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美食】西充四桂坊的名小吃“冲鼻儿”‖张小曼

作者:张小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22 13:37:52 浏览次数:513 【字体:

西充四桂坊名小吃“冲鼻儿”

张小曼

多年不见的“穿连裆裤”的朋友“胡大鼻涕”衣锦还乡了,我与他是“竹马之交”,少不了要为他接风洗尘,一起忆故思今,感慨一番。那天,酒酣耳热之际,他突然问:“哎,四桂坊还有‘冲鼻儿’没得?”我一愣,哑然失笑:“呸,四桂坊都没有了,哪还有‘冲鼻儿’?”“呀,没得了哇!”“胡大鼻涕”咂着嘴,一脸失望地说,“哼,当年哄了我30个‘冲鼻儿’,真还想让它再哄一回,嘿嘿嘿……”这货好像捡到了金元宝,笑得“花枝乱颤”。

想当年,西充县城的繁华之地——四桂坊可是大名鼎鼎。为什么叫“四桂坊”?是因为它挨着桂花桥还是曾有四棵桂花树,现不得而知,反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位于学街、西街、内正街、外正街交叉路口的四桂坊代表着好吃好玩的去处。在它方圆几百米的范围内,当时云集了县政府、川剧团、文庙、肃王庙、茶馆、三八旅社、饭馆、供销社、农贸市场……还有边边角角的小吃摊、杂货摊,热闹非凡,但小孩子最“摓”(围观)的小吃摊之一便是卖“冲鼻儿”的摊摊儿。

“冲鼻儿”,实际上应该叫“冲饼儿”或芥末春卷,因为它辛辣芳香的味道强烈刺激鼻腔,大家也就以讹传讹称之为“冲鼻儿”。因为它又便宜又好吃,还有治病的奇效,每逢感冒鼻塞,吃上几个,刺激的味道冲击堵塞的鼻腔,一下子就神清气爽、全身通泰了。鼻子不通,吃个冲冲也成了小孩子向爸妈讨要零用钱的惯用伎俩。他们平日里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吃,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才有机会打牙祭。兜里揣着大人给的压岁钱,一个个俨然成了小财主,挺胸凸肚,耀武扬威,恨不得把所有小吃摊都吃个遍。

那时候,家里的小孩都是“敞养”的,每每放了学,那就是“放飞自我”的时刻,每条街的小孩自成一帮,十字路口的四桂坊便成了几条街的小孩们(俗称“街娃儿”)逞强斗勇的舞台。打输赢,是最常用的方式,“划豁皮”(划甘蔗皮),比滚铁环,比跳绳,“铲地牛儿”(打陀螺),比“扇烟花儿”(扇烟盒)……娃娃们总有用不完的精力,非得要争个输赢。

四桂坊常年有一个中年男人卖“冲鼻儿”,听大人们叫他“乔老爷”。他穿着灰色半新的中山装,个子不高,瘦瘦的,斯斯文文,笑容温和,沉默寡言。他的摊摊很简陋,就是加大号的马扎子,半人高,大约1米长、30厘米宽的木架子,上面干干净净摆着一盆凉拌好的红萝卜丝、莴笋丝、粉丝、豆芽,一摞面皮、一罐自制芥末糊、一罐醋,一毛钱一个,随吃随做。

有一次我因为兜里有钱,遂豪气万丈地要了三个,而且点明要“冲”多一点。“乔老爷”微微一笑,麻利地撕开一张半透明的面皮,一双筷子在芥末罐里一撬,面皮上一抹,夹上一撮红红绿绿的凉拌三丝,两边一裹,中间一滚,开口处浇上一小竹勺醋,递到我面前。我深吸了一口气,学着别人的样儿,接过来一把塞进嘴里大嚼,瞬间一股呛味便冲鼻而来,我闭着眼,叫不得,嚼不得,动不得,吐不得,呼吸骤停,瞬间头脑一片空白,接着“冲”味消失,魂归七窍。我顾不得涕泪交加,继续嚼嘴里的东西,直至伸颈咽下,才长出一口大气。周围的熊孩子最喜欢看吃“冲”人的狼狈样儿,样子越难看越起劲,自己也跟着龇牙咧嘴,感同身受,嗷嗷叫着比看好莱坞大片还兴奋。在熊孩子的眼里,“冲”要一口一个吃,要的就是那个“冲”劲儿,嘴里的“冲”是不能吐出来的,不能“臊皮”(耍赖)。我那次经历了三次生死轮回,灰溜溜地缩到一边,再也不敢吃了。

