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美食】九大碗、锅圈子、米发馍‖梁志友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12 21:32:58 浏览次数: 【字体:

九大碗、锅圈子、米发馍

梁志友

九大碗

天全县九大碗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出自民间,流行至今,老少皆崇,而且被发扬光大,芳香不衰,成为一方一俗乡愁的记忆,已是不争的事实。

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造屋,长辈的生日酒,小孩子的满月酒......家族宗亲,村事的盛事喜庆,但凡举办宴席酒的,十桌、八桌、几十至百余桌,无不是带着浓浓乡土风味和乡俗民情的九大碗盛装登场,演绎着节日般的况味。

无需特定的场所,豪华的餐厅。宅屋前的空地,村头的晒坝,甚至路旁的草坪,临时搭起灶台,支起厨案,简易棚棚一搭,便是乡村大厨们“大刀阔斧”施展手艺的天地。奏起露天演唱的锅、盆、碗盏交响曲,俗称“坝坝宴”。

旧时,几张八仙桌在四合院的天井一摆,高条凳一安。

八人一桌,依长幼排序落坐。蒸、炖、烧荟萃的九大碗上齐后,香气弥漫,人气美美。既有了待客的体面,又不失迎宾的礼数。举杯畅饮,伴大块朵颐间,把家乡人的豪爽大气,人情之间的和睦包容上演得淋漓尽致。

传统的九大碗,其寓意福、禄、寿康长长久久,家和村兴。分别是丸子、肘子、甜烧杯、扣肉、渣肉、红烧肉(樱桃肉)、墩子肉、酥肉、红白萝卜大杂烩。并且全部用猪肉主食材,土巴碗上蒸笼,大斗碗盛装,通常不用盘子,所以称为“九碗”。

九大碗的丸子,亦称为头碗。有别于他乡的是头碗的丸子一定是长锥形的,一头圆一头尖,其意圆满、长久,头尾相顾。配丸子的“底子”一般用干鲜四季豆,笋条、红白萝卜。丸子(头碗)在宴席上很少人当场吃的,大多是长辈下席后包给晚辈吃;晚辈包回家敬长辈。是民间尊老爱幼的传承。至今,仍有人称吃九碗为“包丸子”。肘子通常做成姜汁糖醋味。扣肉一般用天全自己腌的盐菜。唯一的红白萝卜杂烩也是用猪杂碎炖的。

随着时代的脚步,今天的九大碗早已与时俱进,变成了十二、十六、十八碗盘,鸡、鸭、鱼、海鲜齐上。蒸、炖、炒、烧、凉拌不一而足。既保留着传统风格,也融进了时尚元素,还把今天的日子隽得幸福丰盈。但切记一点,勤俭节约才是美德。

锅圈子

新麦入仓,装上一二斗背干麦子,到就近的磨坊看“转书”(推磨子)。磨坊大多傍河倚路,一磨一碾,简陋得形同只剩几根骨架撑起日子的风景。青瓦木柱、板壁稀眼漏风、布满蛛网尘须,孤影斜日中摇摇欲倾。

收成季节带来的人气,让平素间蔫不溜秋的磨老板,一时间变得绅士样风度精神。磨麦面的人挨个排着轮子,听完水车哗哗狂语,大石磨吱呀吱呀沉吟之后,装上新麦面、付磨钱(没钱的就称麦面抵),心满意足地往家赶。背背新麦面(也叫连麸面)脚步匆匆,仿佛期许的日子就在前头。

回到家后迫不及待地撮上半盆,用事先备好的酵头掺水揉面发酵,心里的滋味也一起发酵。最后把自然发酵好的面团,依经验放入少许食用碘、反复揉掐均匀,做成黄瓜长成短粗细的面剂子,放在菜板上醒一会。

灶锅里放油炒上应季的蔬菜,差不多时掺入设顶的水,放上天全人过去专用的锅圈。旧时的锅圈都是慈竹篦片做的,常年热烘油浸,经久耐用。最后把麦面剂子挨个放在锅圈上、盖上锅盖用菜叶或抹帕封住锅边。

