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百态老成都.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0-12-20 10:59:07 浏览次数: 【字体:

炒货
    
    成都人有张“香香嘴”,尤喜炒货。成都女子嗑瓜子的本领是很强的,一颗葵瓜子或南瓜子黑瓜子于红唇上轻轻一碰,牙齿和舌头便在瞬间完成了分离瓜子壳瓜子仁的工作,配合之默契,速度之神速,足以显出成都女子的利索。
    
    岂止女子喜好炒货,成都男子也喜欢用炒货下酒佐茶。茶铺里的茶客要一碗花茶,再来点炒花生、沙胡豆,茶香,花生、胡豆更香。最有名的炒花生是司胖子的,他炒的花生红衣犹在,而且总是温热的,据说秘密就在于他那竹篮底部有一块热石,花生放在上面,再捂上厚厚的毛巾。他的出名就在茶铺里。老成都有专司炒货的炒房,有竹枝词曰:“炒和晴沙香满城,蜀中佳果落花生。宜茶宜酒宜羹味,莫作灯油点不明。”
  
    牛肉焦饼
    
    老成都最有名的牛肉市在皇城坝,所卖牛肉有牦牛、水牛、黄牛。肉食中牛肉虽不似猪肉那样在老成都人的菜谱中变出诸多花样,却也品种不少。腌卤摊上有卤牛肉牛尾麻辣牛肉干,家常菜有牛肉末炒芹菜、牛肉豆腐、牛肉面、萝卜炖牛肉等等,别有一番风味。饭馆里干炸牛排、牛肉大元、烧牛肚梁,都是席上的大菜。牛肉在成都名小吃里也占有一席地位。治德号小笼蒸牛肉,肉火巴味美。三义园牛肉焦饼,是个姓曹的哑巴创作的。他和另外两人合伙做牛肉焦饼生意,店名取刘备、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之意。他做的焦饼用牛油起酥的烫面做成皮子,鲜黄牛肉剁碎做馅,颜色金黄,外焦里嫩,真是“焦饼煎时满街香”。
  
    捕鱼
    
    老成都人捕鱼的方法很多。用鱼老鸹和鱼猫子捕鱼,算是“以夷治夷”,一物降一物的方法。用捕鱼工具办法就更多了。扳罾和撒网,是历代山水画中常见的形象。罾是架着十字的竹竿支着的方网。撒网有撒明网和暗网之别。大型鱼网是拦河网。成都渔具里竹木渔具是一大类。有用竹笼做成细颈大肚,让鱼儿只能进不能出的鱼圈;专接过路鱼的蔑笆,叫“壕子”;用竹栅做成的鱼围子;锯一节粗大的楠竹可做成鱼筒;“趁浑水打虾扒”的虾扒……捕鱼工具不同,方法也不同。一网打尽也罢,一次捕一条也罢,都各有乐趣,难分高下。
  
    鱼市
  
    成都不是水城,水产品种甚少。但有府南河,所以老成都人不愁没有鱼吃。泥鳅黄鳝之类绝不象今天这么贵重,一般人都吃得起。鲢鱼鲫鱼甚多,丝毫不稀罕。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老成都还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拂晓之时,城内城周以捕鱼虾为生的人便拥入鱼市虾市,一天的劳碌便开始了。但成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重猪肉轻鱼虾。且不说一般市民善于在猪肉上变花样,对鱼的烹调相对简单,就是川菜谱上也是如此。其实鱼虾的营养价值并不低于猪肉鸡肉,今天的成都人不是发现不起眼的泥鳅、黄鳝原来还是高蛋白的食品吗。
    
    竹器
    
    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大多只能在湿润的南方使用,到了干燥的北方就会爆裂散架。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东西一样,用久了也会坏。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竹篮烘笼的蔑条掉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可以留着,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实在是太重要了。从吃饭用的筷子、买菜用的篮子到厨房里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晒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扫地的扫把,无一不是竹。所以苏东坡有名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凉席
    
    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冬天的围炉取暖,夏夜的树下纳凉都极富情调。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许多“出卖清凉”的职业,有的小孩专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为人摇扇,充当别人的“电风扇”,有卖凉悠悠甜滋滋的冰粉凉水的……那时也有人瞅准了“售后服务”这一行,不过维修的不是家用电器,而是补扇子、补凉席之类。老成都人睡的凉席是用竹蔑条编成的,人的肌肤紧贴竹子,竟是十二万分的惬意。摩挲久了的旧凉席,光滑熨贴,最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坏了,老成都人也舍不得扔,请那带着蔑条沿街吆喝“补凉席”的重新修好,又可使用,花钱不多,何乐而不为?
    