当时,南街帮的头目“胡大鼻涕”也在场,他鄙夷地抹着鼻子对我说:“嘿,才吃3个,我吃30个都不在话下!”“哼,吹牛皮!”我白眼一翻:“我就敢!”“真的敢?”“敢!”“30个哟!”“30就30!”“输了的给钱!”“给钱就给钱!”“儿豁(确定)?”“儿豁!”在周围小伙伴的起哄声中,赌注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定下了。

我尝试过“冲鼻儿”的威力,加之早就看不惯他的行为,如带着南街帮经常欺负我们人单力薄的西街帮,有时他还堵着我们声嘶力竭地唱不知哪朝哪代传下来的儿歌:“xx的妈,会当家,煮稀饭,铲锅巴……”我心想不如当着这么多小伙伴让他涕泪长淌,狼狈求饶,也出出洋相。于是我们俩都雄赳赳、气昂昂走到“乔老爷”面前定下30个“冲鼻儿”的大单,一场好戏就开始了。

此时,“乔老爷”依然是微微一笑,麻利地包好第一个“冲鼻儿”递给“胡大鼻涕”,在众人瞩目中,“胡大鼻涕”张开大口将其吞下,顿了一下,却没有如我想象中的涕泪交加。他得意扬扬地伸手接第二个。看他一把塞进嘴里大嚼,除了眨巴眨巴眼,仍然气定神闲,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大叫:“不冲不冲!乔老爷,多加点‘冲’!”眼见“乔老爷”又挑了好大一筷子芥末糊,抹在面皮上,“胡大鼻涕”依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神情,一把塞进嘴里,嚼了几下,突然,鼻子眼睛皱成一坨,张大嘴吐又不能吐,吞也不能吞,“啊啊”地直抽气,鼻涕眼泪长淌,还喷出了好大一个鼻涕泡!

“哈哈哈……”我们终于看到了预想中的熊样,无不拍手跺脚,幸灾乐祸,喜笑颜开。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在二三十个熊孩子的起哄声中,“胡大鼻涕”一个接一个吃,一会儿挤眉弄眼,摇头摆尾;一会儿涕泪长淌,痛苦不堪;一会儿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尽情展示他的“演技”。在众多看客又笑又叫、摇旗呐喊助威下,见他鼻涕眼泪糊一脸,袖子一揩又吃一个,就是不低头讨饶认输,眼见第30个“冲鼻儿”塞进嘴里,“赢了!赢了!”熊孩子们欢呼雀跃,居然敌我不分地簇拥着“胡大鼻涕”,像迎接凯旋的英雄。我气哼哼地掏出好不容易存的3元压岁钱付了赌资,心里那个疼啊,全然没注意“乔老爷”意味深长地冲“胡大鼻涕”微笑。

这一战,让“胡大鼻涕”名扬四桂坊,嘚瑟了好一阵,身边多了不少“跟屁虫”。

后来旧城改造,填河造房,四桂坊消失了,小伙伴们也四散求学,鲜少联系。

好几年前,在“冲鼻儿”的味道差不多快被我忘了时,偶然听说东街电影院附近还有卖,便乐颠颠地寻了过去。依旧是熟悉的大马扎,简简单单的凉拌三丝和薄饼,依旧是满脸风霜的中年男人,却不是那个倾空了我“小金库”的“乔老爷”。我满怀期待要了一个吃下,果然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卖“冲鼻儿”的小贩煞有介事地炫耀起他的祖传、有机、环保的土制芥末糊:采集自家种的新鲜成熟的芥菜籽儿,晒干磨成粉,再调入温开水搅成糊,装入干净密闭的玻璃瓶里,放在温热的水里静置一个对时(24小时),让其自然发酵,第二天打开瓶盖,一股刺鼻的混合着芥菜清香的芥末糊就大功告成。

他十分自信地说,为保持芥末糊的“冲”味,必须是新鲜食材,现做现卖,每次只做一两天的量,密封冷藏保存,不然芥末糊的“冲”味就不纯正了。“你闻嘛!你看嘛!好‘冲’!好新鲜!我们西充的有机土长的有机菜,我亲手做出来的!无化肥、无污染,无色素、无添加,纯植物、纯手工,祖传秘方独此一家!”

小贩滔滔不绝的口才让我佩服,心里暗笑他刚刚才仔仔细细地介绍了芥末糊的做法,前面泄露“商业机密”,后面还说是“祖传秘方”,真是可爱又淳朴、热情又幽默的“苕国”人。

时光荏苒,容颜老去,唯有童年的味道,历久弥新,回味悠长,尤其是在某些静谧的夜晚,冷不丁地就想起原来那四桂坊的“冲鼻儿”,以及那曾“冲”得我热泪涟涟的难忘场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小曼(西充县税务局干部)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