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康定转山会的由来‖贺志富

作者:贺志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13 20:22:11 浏览次数: 【字体:

康定转山会的由来

贺志富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康定转山会俗称“四月八转山会”,由来已久。民俗文化的融入让“四月八”转山会已不仅仅是佛教活动,随着历史的进程渐渐发展为康定各族群众的一场心灵盛会。一曲《康定情歌》蜚声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康定,了解、接受、融入了康定“四月八”转山会。

康定跑马山转山会

过去康定城有七座藏传佛教寺庙(即南无寺、金刚寺、安觉寺、益邛寺、杜扎寺、俄巴寺、萨迦寺),这七座寺庙在每年的四月为了纪念佛主的诞辰之日,都要从农历三月三十日晚到四月十六日晨,用整整半个月时间举行一场隆重的佛事活动。这一佛事活动名叫“哑吧斋”。在这半个月中,进斋的僧侣都要在寺庙中食宿,不能回家。每天要像哑吧一样缄口不语,不食荤食,只在心中默求佛主保佑。相传“哑吧斋”是观世音菩萨所传,名为“八观斋”,藏语称为“雍勒”,供“觉吉下”佛像,意为“十一个头像的佛”。“哑吧斋”分为全斋和半斋两种,全斋要做够半个月,半斋则只做十天。这期间吃斋又分单日和双日,单日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双日不能说话但可进食,可在寺内走动。不分单双,每天早中晚均要到大殿之中磕长头。

由于“哑吧斋”为时较长,且七座寺庙都要进行,所以甚为热闹。康定人均要到寺庙去朝拜,有钱的人还要去寺庙布施,家中有僧侣的要每天去送饮食;于是这几天康定人络驿不绝,这个寺庙进,那个寺庙出,不停地在每个寺庙转动;加之农历四月正是春暖花开之际,出门踏春,人人乐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康定的又一民俗“转八角”。

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图片来源:甘孜州旅游信息网)

康定“转八角”分大转和小转两种。小转就是围着七座寺庙转,最后到瓦斯碉洞科结束;大转则是绕着康定的几座山转,大多从东关上跑马山,从跑马山下来经公主桥绕金刚寺、南无寺上白土坎转子耳坡,从北门再转到瓦斯碉洞科结束。转山之人甚为虔诚,一路吟着经文,转着经筒,祈祷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无灾无病。由于是转山,于是康定就有了转山会的说法。

既然转山会是绕着山转,怎么现在又耍到跑马山上去了呢?源于历史上康定明正土司家每年的祭山神活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领受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即明正土司)”,炉城成为明正土司驻牧之地,自明正土司从木雅地区迁到康定之后,就视康定跑马山为他家的山神,每年5月13日都要到山上祭祀。当时康定跑马山还不称跑马山,而叫“拉姆则”,意为仙女山。这一天不仅明正土司家要上山,就是他手下的四十八家锅庄也要随同上山。土司家是草原上长大的,热衷于耍坝子的活动,所以每年他家祭祀完山神之后,都会在山上尽情的娱乐;土司的帐篷就搭在山坡的高处。那时跑马山上还没有现在这样茂盛的森林,当时就是一片开阔的草坡,这森林是康定人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植树造林的结果。先是唱歌跳舞,最后就是赛马。马是从现在的草坪处向九龙池的方向跑,山上平地不多,所以有几十匹马,那场面也是极为壮观的;随着三声号笛,马匹奔腾,呐喊声此伏彼起,马是由下往上跑,除了比速度,关键是比耐力;夺冠者不仅可以获得红花银牌,还可以得到茶叶几条;而殿后者虽略有赏赐,却会受到大家迎面而来的一阵糌粑以示羞辱。当然这是取乐了。然而这人却在顷刻之间成一粉白之人,引来全场哄笑。

康定转山会

由于明正家年年都要上山跑马,“拉姆则”的名字逐渐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跑马山了”。后来明正家日渐衰败,祭山神的活动也就越来越小,但转山仍是转山,祭神还是祭神,各不相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当地民俗文化,不仅利用“四月八”在康定南无寺、金刚寺正式举行转山会活动,同时还在市域区内如折多山以西的甲根坝、塔公草原等农牧区多处举行赛马比赛及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塔公草原风光(蓬州闲士 摄)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定转山会一度停办。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康定在民间才又逐渐恢复了这一民俗,人民群众又开始在“四月八”这天结伴上山游玩。特别是一首《康定情歌》唱响全世界,中外游客谁到康定也想上跑马山看看,于是“四月八转山会”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焕发了新的活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贺志富

供稿:甘孜州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