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古今成都“七十二行”

作者:李 庆 发布时间:2011-02-15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七十二行到底是指哪些呢?当然,各地风情、民俗不同,可能略有差别。傅崇矩(18751917)编撰的《成都通览》(又名《说成都》)一书中记载114种特别的“行业”,并配以图,名“七十二行现相图”。如今,这“七十二行”的情形如何呢?

更夫如今钟表行业发达,“更夫”打钟报时者已无必要,自行消失。

理发担此业常久不衰。如今主要是在打工或靠体力挣钱的人中盛行,一是价廉,二是简单、快捷,并不讲究样式。城里人稍讲究者,都到“发廊”、“美发厅”去理发了。

装水烟现在的人们时兴卷烟,一般都还要带滤嘴的,装水烟这一行几乎绝迹。偶尔见一、两个吃水烟的老头、太婆,都早巳是“自己照顾自己了”。

收荒这几年,此业重新发达起来。大多是远近一些贫困地方的农民,在城郊租房,自己干起收荒的行当。他们不怕脏、累,生活节简,在别人眼里已成废物的东西,他们又重使其“再生价值”,赚一些钱,以补家用。

背子专门帮人搬运东西的人,这一行业现在在车站、码头中还有很多人干。

挑水夫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的地方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挑水夫还很盛行,这几年已很少见了。

端公端公原是民间无所不能的神的代表,收魂送魂,呼风唤雨,干很多“万能”之事。随着破除迷信,人们已渐渐消失“端公”的观念。近几年,“跳端公”,“请大神”等夹杂封建迷信的东西又死灰复燃,有关方面将之列入“黄祸”,加以扫除。

修脚夫本是为人们提高健康享受的正当行业,前些年在“左”风中被取消,现在在浴室等公共卫生场所已得到恢复。

卖灯草现在在一些大、中城市仍可见到。前几年在成都街上,一外国人对之不解,问:这是什么东西?翻译答道:Light it Light,即是“用它来点灯,使灯亮燃之物”,甚妙。

杂货提手篮现在这一行仍很盛行,特别是一些公园、路口,卖的东西品种也丰富多了。

卖花这一传统行业一直很盛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成都的卖花者众,买花的人也很多。

蛋贩子现在名叫“鸡蛋运输(贩运)专业户”,很多人干这一行都发了财。在青羊宫一带,还可以见到一些专卖“土鸡蛋”的蛋贩子太婆、太爷,他们从近郊农村收购来,从中加点价,满足那些不愿吃“洋鸡蛋”人们的愿望,还颇受人欢迎。

卖蚊烟现在杀虫剂、灭蚊器流行于世,蚊烟巳不吃香了,卖蚊烟者已很少见了。

蒸蒸糕作为价廉物美的传统小吃,一直很盛行,不仅流行于街头小市,还登上了大雅之堂。前不久,一阔别成都40多年的台胞“老成都”,一回来就要点“蒸蒸糕”,传为佳话。

鸡贩子与“蛋贩子”一样,已是“专业户”之一了,很盛行。不过现在很多人卖的是“水盆鸡”,也有贩鲜活鸡者。

补衣妇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这一行业了。但随着毛线织物的盛行,又有“打毛衣”这一行出现,专为人缝补毛衣、毛裤、毛背心一类的。

卖刷把筲箕虽然很多人已用上了现代化的厨洁用具,但人们还是离不了刷把、筲箕,街上仍不少卖这些东西的人。

粪挑如今的城市卫生状况已大为改善,“冲水式”公厕遍布街巷,有的还装上了电话、录像、音响,足足一番享受,“粪挑”一行也就不见其踪影了。

卖算盘敲敲算算,任何时候也离不开,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用算盘,而用电子计算机了,也就看不到“卖算盘”者了,却能见到上门推销计算器者。

卖鱼担鲜活鱼在市场上的“水产”栏有很多,但挑担叫卖者已见不到了。

甘蔗摊现在这一行业仍很时兴,或摆摊设点,或走走停停,生意颇为红火。

卖缸体现在已很少见挑担卖缸体的人了,有的是一些专门经销砂锅、缸镡者。

捏面娃娃这种泥人手工艺品在街市上少见,旅游纪念品专柜却可以见到不少成品。现在又有一种用彩色纸张剪贴人影形象的行业,生意颇好,有的还配以“打油诗”一齐兜售。

花生担子现在卖花生(生、熟)者不少,挑担卖花生的不多见,多半是用一麻布口袋装起生、熟花生,一路叫卖。

卖锅盖成都郊县还可见到经营锅盖者,城市中已绝少见了。

卖膏药人食五谷,难免百病。卖膏药与卖中草药、卖“打药”的什么时候都有。有的能诊治疾病,有的却行骗钱财,害人不浅。

零沽洋油现在电灯已相当普及,以煤油(洋油)照明者已不多见了。

卖鸡毛帚前几年还可见到“卖鸡毛帚”者,现在流行吸尘器一类的,大有取代鸡毛帚之势。

线箱子各色针线实为居家必备,现在大中百货店已很少经营此类“薄利”小百货了,但一些百货摊(坐摊)上却品种齐全,还能见到卖针线者。

卖瓜子花生胡豆仍可在街头见到一些干杂铺或茶馆门口,有卖这一类东西的。

卖糖人现在在街头可以见到,公园里更多,逢灯、花会节庆之日,更是红火,春夏秋冬,四季不衰。

编席子城市中以此为职业者,如今已很少了。农村中实行“承包制”后,此业成为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内容。现在城市里夏令时节,偶尔也可见到“补席子”者。

