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浅谈川西民俗文化

作者: 竹 间 发布时间:2014-08-25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特定地区因民众持续参与,逐渐形成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能够了解到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川西地区的民俗文化。
    年节民俗文化
    年节是各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时入冬月之后,德阳农村便开始备年货、洗年猪,准备过年了。
民谣有云:“老汉去赶场,婆娘要红糖,儿子要提簧,女儿要衣裳。”“过大年,穿新衣,骑马马,牵兔灯。”
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腊八”的到来,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最初是来自佛教。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以前苦修六年,略有收获,自知一味求不得妙法,于是河中沐浴,并食牧女苏耶妲(意译“善生”)送的乳糜,恢复了精力,在毕钵罗树下悟道。乳糜即乳粥,是用牛马的乳汁和粟米煮成的,为印度各种食粥中的上品。后来佛门僧众很看重给佛祖力量的粥,视其为良药。五代齐人写有《粥疏》:“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佛教在西汉末进入中国,直到东晋融入中国主流文化,各寺院在腊月初八佛祖成道日这天,煮粥供佛并布施信众而渐成节日。
    腊月十六“倒牙”为年节的第二个节日。这天,学堂散学,店老板付清店员工钱,为店员徒弟打最后一个“牙祭”,故称为“倒牙”。店铺亦从这日开始催讨欠账,清理甩卖货物。在店门口贴上:“年关在迩,请来了帐。”街上售年画、门画、门笺,写春联、家神的红货摊子也上市了,过年的气氛渐浓。
    腊月二十三“祭灶”为年节的第三个节日。传说在古时候,一对老夫妻仅有一个儿子,对其十分的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送儿子去采石场采石头。两位老人十分想念儿子,这天,老太婆嘱咐老头子到矿上去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的同路人,谈得投机,十分融洽,并得知光脚是阎王派去矿场收几十名矿工的命的。老汉便乞求光脚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慷慨应允,但再三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老汉见到儿子后佯装害病,儿子一直侍奉左右,无法上矿采石。不久,石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三年后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这件事情。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见了。二十三日晚上,灶君上天向玉帝汇报了此事。玉帝听了大怒,立即惩罚光脚神,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都会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了天宫后,不要再搬弄是非。其他地方也有类似传说,但都是为了敬祭灶君,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腊月三十是“除夕”,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川西坝的人民在除夕上午要赶半天场,下午在家中打扫卫生、沐浴、理发、贴春联、祭祖宗、准备年夜饭等。还有个习俗是吃年夜饭要关门,传说铁拐李是个跛脚的叫化仙,他在民间各家各户吃团圆饭的时候,沿街叫化、各家乞讨,将讨得的饭带回天上给玉帝看,哪家穷、哪家富一目了然。据此,玉帝便让富人遭几回灾,不要太富;让穷人发几次财,不要太穷。这事儿不久便传到人间,有一户人家,为了年年过上好日子,便想出一个办法,在吃团年饭时紧闭房门,不准大声说话,让人误以为家中无人。等吃过团年饭,才打开房门,已是桌上空空,无以施舍。铁拐李一看,这家人真够悲惨,连一顿团年饭都吃不上,于是就在这家人门口放了几个元宝。别人看见这家人越来越富裕,便去窥探原因,从此,家家户户都跟着学了起来……
“守岁”:在远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野兽叫“年”,晚上常窜出林子危害人间,等到鸡鸣破晓时,便返回山林。当时的人都把这可怕的夜叫“年关”,每到这晚,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圈拴牢,紧闭家门,全家人等着在家里吃“年夜饭”。由于这天晚上吉凶难卜,这顿年夜饭就办得十分的丰盛。除了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结外,还须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度过这一夜。吃过夜饭后,哪个也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
    正月初一这天,川西坝的人民一般都以吃素食为主:“清早吃吊井索(挂面),中午吃的人脑壳(汤圆)。”
    正月初二,算是过了年,城乡都开始走亲访友,拜年,请春桌。
    正月十五“闹元霄”,是过年的最后一天,龙灯、狮灯、彩莲船、蛾蛾灯等在城乡上演,拜年挣红包,城乡四处锣鼓喧天,鞭炮声声。晚上吃汤圆,预示开年后一切事情会顺利圆满。闹元霄至深夜始散。民间将元霄节作为新年的终止日。
    习俗与商贸文化
    在川西地区,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各地道观、庙宇都要举办庆祝活动。自清道光18年孝泉镇的道教门徒将“上九会”迁入姜孝祠举行庆祝活动后,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开始到正月初九都要举办,共计3天时间,延续一百多年,人们将敬神活动逐渐演变为经贸活动,渐成习俗。
