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宇 ‖ 打三朝 拜干爹 穿百家衣……巴蜀幼养习俗 是否有你的记忆
打三朝 拜干爹 穿百家衣……
巴蜀幼养习俗 是否有你的记忆
钟振宇
民俗、习俗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川人的文化记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四川省地方志办志书专家通过查阅民俗志等方式,梳理了旧时巴蜀地区幼养习俗。
《四川省志•民俗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在旧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落后,很多幼养俗寄托了人们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期待。”专家说,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一些习俗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今天重温习俗,不仅有助于文化的延续,也能帮助人们理解时代进步的内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进步变迁。
【逢生与报喜】
婴儿出生后,第一个不知情的外人进院说话或做事,称“逢生”。川人俗信,“逢生”者不吉。产妇家须煮醒糟蛋或送红蛋给逢生者食之以化解。一些川人还相信,婴儿以后的性格、脾气会象这人。在一些地区,逢生者以后对此小孩有一定的管教权力。有的则把逢生者拜为干爹或干妈。
孩子出生后,其父应尽快到岳父家报喜。报喜时,当问及生儿生女时,其父一般不直接回答,儿子就说“看牛娃儿”或“捡粪娃儿”,女儿就说“做鞋的”“绣花的”。娘家即把早已准备好的鸡、蛋、红糖等营养品连同小孩所需的衣、裤、鞋、帽及小絮被等装好。有钱人家,送的东西多,十筐八筐,一般人家至少要装满一筐。然后,娘家即派人 (一般是母亲) 与女婿一道去看女儿。这称为“送祝米”。
一些地方,“送祝米”时还要同时给男家的老人送一些蛋、挂面、叶子烟等,还要送去满满一坛酒,供女婿家中人饮,以表庆贺与喜悦。岳母离开男家时,男家要送一只鸡,作为“回筐鸡”,其含义是岳家不会被吃穷。
【打三朝】
婴儿出生后,亲朋好友送礼庆贺。主家在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酒席相庆,名为打三朝。
打三朝(图片来自网络)
在川东、 川北有些地区,打三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客人们往往要送一些礼品,并在礼品上用红纸写一些吉祥的词语。常见的贺生女词如:弄瓦徵祥、设悦凝辉、彩鸾新舞、女界增辉;贺生子词如:秀茁兰枝、兰阶添喜、玉笥呈祥、饴座腾欢。
在川西地区,有的也举行此活动。川西一些地区的内容为:小孩生下后第三天,其父亲或祖母等要去烧香还愿,名“烧三朝”,感谢送子娘娘送子,并平安生下。妻子生下头胎孩子后,有的奶还没马上通,需要有人用力吮一吮,将其吮通。若丈夫在身边,此当然由丈夫吮;若丈夫不在,便由岳母吮;若岳母也不在,便由接生婆代吮。
过去,凡是由接生婆代吮的,要多给一点“催奶钱”。川人认为,产妇生产后,要多吃花生才催奶,即使贫穷家庭,也要吃三、五只鸡,平常吃酽砣砣稀饭,奶才好。
【满月酒】
孩子出生满月 (四十天) 日,主人家一般要举办“满月酒” (又称“红蛋酒”),酬谢亲友贺礼。一般要发正式请帖,其格式如下:“小儿 (女) 三朝荷蒙厚赐,×月×日汤饼候教,××鞠躬。×年×月×日”。
席间,以红蛋、花生、石榴点缀其间,象征多子多福之意。婴儿满月那天不能抱出门,否则会招致小孩百日咳。
婴儿出生百天,父母或祖父母要为其举行“开荤”仪式,让婴儿开始吃一些荤菜。一般要办酒席,富人家要请客,穷人家可家人自聚。仪式上,由父亲或祖父拈一块肉,蘸酒放到婴儿嘴边,意为小孩以后能吃能喝身体好。
四川各地习俗都有新生儿在百日内不剃发的习俗。满百日后第一次剃发时,头顶正中俗称“天灵盖”上面的头发仍不剃去,俗称“胎毛”,又称“命搭子”。认为留下这片头发可护命。
【抓周与拜干爹】
小孩周岁时,家人在桌上或床上陈列各种物品,听任孩子抓取。据说,从孩子抓取的物品可预知孩子未来的志向和爱好,以便家长因材施教。如先抓笔,以后就可送他去读书;如先抓刀,以后可让他去学武。
抓周(图片来自网络)
在川西坝子,生下小孩,要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如与父母“相生”,则可。如与父母“相克”,就必须寄拜“相生”者作干爹、干妈,或 “拉保保”“射将军箭”等,以保平安。有时没有适当人选,也有拜寄树木的。如孩子属土,短期没找到适当的拜寄人选,便可寄拜杨柳树,因按五行学说,“土”能生“木”。若小孩“撞门关煞”,也要拜“干大” (即干爹、干妈)。
省内各地大同小异。最常见做法是:小孩的父母备好香烛酒菜,背着孩子,在桥边或十字路口等,遇见的第一个人,不论男女,皆拜其为干大。被拜者,一般不得推辞。若所遇的第一人太小,或坚决不接受,父母则背着儿女回家,烧香三日后又到上次的地方再等。拜干爹或干大后,当干爹、干大的还要写一正式的“关图”,给孩子取名,也作为以后双方关系的见证。
“拉保保”习俗在四川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广汉市最为典型。新津等地则流行“射将军箭”“撞桥关”。父母带上小孩来到算命先生选定的桥头,备上酒菜、香烛和竹制弓箭等候。当看到第一个人时,即上前拦着认保保,说明小孩命犯“关煞”,请求拜干爹,并请求射箭去关煞。来者一般不得拒绝,若同意即将竹箭射出,主人即向保保敬酒菜,小孩行跪拜礼。保保饮酒后,给小孩子取名,并赠送钱物,礼毕各自分手,也有的以后便认作亲戚来往。
四川省广汉市拉保保习俗(图片来自网络)
【百家衣百家饭】
各地旧有给小孩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习俗。小孩出生后,父母害怕孩子命薄夭折,便需借助众人来帮助孩子。于是向各家要一点米,煮饭给孩子吃,叫百家饭;向邻居各家要一点布,合起来缝衣给孩子穿,叫百家衣。这种习俗,上世纪60 年代后已逐渐减少。此时,多病的孩子,父母才为其讨百家衣、百家饭。
此外,清末民国时期,各地小孩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护身符”。俗信护身符可以避邪。最常见的护身符是用一张黄纸,上面请道士画符,将其折叠成三角形,用红线穿上挂在小孩脖子上。这纸符保存时间不长。后来又演变为各种银制饰品式的符,有的为手镯形,有的为锁形,有的为关公像,有的为其他神象或某种有神灵的动物像;有的上刻划着福禄寿喜或长命百岁的字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钟振宇(四川日报记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