一切都在美好的期待中。最多半小时左右,一面有酥黄锅巴的锅圈子和锅里的烩菜一锅熟。省柴、省事,简单的烹饪,却是生活经验的累积。最后,合家一人一碗菜,一个或半个锅圈子、围桌而坐、分享菜味的芬芳、麦香的浓郁、日子质而实在的甜蜜。这是天全锅圈子在我舌尖的早期留痕,也是家味的记忆。今天看来,还是朴素的分餐制形成。

万象更新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不在为果腹愁眉不展。天全的锅圈子也与时俱进,走出乡间深闺,以下里巴人的身价,参与到百花齐放的舌尖世界的竞争之中。因其价廉物实,人见人爱,很快就拥有早餐客众的一席之地。渐渐的还有了点小名气。我记得当时成都的朋友尝过后。大加赞赏,回时还一定要买上一大包。我去成都,他们总会“点名道姓”说:“别忘了给我买锅圈子呵﹗”

锅圈子的小店最早开在旧时的东门、南门、正西街,因为都是学生流、上班族,车站市场南来北往客人的散地。县城向北拓展建起新街后、北门上也开了多家、而且生意都能吃。如今,新城、旧城、老城都有专卖锅圈子的铺面。一铁桶大炉子,一口大锅、一张简易面案,夫妻携手并肩、撑起锅圈子的一片天空。只是大多是面粉而做,连麸面的锅圈子,仅桂花桥头一家。

米发馍

在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年月,玉米食品一度成为许多家庭的主食。而且,一日三餐能与火烧子、水粑子、汤粑子硬货邂逅,已经是肚子的福气。吃到的玉米食品中含有黄豆成份,让其变得膨松、清香好下咽,那是意外的惊喜。再如果持家的主人能干、手巧,又有条件变着口味在发酵的玉米面团里加些糖精,做成或蒸或烙的发馍,那就是级别的眷顾了。要想吃到当下流行的,洁白如玉、细腻化渣的米发馍,只能翘首春节的莅临。那年头,家穷米贵,即使要做米发馍,也只能用碎米子来完成。如此,亦然皆大欢喜。

想要像现时一样,想吃米馍,街市走一趟,农贸市场逛一圈,抑或家里泡些大米自己做主,随时随地都能满足舌尖之欲,仿佛就是传奇。

发馍在家乡的成因和时间无考,但不妨从过去长辈们常告诫晚辈们,要学会尊重人的一些话中拈出一些线头。例如,有人上门求事,事后长辈们会说:“过去叫化子们都要给几个发馍”。办不到的事,也应该客气回应“有馍馍打发,无馍话打发。”不要给人难堪,让人下不了台。话里的信息给出在旧社会才会有叫化子;馍,自然是发馍了。

20世纪60年代,县城东门上就有一家卖米馍、米包子(糖糕)的小店。米馍烙成一面锅巴;米包子分白糖糕和红糖糕;即为小食一绝。在人们一日三餐还恪守传统,不兴“吃过街嚼”的年头,米馍、糖糕,甚至包子,便成了上学孩子们应急的早点和馋嘴的零食。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家乡粮食年年丰收,大米玉米也颠倒过来。白生生、软嫩嫩、甜丝丝的米发馍,从此成为千家万户“招之即来”的乡土美食,和每家每户春节必备的年食。但,米馍真正走出乡间深闺,挑战传统的包子、锅圈子、面条这些面粉食品,融入商潮,成为当地早餐的新宠,还是近十几年的事。似乎在一夜之间,县城的主要街道、商区、农贸市场,都有它靓丽的身影。而且,受热捧的程度,不压于面食的早点。特别是到了年头岁尾,许多人把它当作休闲食品,送客礼物,甚至抽真空让米发馍远走他乡,带去乡愁的情怀,亲情的惦记。

米馍作法简单,有一年以上陈米泡发一小时磨成米浆,加入酵头自然发酵,即可蒸可烙为原味;加入白糖或红糖,为甜点;加些玉米面,又是另一种风味。当下最流行的就是白糖米馍。甜口适度,原味米香,让人齿颊留香,心中澎湃。

NE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