    会期正值开春前的空档,商贾云集,十万空巷。“上九会”以姜孝祠外十余亩空地做会场,场内摊棚林立,货物繁多,前来赶会有十万之众。近的有德阳、绵竹、什邡、罗江、安县、中江、广汉、金堂、新都、成都、崇州、彭州、温江等地的客商,远的有来自南充、西充、阿坝的客商。那是三教九流必去,八大帮(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齐集。还有马戏团、西洋镜、唱戏的、说评书的,狮子灯、龙灯在街上飞舞,锣鼓把孝泉镇的房子都要抬到半天云上去了,那阵仗是盛况空前。孝泉镇的胡秀才曾经写了这样的一首竹枝词来描摹孝泉镇的“上九会”。
游人都向孝泉行,
盛会争传上九名。
岁岁年年成习惯,
争看商品多又精。
会场百业斗奇珍,
接踵摩肩十方人。
才说劝农农业好,
连霄夜麦苗青青。
柳色才黄杏先开,
莺啼燕语醉春韵。
游人乘兴如蜂蝶,
花市留连去复来。
春光泄漏柳条枝,
人聚姜村拥且嚣。
等闲识得太平像,
农器堆山倾刻销。
农村抱病延医难,
上九会上求药丹。
十年之计应如此,
到底能几是栋梁。

    礼仪民俗文化
    广汉房湖公园里,植有十二棵大柏树,这是“广汉保保节”拉保保的中心地区。在旧社会,医药卫生条件差,婴幼儿死亡率高。迷信传说人在童年时犯有煞(如天花、痘麻等),容易夭折,要找一个跟孩子的属相命运相生并能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陌生男人作为孩子的保保(干爹),以保佑孩子除病免灾,健康成长。保保既有在亲朋熟人中寻找的,也有在路上拦成年男子“拉保保”拜干爹的习俗。“拉保保”一般选择在有碑、桥、或大树的地方进行。每年的正月十六,准备“拉保保”的父母,携带孩子,备有酒食以及香蜡纸钱,到上述地方去等候。见路过的男子年龄相当,便上前拉住说明原因,若得到同意,便焚香化帛向树叩拜,孩子向被拉者行拜礼,喊“保保”做“干爹”,双方又交换地址、职业等情况,就地饮酒进食。保保(干爹)给孩子起个吉祥名字,并给孩子赠些钱物,然后就各自东西,这叫拉“长路干爹”;有的也从这一天起长期相认,结为干亲,互相走动,逢年过节,干儿(女)要给保保拜节,两家红白喜事互相备礼往来,有的走动还要延续至下一代。
    清初,广汉人特意在文庙泮池前(今房湖公园内)种植十二棵古柏树,后来又将文这些柏树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编列,称十二属相。因此,每年正月十六百姓游百病、拉保保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朝这个地方聚来,在与当年相同属相的树上挂上属相画,再不去路边、桥边等候“拉保保”,房湖公园就成了“拉保保”的中心场所。
    节气民俗文化
    “绵竹迎春会”大约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经过报名竞争,选出一位优秀童子娃娃(无劣迹、未婚)作为当年的春官。县衙在迎春会期间设春场,扎彩棚,并在彩棚旁选一处地点作为“迎春洞”(即观察点)。“迎春洞”一尺多深,洞中放鸭毛,有专人看着,当太阳上升、立春时刻到来,洞里就会有异动:开始只是几片鸭绒毛往上升,随后越来越多的鸭绒毛开始飞出洞口来……外边人就惊喜地大声喊叫:“春到了!春到了……”
彩棚前四个报春人翻身上马。每人打着一面铜锣,快速冲进苏家巷,再过马尾河。来到大东街时,一匹马沿河坝街,一匹沿东街转到南街,一匹直奔西门桥,一匹沿着半边街直奔回龙街而去,报春的锣声顿时就在绵竹县城的街道上响了起来。整个绵竹城里只听见“春到了”的呼喊声,那是绵竹人自发的奔走呼号。县城里顿时鞭炮齐鸣,把整个县城淹没在了热烈欢乐的海洋中。
    四匹报春的快马很快又回到了春场,大型的游春开始了。春官骑春牛走在游行队伍前面。全城游行后回到春场,打春仪式正式开始。春场四周都站满了看闹热的人,县太爷端坐彩棚台子上,春官坐在县太爷侧边的台子上。县府师爷来到台前,向县太爷报告打春仪式的程序。县太爷指示仪式开始,先是唢呐声,再是锣鼓声,两种声音混合在一起,顿时响彻云霄。
    师爷站在台前大声宣布:“请绵竹县大老爷,绵竹全县民众的父母官祭祀天地,通明芒神!”县太爷便在台前的香案前向天地鞠躬祭祀,又向芒神和春牛弯腰敬礼,然后才能回座。春官要给天、地各叩三个头,再给芒神和春牛叩头,起身向四周的观众叩三个头,礼数做足才能回到座位。
    师爷再次请示县太爷后,大声宣布:“打春开始了!”几个衙丁用棍子猛打台前用纸糊起的芒神、春牛。每打一棍子,嘴里念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的祷告词语。只见五谷杂粮、猪牛鸡鸭纷纷从芒神和春牛的肚子中掉落出来。观众一片欢呼声,预祝绵竹县今年风调雨顺……
    “迎春会”活动还有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县太爷亲自在春场旁边的田地里,牵着刚才春官骑过的水牯牛,梨上一梨田地,以示亲民爱民、亲耕劝民之意。
    旅游民俗文化
    旌阳区和新镇崴螺山地区是长寿风景旅游区。旧时,重阳节这天,希望长寿的人们和孝子孝孙便会上山去寺庙里敬观音,拜观音菩萨和佛寺院中的蓥华祖师;还要敬山神,敬百年以上的大树,保佑祖辈、父辈长寿。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主动参与其中,每年邀请全镇80岁以上老人前往长寿村过集体重阳节,并给老人们赠送礼品,表演文艺节目,让他们过上一个愉快的重阳节。由于政府的主导,社会爱心人士也捐赠现金和礼品,尊老敬老在当地形成了社会新风气,并逐渐向整个社会扩展,促进了德阳地区公共道德文化建设,重阳节也逐渐成为当地新民俗。德阳地区还有因大自然的原因形成的新民俗:如广汉桃花节、绵竹沿山梨花节、旌阳区双东镇的李花节等。
    川西地区的民俗活动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有所更新,开始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改变。土生土长的传统民俗文化已更好地融入公共道德建设活动之中,为本地区地域文化再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本土文化元素支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