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绵阳市游仙区鹤鸣书院与“耕读文化”

作者:张洁 来源:绵阳市游仙区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8-03-21 16: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月踏青到梓棉

耕读传家再重现

水牛犁头菜花田

家风传承忆思牵

自2017年起,绵阳市游仙区连续两年在梓棉镇举办“耕读传家”民俗文化旅游节,让人们感受春耕祭祀的神圣、汉式婚礼的庄重,体验传统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千年古法榨油的智慧结晶等丰富的乡村民俗。这是游仙区依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秀美山水生态优势,开展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传承活动,发展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外环寻古游”特色旅游线路的有益尝试。

79910094c69441a5bdc7d0c9f302f895.Jpeg

春耕祈福仪式

d539642d5896418fb065d3350e919bf7.Jpeg

32d91b6b196b41749501be6a784fc119.Jpeg

田园文化活动

人杰地灵,书香之源——鹤鸣书院

鹤翔于天,思昔贤之懿范。

鸣声悠远,藉风雅之正念。

书道不灭,述薪火之相传。

院有嘉木,寓昌泰之梓棉。

鹤鸣书院位于绵阳市游仙区梓棉乡鹤鸣村1社,前身叫“白鹤庙”,又称“翰林院”,是当时朝廷的公办学院。据《绵阳县志》记载:“白鹤庙:治东八十里高箭山麓。明正德中建,康熙四十八年重建。清朝进士王麟熒撰记。”鹤鸣书院是千年古庙办学发源地,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到乾隆二十八年,李调元到此学习,并于同年即一七六三年六月初四,李调元进京中了进士后,该院引起朝廷重视,因此取名为“鹤鸣书院”。

1898年,清光绪帝预推新政,指派李鸿章撤除鹤鸣书院。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亡。但不久,由于鹤鸣书院在国子监全国书院名册里占有一席之地,应众多学者要求,朝廷再次指派李鸿章重建鹤鸣书院并改名梓棉小学。次年,著名学者张峦担任梓棉小学第一任校长(山长),后任成都教育厅厅长。还有一位叫吕小荣的鹤鸣书院学生,曾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省部级领导和成为科学家的,也有十余人。

鹤鸣书院是绵阳六大古书院之一,虽偏居游仙梓棉,但当年名噪一时,引得蜀中学子争相就读。鹤鸣书院享有“焜耀巴西”“才宿震蜀”之美誉。鹤鸣书院多年来培养出多名进士、举人、拨贡,名动一时。星移斗转,降于近世,兵燹处处,形势板荡。崇祠毁伤无遗,学宫摧坍荡然。旧筑虽已不见,所幸古迹尚存,学风渊源,百年承续文脉潜在!

0119fe9897934fc49aabdae2b81622eb.Jpeg

鹤鸣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此图拍摄于1965年

375316d0b64642b69f46e3d0497faeaa.Jpeg

鹤鸣书院也叫“白鹤庙”,这是书院遗址所在地

据绵阳市地方志专家王志强先生介绍,鹤鸣村非大集镇所在地,而是古盐泉县一小山村,能在此办书院,说明此地人杰地灵,系书香之源。王志强先生认为,“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学术和文化研究、保存、传播的重要基地。”在《绵阳县志》“艺文”篇中,清代进士王麟熒所著《鹤鸣书院碑铭》称赞鹤鸣书院“焜耀巴西”“才宿震蜀”,可见鹤鸣书院当年在绵阳乃至四川教育界的非凡影响力。

“鹤鸣书院曾经的辉煌和千年古寺白鹤庙的兴旺息息相关,琅琅读书声与古寺的暮鼓晨钟相随相伴,儒释兼容,相得益彰。”曾经在梓棉第一小学任教的顾龙章老人说。

游仙区文人岳中进在《鹤鸣声声召士归》中写道:“每年农历六月的三天白鹤庙会,各地的书生云集于此,夏日炎炎里,他们不少人会饮用鹤鸣堰之水解渴。据说只要饮用了鹤鸣堰的水,头就不会昏、眼就不会花,记忆力也要增强,考试就能折桂,传说这是鹤的唾液起了作用。于是,白鹤庙就成了当年好多读书人向往之地,吸引川内众多青年才俊纷至沓来求学。”白鹤古庙与鹤鸣书院和谐共处和共生共荣的昔日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0318a0a18d754cd0aa1c33d3640fefce.Jpeg

鹤鸣书院旧址—白鹤庙鸟瞰

为本务,读可荣身——“耕读传家”

春意盎然,菜花烂漫,

幽幽桑梓,善之长也;

千年书院,耕读人家,

鹤鸣于野,嘉之会也。

春秋战国时期,“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在鹤鸣书院,当地一些就读的学子就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耕,就是种田,多收粮食,所以人不能懒惰,要劳动;读,就是读书、识字,要当文化人。只有这样,家业才会绵远不息,代代相传。这不仅是近代优秀文脉与农耕历史的一种传承,它还延续着中华优良家风家训的一种精神。良好的家风,它虽无形,但已成风。

耕读传家举手投足是家风,为人处世是家风,尊老爱幼是家风,积德行善是家风,知书达理是家风,俭约勤奋是家风。耕读传家,以不言之教的点滴行为,将优良的家风悄然溶入到家人的骨血中,涌入家族代际间。

   e56f74a44b504e41a5639c42556369fa.Jpeg

在鹤鸣书院旧址四周,兴学育人和耕读传家更是一直延续,生生不息。每逢节庆假日,戏台子周围一定少不了有300多年历史的梓棉赵氏皮影戏。赵氏皮影戏中各色人物、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劈山倒海都能表现,再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演出场面十分精彩。现在,梓棉赵氏皮影戏中的皮影变脸已成功申报为游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f8fa904d7660481cbfdc4ef2e9268d1c.Jpeg

b93020aa238b453d9a9f251dee097b84.Jpeg

 “耕读文化”传承活动

梓棉镇党委书记董勇说:“从鹤鸣书院深厚的历史文脉中我们体会到,优秀文化不能丢。我们现在开展‘立家训、肃家教、兴家风’活动,就是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家乡,要懂得感恩,要讲孝道,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宁静古朴的氛围中,学好功课,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目前,梓棉小学正在建设以鹤鸣书院、耕读文化、皮影戏非遗文化为一体的乡土民俗博物馆。曾在鹤鸣书院当过教员的顾龙章、贾德召等人为村民和孩子们讲《弟子规》《资治通鉴》,乡里在这里举行的“新乡贤”“书香家庭”“美好家园”评选活动,也得到居民们的踊跃参与。

     5e13368c5f1a48a19cc12bc176704031.Jpeg

孩子们身着汉服,在油菜花田比赛书法

每年三月的“文明礼貌月”,乡镇就会拿出《增广贤文》《曾国藩家书》《金人铭》等,安排乡贤给村里孩子们讲孝道文化,让他们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国家的教育之恩,每逢节假日,乡镇还组织孩子们去看望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帮他们洗衣做饭。

梓棉镇政府通过组织群众“亮家训、晒家风”,评选表扬“信义家庭”“信义商家”等先进典型,使得书香梓棉和信义梓棉有机结合,带领一方百姓共奔富裕路。

9551d8e52b9e4d5da0d0c3c748a366de.Jpeg

“牵妈妈的手”孝道文化活动

来源: 绵阳市游仙区方志办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