水果担子任何时候都很流行的一种行业。成都市面上,既有柑桔、水蜜桃、西瓜、苹果、梨子等传统水果,也有外来的菠萝、香蕉、草莓、荔枝等时鲜水果出售。

换椅子如今,“换椅子”的绝少见到了,但出售木制、竹制凳椅者,时常还能见到。

打锅魁虽说是干此行者越来越少,但并无绝迹之象。人们对“锅魁”这一传统“快餐”仍很留念,锅魁也有发展创新,现在流行的是“酥肉锅魁”(即夹层中有一些肉末,烤制时用大油浸泡,再行烘烤),颇像西式快餐中的“三明治”。

瓮器担子过去的瓮器,多为竹木编制,现在已不多用,卖者也不见了。但近日的“猫狗市”上,出现了高级白色铝合金制品的、类似瓮器的东西。那是用来养洋猫、洋狗的,价高惊人。

玉器担子现在已不见“玉器担子”了。听说玉器、“石头”的生意一直很盛,但多在私下交易,或约定场所进行交易。成都武侯祠附近的一家茶铺是很大的一个“交易中心”,梁家巷附近有一条小街,也有很多中、低档玉器、石头市售,锦江宾馆旁有几家玉器商店,专卖给外国人有兴趣者和“行内高手”。

花草担子已不多见“花草担子”了,但灯、花会之际,还可以见到不少用人力三轮车装运的花草出售,颇受欢迎。

线担子及辫子线担子的情形与前面所提到的“线箱子”一样。至于辫子,曾消失了许久,前些年国人忽然时兴戴“假发”,假发本来可以给秃顶发稀的男女解除不少烦恼,但也有顶不秃、发不稀者偏要“自寻烦恼”,以戴假发为时尚,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裱背匠无论古今,诗书字画都离不开“裱背匠”一行,所以,仍很流行。但此行有“绝活”的人却不是很多了,现在很多干这行的人,只懂皮毛,做工粗糙,收费却惊人的高。

补伞作为遮风挡雨的伞,功能变化不大,现在与过去一样,仍有很多修补晴、雨伞的工匠,生意不错。

补扇子扇子为纳凉之物,现在的扇子日益高档化,坏了也不易修补,况且许多人巳不用扇子,而用空调了,“补扇子”者也就日渐稀少了。

卖米酥如今已不多见。却有肩挑灶头、行具“爆米花”者,或出售“米花糖”者,还可算“米酥”的影子。

淘井挖泥现在干这一行的私营者已没有了,政府将其纳入城市公用事业的组成部分,有专司其职者。

牛肉担子现在已没有这一行了。前几年有兴起小推车卖“羊肉串”者,时兴了一阵子。

卖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草药,无论古今,都很盛行。现在卖草药的,有的还要兼作诊治,颇受人欢迎。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办理正规行医执照者,还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实在可恨。

盆盆肉如今街市上仍有很多人干这一行,卖一些猪头、猪杂、猪蹄,曰“核桃肉”,经营得当者,很受人们喜爱。

南瓜担子专卖老南瓜者,并不多见,但市场的“蔬菜市”上,各色时令菜蔬却很丰足。

卖番蜡如今在佛庙、寺院、道观的山门外,香蜡很有“市场”。成都市内最大的佛庙———文殊院外,就有“香蜡一条街”之称。

凉粉担子现在在城市街景上已见不到了,但在县乡小镇仍可见到。成都市面上有“冰粉”售市,以冰块刨粉配以调料,夏令时节颇受欢迎,但有的“冰粉”售主,其卫生状况令人忧!

