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又见“龙穿花”‖曹衷铭
又见“龙穿花”
曹衷铭
又一个新春来临。人头攒动的广场,火花飞溅,似流星,如金色花雨。空气中噼啪作响,纷扬绚丽的光影中,两条火龙穿梭,时而翻滚,时而亲密靠近,呈花样翔舞,龙身不时喷出银色烟花,与空中密密麻麻飘落的火花交织,令人目不暇接。
“打铁花”表演(刘永红 摄,图片来源:蓬安县人民政府网)
这就是故乡川北的“龙穿花”。其美丽的名字背后暗含着一项民俗活动——打铁花。早些年间,这项表演在蓬安县周子古镇十分盛行。
周子古镇紧临嘉陵江,是过去营山、蓬安、仪陇三县的水路交通要道,航运发达,上至广元,下抵重庆,上下河的油、酒、纸、粮食运载而来,或过道,或停售,更多的药材、木材、煤、盐、绸布从古渡输入,这里便成为一个繁华的物资集散地,以致古镇百工百业,应运而生。
据一些老船工回忆,当时,镇上开设了丝绸坊、绸缎庄、印染坊、米作坊、酒作坊、布行以及杂货铺、山货铺、糕饼铺、百货铺、家具铺等各种店铺,还有为来往客人随时敞开的茶楼酒肆、小菜馆、卤肉摊,更有不计其数的小摊小贩。这些行业就分布在磨子街、红军街(盐店街)、新华街、下河街、顺河街、金龟坡街等几条主要街道。街市灯火通明,生意红火旺相。不仅如此,周子古镇还有五宫十八庙,每逢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顺河街原名打铁街,又叫唐坊街,半边街。由街名便知,打铁这个行当在古镇历史久远。1949年初,街铺里分设大小铁炉,大铁炉锻打锄头、斧头和耕犁,小铁炉则打镰刀、菜刀、土钉等小型农具,也会修补各种铁器用具。后来,靠近财神楼的,还有一个“唐打铁”铺子,兄弟俩合伙经营,锻打镰刀、火钳、白铁剪等生产生活用品。
打铁时,铁砧上经常铁花四溅,飞向空中,由此衍生出一种表演艺术——打铁花。打铁花的主要材料是废弃的铁,工匠们将废铁熔炼成1800℃的铁水,装进木棍的木槽板,再用力向外击打而出,在空中形成一片花雨,妖娆灿烂,震撼人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而,打铁花有“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说。
据相关资料记载,打铁花的准备及表演主要分三步:搭花棚、设彩、击花。
人们先要在一片空旷之地,搭上丈余高的三角大棚,称为花棚。每个花棚分上下两层,每一层都要铺上厚厚的树枝,既利于观赏,又为安全起见。棚顶堆放一层新鲜柳枝,柳枝上绑满鞭炮烟花,谓之“设彩”。
趁手的工具有人叫花棒,柳木做成,手腕粗细,称作上棒和下棒,各长尺余。上棒一端,挖有指头肚大小的圆坑,用以盛高温铁水。
表演前,表演者要穿粗布外褂,头戴瓜帽,也有部分勇敢的,赤着上身,光着头,表演时以下棒猛击上棒,将棒中圆坑的铁水击向花棚。一波接一波,要数那些全身做好了防护的人,他们在花棚与空地之间来回穿梭,只见铁水碰击柳枝,弹向空中,金光四射,时人称作“击花”。
《蓬安县志》1994版曾记载,在周子古镇,金、银、铜、铁、锡五金行业还有一个共同的行会组织,老君会。由于铁业者居多,又称镔铁帮。该帮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在周口老君庙办会,参会者约三四十人。
周子镇打铁花表演,多在春节进行,毕竟冬季气温较低,更安全。老艺人蒋飞鸣说,新中国成立前,一些铸铁工人把熔化的铁水抛洒到墙上,打出铁花。或者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绑上点火的鞭炮,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出铁汁。为了活动不至于太过单一,他们的表演还联合其他民俗活动共同进行。每当这时,附近的龙灯会都会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或者在舞龙表演时,将铁花打在龙的脊背上,更能展现龙的威严,也更富看头。此时,地上龙腾飞跃,空中银花泼洒,周围灯笼高挂,流淌出一幅人间祥和的美妙图画。
随着岁月流逝,打铁花已晋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偶尔忆及,历历在目,让人有不尽的回味与享受。如今,又见“龙穿花”,除了观赏、记录外,心头顿起别样的祝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曹衷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蓬安县文联秘书长。诗作散见《诗刊》《诗潮》《四川文学》等。曾获首届“屈原杯”“蜀道之光”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等)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