    水桶
    
    老成都人家家户户离不得水桶。那时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桶去井里提水,到河边挑水。老成都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费品,哪怕是锅碗瓢盆,筷子刷把,几十年不换,说不定还是传家宝。水桶也不例外。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断然不会拿那木块来当柴烧。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大毛病就让专业箍桶匠来医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内壁甚至还有一层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经由木桶到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桶的功能已转变,绝少用来挑水。人们用桶装洗净的衣服,用桶装米,还有用挺漂亮的塑料桶装垃圾。
    
    打草鞋
  
    鞋只是脚的保护性外套。老成都最便宜的鞋是草鞋。成都是粮仓,谷草麦草秧草席草甚多,了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乡场上都有打草鞋卖的铺子,而且许多人家都有打草鞋的技艺。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在埃及也曾发现一只用纸莎草编织的鞋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老成都的草鞋异曲同工。布鞋也是使用范围极广的一种鞋类。甚至在世界上的有些地区木鞋也是贫民爱穿的。生活在森林地区的人是最早穿皮鞋的了。现代制鞋业使用的鞋材越来越多,真皮、橡胶、人造纤维、合成革、亚麻布、缎子、丝织品等,日益为制鞋业所采用,手工制鞋的方式也为机器所代替。
  
    代客冒饭
    
    老成都服务行业的周到细致颇有人情味,茶馆里卖香烟的可以论支卖,卖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补,刀钝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捡瓦,天冷了有人出卖温暖,天热了有人出卖清凉……面馆里还有一项便民措施:代客冒饭。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得热气腾腾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还有几个小钱,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这种吃法,今天的人可能闻所未闻吧。这类琐屑的营生之多,也说明老成都有许多缺乏生计的城市贪民。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人情味却是不该消失的。
    
    滚铁环
  
    滚铁环是老成都男孩个个都会的一种玩法,它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手握一只铁钩钩住铁环,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只“车轮”滚一段长路而不倒下,其间要经过无数凸凹的路面和水坑。简单的滚铁环其实也是一种运动。对于男孩子们来说,类似的带土味的运动还有很多。有一种滑车如同今天时髦的滑板,木板下安装四个小轮子,考究些的前面有个把握方向的舵,简单的一根绳子就可拉起来飞跑。拥有滑车的小男子汉是颇为骄傲的。至于掰手劲、玩沙包、爬树上房掏鸟窝之类的运动更是寻常小事。相对于今天的孩子,老成都人小时候的户外运动量大得多,这样的童年带给人的是健康自然的性格力量。
    
    粘蝉子
  
    炎炎夏日里,蝉子的聒噪更给人带来烦闷燥热之感,似乎渲泄着热呀热呀的苦夏情绪。孩子们却不觉热。尽管烈日当空汗如雨下,却正是粘蝉子的好时候。和粘蜻蜓类似,在一根长长的竹竿的尽头,绕上蜘蛛网,或固定一坨黑糊糊的桐油胶,就是粘蝉子的工具。粘蝉子如同钓鱼,也需要手艺、经验、耐心和注意力。哪怕热汗都流进眼睛了,也顾不得擦,小眼一眨不眨死死地盯着蝉子,瞄准了,眼疾手快,一下子粘住,成了!
  
    蝉脱下的壳叫蝉蜕,可作药用。蝉翅薄而透明,遂有“薄如蝉翼”的形容。古代妇女的一种繁复的发式叫蝉鬓,可想而知那发式望之缥缈如蝉翼。
    
    跳橡皮筋
    
    女孩子的游戏和男孩不同,总要文雅一些。比如跳房,用红砖块或粉笔在一块平坦的地上划上方格,单脚跳跃,踢动瓦块一格一格往前挪动。讲究些的城里女孩,以用完了的百雀灵搽脸膏的圆形铁盒代替瓦块。运动量虽不算大,却锻炼平衡技巧。跳橡皮筋也是女孩们喜欢的玩法。两人做桩牵着橡皮筋,先从脚踝位置跳起,再升至膝盖处,腰部,胸部,脖子,最后两手高高举起,跳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并不象跳高那么简单,跳过了事,还必须在同一高度跳出几种花样,才取得“升级”的资格。否则就算输了,只得去做桩。现在的孩子游戏少也和居住条件有关。倘若老成都人也都住楼房一门关尽,没有了院坝,也一样会失去游戏场所,进而失去游戏。
    
    游戏
    
    油蚱蜢又叫土螽,是一种后足发达,善于跳跃的昆虫,也是老成都人儿时钟爱的“玩具”。可作玩具的昆虫很多,蜗牛,打屁虫,蜈蚣,蜻蜓,蝴蝶,青蜞蚂,叫姑姑,蝉子,荧火虫,甚至还有令人恶心的猪儿虫。那时的孩子是在大自然里“上自然课”的,孩子们互为“师长”,或询问长辈,获取了许多关于大自然的书本以外的知识,他们对大自然的见识实在比今天的孩子多。老成都人儿时的许多玩法或许会令今人诧异。逮住油蚱蜢,在火上烧了吃,伴着噼啪作响的香味真是诱人。捡到几个银杏树掉下的白果,也要烧了吃。那果肉是绿色的,吃了下去,唇齿留香,让人久久地回味。
  
    巧手
    
    抓子儿是小姑娘的游戏。小姑娘自己缝几个沙包,或以杏子石子作子,玩时向上抛起一子,迅速抓起其它一子或数子,再接住所抛之子,手法疾速令人叫绝。擅长抓子的小姑娘双手特别灵巧,这是从小游戏、训练的结果。六、七岁的女孩即开始学针线,为出嫁做准备,因而老成都女子大都有擅女红的巧手。无法想象那时手笨的女子如何在婆家生存下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那时对女子的要求是“无才便是德”。但无论怎样有双巧手毕竟是好事。今天的女子可依赖的东西多了,社会进步,观念更新,不再似过去那般诸事操心,但巧手越来越少了。这是不是小事一桩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