拣布筋及炭花上世纪70年代前后,拣烂布条和“二煤炭”(即炭花)者颇多,皆因经济落后生活紧张之故,如今却不见此举了。

醋担子如今专卖醋一项的似乎已见不到了,而以三轮车装着醋、酱油、味精、花椒、胡椒等多种调料,沿街叫卖者却不少。

布捆子如今卖布的,与过去“布捆子”者有些不同,多是坐摊,卖的多是中、低档时装面料,而很少有人卖粗布、阴丹兰一类的了。

箍桶匠过去的箍桶匠,一副挑担,沿街吆喝,有活则干,无活则走,现在“箍桶匠”在乡村仍是一份专业工作,城镇中却几乎见不到了。

收字纸过去大抵属于收“破烂”一类的。如今收字纸者,除废旧报刊、文件等之外,还有纸箱、纸板一类。

打沙虫卖的上世纪70年代前后,有人业余时间专捞沙虫,供养金鱼者购用,近好多年已不见以此为业者了。金鱼、热带鱼饲养爱好者,多是自己动手了。

磨刀磨刀者一直都很盛行。大都一副担子(或以自行车驮装),走街串院,一路叫着“磨剪子、菜刀”,颇为热闹。

摸字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江湖之术,一直都流行。

豆腐担子豆腐可说是中国的“国菜”,有人考证说周代已有豆腐,一般认为汉代初年的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无人异议。既历史久远,又鲜嫩可口,吃法众多,所以历代都对豆腐特别青睐,卖豆腐者自然受人欢迎。如今市场上豆腐摊,大多只售豆腐,最多兼售豆制品(豆皮、豆芽),而不卖其它的东西,生意却颇为红火。

卖风车现在仍有各种彩色纸制风车,颇受幼孩喜爱,一般在公园门口或节庆的街头上有售。

柴担子现在家庭大都用天燃气或电气化,少部分人仍在用煤,但用柴作燃料者已绝少(林区除外),故“柴担子”已不见踪影了。

卖米凉粉与“豆腐担子”的情形差不多,当然不如豆腐那样历史悠久,味道也比豆腐差一截。生意仍然红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卖钉子过去“卖钉子”,是一副挑担,沿街叫卖,现在已变为商店、铺子里出售了。

卖油糕现在在城市的郊区或车站、码头以及郊县,还有卖油糕者。

小菜担子小菜与豆腐、米凉粉等一样,为生活必备品,是过去、现在市场上的主力军。

收玻璃现在仍有收破旧玻璃()者,更有甚者,有的还收名酒瓶,说是印有凸形字、防盗盖的“五粮液”酒瓶还能卖10元左右的好价钱,不知确是厂家回收,还是有人搞鬼?

抄手担子近些年,每当夕阳西下,不少人担着担子,摆在街口路旁,卖些小吃。但品种已不局限于抄手了,还有醪糟蛋、小面、酸辣粉等,人们把这些称之为“鬼饮食”,有点类似港澳台地区的“大排档”。

打水井的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城镇中已见不到打水井的了。

卖镜子在城郊或车站、码头,现在仍可见卖镜子一类的人,当然还要兼卖梳子、劣质化妆品、拖鞋等百货杂物。

卖菜板记得上世纪70年代前后,要买一个好一点的菜板很不容易,后来卖菜板的又多起来了。前些年塑料菜板时兴了一阵,还是觉得木质菜板好。不过,要买到不裂口,质地又好的“皂角菜板”还是不容易。

卖粘米花糖现在除大小糖果店有米花糖出售外,街头上还有三、五个卖米花糖的人,大多打起江津、蒲江名产米花糖的招牌。也有现做现卖者,但不多见。

卖猫如今生活提高了,人们手头富足,养猫喂狗者日渐增多,且要养洋猫、洋狗,也不管能不能逮耗子。成都百花潭外有一大“猫狗市”,每周三、日两天交易,人头攒动,交易兴隆。说是某“波斯猫”身价几万,某“叭儿狗”又高达数十万,云云。

卖刷子现在仍可见到三、五卖刷子者,各式猪粽刷子齐备,沿街寻卖。

火炮摊子现在每逢国庆、元旦、春节,可以见到许多经营火炮者,但多不是自制自卖,个体经营者也不多。因“专卖”之故,大多为国营、集体商店摆摊设点者。

打草鞋现在城里人绝少穿草鞋,乡村还有一些穿草鞋者,但打草鞋的人却日渐稀少了。

驼米进城现在粮食市场基本放开,米面自由交易,市场上出售各等米面者,并不鲜见。

上街泥水匠前些年尚无。近年各类农村富余劳力纷纷涌进城市,泥水匠、粉刷师都有,还有专干零售河沙、水泥者。

弹棉花的一直都没有消失过。

皮匠担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做皮匠生意的,大多还是一副担子,走走停停的。如今早巳是坐摊待客了。

茶汤担子过去的茶汤担子,多售大碗老窨茶水,够味、解渴。如今已寻不到茶汤担子了。可以见到的是,满街摆设的饮料摊,什么汽水、可乐、冰糕、雪糕一类的。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前门有“大碗茶”面世,颇受欢迎,如今说是已发展为“××大碗茶股份有限公司”,可观,可观!

席子担席子为纳凉必备用品,久世不衰。过去的席子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如今却不行了,价贵,质不好,有的用一年就坏了,还得去找“补席”者效劳。

卖白麻糖过去,几个小铜钱,敲上一大块白麻糖,惬意!现在却越来越难寻到麻糖了。

铁锁担子现在做铁锁的厂家,谁也数不清,修锁的却不多。成都的兴隆街,人称“小五金一条街”,买锁、修锁、配锁,甚为红火。

猪血担子现在市场专有“血旺”摊位,专营鸡血、鸭血,但多为血粉勾兑而成,味道差远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