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川北民俗拾零‖李定国
川北民俗拾零
李定国
1
同结善缘
我的老家在川北营山县普岭乡花桥村,村内有一条流向普岭乡的小河。从我家到普岭乡政府所在地,要经过5座石桥。其中,2座建在主河道上,3座建在岔河沟上。在主河道的叫花拱桥、普岭桥;在岔河沟上的叫锁儿桥、三步两硐桥。这些桥虽不高大,但都立了石碑,有的还雕刻有滚龙抱柱。这些碑的顶部刻着“同结善缘”几个大字,下面刻着修这座桥的首领、捐款建桥人的名字和捐钱数量。这是对做善事者的一种彰扬,鼓励大家热心公益,多做善事。
2
敬惜字纸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历来敬重文字。小时,大人总是教读书的孩子不要用脚踩字纸,踩了字纸要瞎眼睛。我读小学的地方叫白庙子,庙门前土地爷的座下就是一个用石板砌成的字库。凡是地下有字纸,同学们就拾起来放进字库里。这既保持了地板的清洁,也敬惜了字纸。当时,乡下还有挑着竹筐,挂上“敬惜字纸”小木牌,下乡收字纸的人。他们将收到的字纸放到字库里烧掉,据说这样做可以治疗那些患眼疾的人。这种说法虽不科学,但敬重文字的观念还是可取的。我们对中国几千年遗留下的这笔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正确地书写,准确地运用。今双河场街后的公路边,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一丈多高的字库塔,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宣讲圣谕
我们家乡的白庙子、老鹳庙,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总要请一位叫戚仕聪的“讲谕生”给大家讲圣谕。讲圣谕的人坐在用两张桌子拼接起来的讲台旁,台上点着香油灯,台前围着劝善字样的布围。主讲人有时讲说,有时歌唱,讲到关键处还用惊堂木拍打讲桌,引起大家注意。这种讲法很有吸引力,让人听了上段还想听下段。当时讲的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赵琼瑶四下河南找包文正申冤的故事。庙堂里男女老幼济济一堂,他们心中,涌动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暖流。
(图源:渊明书店)
4
指路照明
小时候,我去双河、消水、老林、明德等地赶过场,发现三岔路口立着指路碑,比如在黑马山脚下的马家垭口,立着刻有“上走双河场,下走老林场,左走消水场,右走石河场”字样的石碑,给行人指路。另一件事是从普岭到双河走小路,必经翟家垭口的翟家店门前。我小时候有次路过翟家店时,看见低矮的土墙上贴着一张用土制火纸写成的小告示,内容是:“无名氏送火把50个,凡过路人等,在黑夜不便行走者,可在此店取火把照明。”这些立指路碑、送火把的“无名氏”都有一颗善心。
指路碑(图源:宜宾传媒网)
5
茶馆说理
过去,乡下人之间发生纠纷,是同姓的多找同姓祠堂的族长在祠堂里评理,不是同姓的,多在街上的茶馆里搭茶,请双方都信得过、有威望的人评理。在评理人主持下,先由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经双方辩论,由评理人评判是非。双方接受评判后,由输的一方给茶钱。说理都在当场天进行,有很多人围听,一般都能公正评判,让双方都能接受。过去双河场有一位曾当过私立明镜初级中学董事长的章瑞甫,在双河中间街开了一家茶馆。这种搭茶说理的事,多在他的茶馆举行,并请他评理。这是当时调解民间纠纷的办法。今天的民间调解组织,可以说是这种传统的搭茶说理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6
常敬五字
这里所说的“五字”,就是过去家家户户在堂屋正中的神龛上贴着的“天、地、君、亲、师”5个字。
为什么要敬重这5个字呢?因为这5个字是人们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天”“地”是自然界,天上有阳光、空气、雨露,温润万物;地上有山川田野,滋生五谷。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人们不能离开它而存在。“君”(民国时期也有写成“国”的)是指国家。人们常说“有国才有家”,人们要和谐生活,健康成长,必须由国家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来规范行为,让人们有秩序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不然,人类社会就会乱套。“亲”就是父亲和母亲,是父母给予人们生命,并含辛茹苦哺育他们成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亲”给人以生命,“师”则提高生命的质量。通过“师”的系统教育,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所以人们把这5个字敬在神龛上。
笔者小时是家里的男孩,理当接下这份“香火”,每天早晚在神龛上、大门前和地坝边上香,对天地、国家、祖宗、师长表示敬意。
今天,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更深刻了,对这5个字虽不必再早晚上香,但在心灵上仍须继续敬重。敬畏自然,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共和国的好公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定国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