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川渝虎年话年俗‖胡平原

作者:胡平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31 18:30:58 浏览次数: 【字体:

川渝虎年话年俗

胡平原

年俗,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文化又是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几千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从古至今,川渝城乡流传着哪些地方年俗文化呢?

杀年猪

乡村都有杀过年猪的习俗,年猪要选正常生长又催肥了的熟猪。宰杀前一,两天不喂饱并适当清洁身子。过去,谁家杀年猪还要备香烛禁燃,似为“杀生”做些敬神的表示。杀猪时,先诱其出猪圈至现场,由早就等侯的几个男子,在屠夫口令下迅速将它逮在门板或条石上缚住而动弹不得。但见屠夫右手提一把明晃晃利刀,左手摁住猪颈部,只听猛然发出-声大“吼”,刀仅闪了-下就直进猪喉,再旋转并一挑而带出,就跟着涌出射如注的鲜血,径自流进备好的大盆。同时,缚猪身的几个人椐据屠杀人的招呼而适当抬起猪的后腿以加速血从刀口流出。就这样,大约不过细三五分钟猪就一命归西了。当年猪呜乎哀哉,仍是屠夫在其一后脚跟部刀划一口,用尖铁棍通进皮里至臀部,他用嘴对着口子往里鼓吹一会儿,猪就发胖成胖团,经热水通身淋洒再刮而脱尽猪毛。然后,几个男子汉抱起光条条的猪身倒挂,让屠夫用两个专用铁钓挂住它的各一条后脚挂牢,最后开始开腔,破肛,取出内脏和下水搁一边,功夫好的屠夫,不到一小时就分解完年猪,技艺颇似解牛大师疱丁,还让观者啧啧称叹不已。

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称过小年。除了热热闹闹地吃一顿小年饭,一个重要的礼俗就是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前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因为,灶神的汇报决定着上天是赐福还是降灾。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又有“女不祭灶的习俗”,传说灶神是个美男子,他娶了郭丁香以后,还与王海棠勾搭成奸,是一个淫夫形象。恐怕女子抵挡不住诱惑,会产生想入非非或有节外生枝的事情。

扫 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蜘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洗年澡

旧时条件较差,在冬天-般人不会天天洗澡。“洗澡过年”是祖传规矩,那时几乎各家都有一具大木盒,在洗年澡时就方显用途,冲进一些中草药熬过的烫水,人则在不当风的地方并设法用“烘笼”或炭炉加温,脱尽衣蹲于旁,边加热水入盆再浇于身体,至洗得发热,出微汗时才罢休。民间也有个说法:“二十七洗霉气;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又说:“腊月要洗澡,年才过得好”。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大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

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市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兴旺欢乐和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有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它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一般贴年画的时间是年尾最后一两天。

接财神

这个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而且各地接财神的时间、仪式都有所不同。大都是在除夕子夜接财神。在北方,接财神前全家一起包饺子,一到子夜,主妇便下厨房煮饺子,此时屋门大开。男主人提灯走到户外,按皇历书上说的财神所在的方位接财神,如这一年财神在正东,出门便向东走,适可而止,放下灯笼,点燃香烛,跪拜,然后回家。在家中庭院中设立供桌,点香放炮,男主人跪拜后,从户外走进室内,室内人齐声问:“迎来财神了”。男主人要虔诚回答:“迎来了!迎来财神了”!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叠的高高的被子上,听到男主人问:“小日子起来了吗”?孩子就坐起来高声回答:“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表示财神迎到家里来了。女主人把煮熟的饺子先捞出一碗来祭财神,然后把其余饺子放在饭桌上,全家欢欢喜喜吃过年饺子。正月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储头活鲤鱼,-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

穿新鞋

“过年了,快穿新鞋啰!”当小娃儿们为此欢呼雀跃正欢时,孰不知妇女们为做新鞋所付出辛劳呢?旧时乡坝头穷得很,下田,走路,上学都打光脚板。当新郎,新娘,赶场,走人户才穿鞋子。多为自做布鞋。做布鞋是妇女们的必修课。凡大姑娘在出嫁前,通常由母亲或嫂子传帮带。“打壳子”(选慈竹壳展平作里子),“蒙碎布块”(零星布条粘合成块),“纳鞋底”(依穿鞋人脚底剪成鞋底再用麻线密缝),“衬鞋帮”(色新的布作面再衬白布),“缝制鞋底与鞋帮”“线扎鞋口布条”(购专用近鞋帮色布条以包鞋口豁边),“线安鞋袢和定鞋扣”(自制鞋拌,鞋扣)。学全整套手艺,标志此女已有过硬的女红功夫以存身立世了。

吃团圆饭

九大碗,大年三十晚上过年吃的特别丰富,最先是摆上九大碗:一是干盘菜,以四个盘子分别装糖果、瓜子、烟、花生米;二是凉菜,凉拌瘦肉、凉拌麻辣鸡、凉拌猪心肝肚利、腌腊菜、腊香肠、牛肉巴;三是炒菜2—4个。有海椒肉片、韭黄肉丝,现在还有三鲜海味;四是镶碗,又称香碗。先以鸡蛋与豆粉桐混合调均,抹在猪肉上,油炸后切成条状厚片,再用煮熟后的土豆或萝卜垫底,把肉镶砌在碗肉;五是蒸菜,酒米饭、咸烧白、甜烧白;六是鱼,必须是全鱼;七是烘膀;八是鸡,要整鸡;九是汤,杂绘汤、酥肉汤、海带肉丝汤。不管现在怎样变化精筒,但鸡和鱼不可少。这是为了讨口彩,因为“鸡”和“吉”是谐音,图吉利。“鱼”和“余”是谐音,年年有余。吃饭前要由家里最高长辈用香烛和祭品先敬神明,感射神明这一年来对家人的保佑,同时祈求神明年继续保佑家人。如有亲人不能回家过年,可空出一个位子,摆上碗筷以示“团圆”。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士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被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有些地方还有“守田坎”的习俗,人们来到田坎上守岁,陪陪田土,感谢-年来田土给我们带来的好收成,祈祷明年风调雨顺庄稼获丰收。

旧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除旧迎新的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半夜时分。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燃放爆竹,以哗哗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是矣。放爆竹可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到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的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放在孩子枕头底下。

上 坟

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吃过像征圆圆满满的汤圆,然后去上坟。坟前供上果品、刀头肉,或三牲(鸡、鱼、肉),点燃钱纸蜡烛香,插上坟笺,长辈在坟前默默地与死去的亲人对话,祈求亡灵保佑。

在川南地区,初一上坟是一个重头戏,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后人不忘对先辈的缅怀,也希望前人保佑后人新一年顺顺当当,功名圆满。

闹元宵

首先是吃元宵,在南方叫汤元。元宵吃汤圆,最早见于宋代周必大著《平园续稿》:“元宵煮食浮圆子”。吃汤圆有团团圆圆,生活圆满,万事如意的礼俗寓意在内,所以长期受到人们欢迎。

正月十五闹元宵,重庆地区春节有玩灯舞龙的民间习俗。旧时灯会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的,如挂在房檐、过道、树上的各式各样的彩灯、宫灯、走马灯、小娃娃手里牵着的兔灯、手里提的橘灯;另-种是流功的民间艺术表演,也叫灯,如龙灯、狮灯、牛儿灯、蚌壳灯、车车灯。铜梁县的舞龙闻名中外,巴南区姜家舞龙远近驰名,被誉为舞龙之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胡平原(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委党史研究室《口述巴南党史》编辑)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