子手秘密枪杀于歌乐山下的电台岚垭,时年29岁。

陈尧伦烈士

陈尧伦(1921—1949),又名陈明德,大竹县张家乡人。1933年发蒙于张家石城寺小学。学习勤奋,特别喜爱习字作画,几年后字画有了一定功底。1938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大竹县石子乡无边庵高级小学。

陈尧伦烈士(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44年春,陈尧伦经陈尧楷介绍来到重庆育才学校学习。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1945年上年,育才学校号召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准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陈尧伦随陈尧楷等到回到家乡。他一面在张家乡小学教书,一面和陈尧楷等一道从事社会调查,联络青年农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46年秋,陈尧楷在张家场邀约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农民,商讨搞武器、拖队伍、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在陈尧楷带动下,大家纷纷变卖家产,集资买枪。陈尧伦也卖掉了租谷10多石。他们用筹积的资金购买了20多支枪。陈尧楷还办起了“山王会”,团结了二、三十个青年农民。他们背着枪在峰峦起伏的东山学习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在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陈尧伦参加了“山王会”。

1947年夏,陈尧伦离开张家场,来到重庆行知小学。在任教期间,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并与其他同志一道创办了“六一社刊”。陈尧伦的吃苦耐劳,深得中共育才地下组织领导人廖意林好评。

1947年下年,人民解放大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配合人民解放军大反攻,中共重庆市委创办了一个政论性党内刊物《反攻》。《反攻》为半月刊,由育才学校党支部书记廖意林任社长,设编辑组与印刷组。陈尧楷与李累、苏仲扶为印刷组成员。在廖意林领导下,《反攻》于10月1日出版第1期,以后每半月印发一期。《反攻》及时介绍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指明革命斗争的前进方向,号召人民推翻蒋介石集团的统治,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斗争。为《反攻》的及时印发,陈尧伦和他的战友们花费了不少心血。

陈尧伦思念着远在家乡的战友。他决心把《反攻》带回大竹,让战友们及时了解党在新形势下的政策策略以及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更好地开展农村武装斗争。

1948年2月的一天,陈尧伦带领几份刚出版的《反攻》回家。为躲过密探搜查,他把《反攻》缝进棉衣里。然而,当走到邻水县石永乡时,他却与邻水护邻乡乡长包益狭路相逢。包益当即狂呼:“抓陈尧楷的哥哥,抓陈尧伦!”

当时陈尧楷已率众武装起义,张家场已被国民党军队层层围困,大小道路岗哨林立。陈尧伦奔逃未及,不幸落入敌人魔爪,旋即被五花大绑押往邻水监狱。

《反攻》被查,敌人企图顺藤摸瓜破获《反攻》,便对陈尧伦进行了几天几夜的严刑拷打。陈尧伦坚贞不屈,只字未吐。

1948年冬,陈尧伦被秘密押送到重庆,囚禁于渣滓洞监狱1楼8室。陈尧伦虽身陷囹圄,仍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并以共产党员为榜样,积极参加狱中难友们“争饮水”斗争和绝食斗争。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渣滓洞监狱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血案。在密集的枪声中,陈尧伦倒在了血泊中。他不是共产党员,却为共产主义事业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年仅28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