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二毛的老菜谱》第23期:从酿豆腐到牛肉丸,客家菜丰富了粤菜的内涵

作者:二毛 口述,薛维睿 整理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0-05-13 15:10:17 浏览次数:613 【字体:

【编者按】“中国美食不灭,正得益于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极富生命力的发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谱30余年,所藏文献跨越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

《二毛的老菜谱》栏目将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为线索,在老菜谱里探寻美食文化的历史和变迁。

人物名片

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纪60年代生于重庆酉阳。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文化部和中国烹协),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1987年直至现在,先后在重庆、成都和北京创立文化餐饮品牌“川东老家”和“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国吃家》等美食著作。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如今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客家菜的传播越来越广。粤菜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广州菜、东江菜和潮州菜。其中东江菜又称作客家菜。客家是古代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汉人,他们的语言是有中州古韵的客家话,其菜肴风味也是保持传统特色的客家菜。这本《正宗东江菜谱》于1962年编写,由香港万里书店出版,几乎收集了东江菜的所有菜式,可能是最早全面介绍客家菜单的专著。

《正宗东江菜谱》1962年香港万里书店出版

由于历史迁徙的原因,客家菜不仅留存于广东,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西玉林、台湾新竹等地都有客家菜,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广东东江的客家菜。1995年出版的《广东客家菜》一书,作为内部培训的教材,对于东江菜的技艺传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广东客家菜》1995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广东客家菜》将东江菜的基本特色概括为: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究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焗见称,尤以砂锅菜擅长;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东江酿豆腐是客家名菜,正宗的东江酿豆腐汤汁香浓,豆腐嫩滑,有左口鱼的特殊鲜味。事实上,酿豆腐不仅存在于东江,福建、江西等很多地方都有,甚至四川和重庆也有这道菜。小时候我以为酿豆腐是我家乡酉阳的菜,其实渝东南有很多客家迁徙来的人,将这些菜带到了西南地区。

如今,东江菜仍保留着一些古代中州风貌的烹饪技巧。《广东客家菜》里介绍了一些奇巧的烹饪手法,比如现仅存于东江菜的“酒焗法”。以玫瑰酒焗双鸡为例,烹饪时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鸽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锅熟时杯中还剩有清酒,鸽肉酒香扑鼻。这个做法与江西三杯鸡有类似之处,很可能是受客家酒焗法的启发,或者正是由当时迁徙的客家人改良而成。

扁米酥鸡也是东江传统名菜。所谓“扁米”,是将糯米蒸熟成饭,盛在箩里,上面盖上湿布,放在通风处晾干后,饭会变得扁小如芝麻。客家人认为扁米能够正气开胃,常常用作病后食用。扁米酥鸡是将扁米填进鸡腔内,先蒸后炸而成。这道菜色泽金黄、外酥内嫩,味道香浓。

东江牛肉丸也是一特色,制法是将牛肉捶炸成酱,挤成丸子煮熟。因为吃起来非常有弹性,被称为爽口牛肉丸。这道菜非常古老,早在南北朝时,贾思勰曾在《齐名要术》中将之称为“跳丸炙”,就是因为它很有弹性的特色。现在的东江牛肉丸即是经过此法演变,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潮汕地区也有这样的牛肉丸,其实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梅县、兴宁地区的客家人传过去。潮汕牛肉丸只作为小吃,但东江的清汤牛肉丸却能作为宴席中之上菜。

另外,像梅菜扣肉、东坡大肉、炸春卷这些菜,东江客家都有自成一派的特点,保留着古朴的烹饪方法。以梅菜扣肉为例,其制法要将砂锅烧热,下花生油,烧至七分熟后将肉放入,加盖炸至无响声。捞起放凉切为长形块状,每块长八厘米,排放在扣碗内,成风车形。梅菜心洗净后要放在肉上蒸五分钟,然后将肉复扣在盘中,将原汁浇沸,加湿粉调成稀芡淋上。这道菜追求肉质软烂而爽,肥而不腻,有浓郁的梅菜芬香。

从这些菜可以看出,客家菜很少有粤菜中的海鲜食物。因为东江位于广东东部,食材主要来自山区的牛羊猪肉,因此也被称为广东的“土菜”。事实上,粤菜的丰富正在于此。过去很多外来商人云集在广东,外地菜和当地菜融合贯通,形成了广东菜的特色,而客家菜更是极大丰富了粤菜的内涵。

《广东客家菜》菜谱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21期: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腊肉特别好吃?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22期:从民间小吃到官场宴席,再现明代食风

来源:封面新闻

口述:二毛(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

整理:薛维睿

来源: 封面新闻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