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二毛的老菜谱》第20期:川菜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四川烹饪》杂志创刊

作者:二毛 口述,薛维睿 整理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0-01-10 11:25:48 浏览次数:784 【字体:

【编者按】“中国美食不灭,正得益于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极富生命力的发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谱30余年,所藏文献跨越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

《二毛的老菜谱》栏目将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为线索,在老菜谱里探寻美食文化的历史和变迁。

人物名片

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纪60年代生于重庆酉阳。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文化部和中国烹协),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1987年直至现在,先后在重庆、成都和北京创立文化餐饮品牌“川东老家”和“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国吃家》等美食著作。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四川烹饪》杂志创刊于1983年11月。尽管晚于《中国烹饪》3年创办,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响仍然很大,这主要也得益于四川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创刊号题词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题写,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书法家协会主席。发刊词和寄言则来自著名作家马识途。在《<四川烹饪>寄言》里,马识途盛赞川菜,“川菜的确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做的人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吃的人是在进行艺术欣赏,这的确是高级的文明享受,绝不是我这个四川人的偏爱。”著名学者、文学家王利器也以《研究烹饪 振兴川菜》为题写了文章。

 这期的一篇文章《李劼人先生与“小雅”》中,作者谢扬青记录了李劼人先生的小雅饭馆。李劼人不仅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在当时还被誉为“第一美食家”。有“饮食菩萨”之称的车辐曾在《川菜杂谈》一书中写道:“李劼人之吃,不仅在于会吃、会做,难得是——精到,而且又能行之于文,将其精到处用文字记载下来,作为总结性的论述,比之于前人,这一点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李劼人先生生前共写过30余万关于美食的文字,占到其作品的二十分之一。他系统地阐述了川菜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特征以及各派菜系风格的比较等等,对川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夏,李劼人从大学辞教,在成都指挥街72号开了一家菜馆。店号“小雅”,其典故来自《诗经》。他的夫人杨叔捃也是烹饪高手,掌勺就由他和夫人亲自操作。谢扬青写道,“劼老研究烹调艺术,不仅贯通古今,融汇中外,而且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新的创见和发展,还特别推崇民间的大众食品。”

 “小雅”的面点和菜肴每周都要变换品种。点心有金钩包子;面食有炖鸡面和番茄撕耳面;菜肴有蟹羹、酒煮盐鸡、粉蒸苕菜、肚丝炒绿豆芽、干烧牛肉、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还有外国的冷食,比如的番茄土豆沙拉,奶油莎士菜花等等。拿到今天这些也算是川菜中的稀奇菜。

 他的菜品很值得研究,这些菜的创意是对川菜的一种补充。比如肚丝炒绿豆芽就很有特色,把猪肚先煮熟,切丝再炒,只放盐和胡椒粉。黄花猪肝汤是将猪肝切做小方磴,与黄花一同久煮,使黄花出油,猪肝舒松。厚皮菜烧猪脚的菜只用帮子,用沸水氽过,去水待用,加胡椒下锅同烧。

 这期的“四名览胜”专题里,还专门介绍了特级厨师曾亚光。曾亚光当时在重庆小洞天饭店,是重庆屈指可数的几位川菜大师之一。他从十四岁开始学厨,精于红案,通晓白案,特别擅长烧烤及海鲜品的发制。解放后曾为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外事宴会做菜,还编纂了一本《素食菜谱》。

 这篇文章介绍,1982年,他受日本《主妇之友》社邀请,专程赴日表演讲学。他在日本表演的干烧鱼翅,中国传统使用的是生铁锅,传热慢而均匀,但日本使用的是熟铁锅,传热快,而且按照日本的卫生习惯,锅洗得铮亮,菜容易糊锅。“干烧鱼翅是一道色泽红亮,文火收汁的高档名菜,如果使用日本锅,按传统的方法烹制,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呢?”最终,表演准备了三口锅,当第一口快糊锅时,立即换上第二口,然后第三口。到起锅装盘的时候,汤汁红亮清澈,赢得了日本食客的高度赞扬。

 曾亚光的贡献还在于,近二十余年带徒传艺,有许多成就很高的学生。他在传授烹饪技艺时,特别注意研究和创新。他的学生也因此勇于创作,常有好的作品。比如传统的“金钱海参”,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增加海参用量,改进金钱造型,这道菜被收录进了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过半数在云南,松茸竹荪遍地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2期:上世纪红遍上海的素菜餐厅,鲁迅也前去打卡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3期:那些丢掉的食材,其实可以这样吃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4期:这里可以吃到慈禧最爱的美食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5期:你所不知道的北京小吃,多到每个月不重样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6期:这些老菜谱里的川菜你可能都没听过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7期:读完1980年代的这套杂志,你就能了解整个中国烹饪文化史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8期:为什么上海菜是最具传统和创新的菜系?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谱》第19期:秃头和失眠,这些食物可能有奇效

来源:封面新闻

口述:二毛(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

供图:二毛

配图:方志四川

整理:薛维睿

来源: 封面新闻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