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吃打谷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2 14:24:38 浏览次数: 【字体:

吃打谷酒

俗语云:“秋后十天满田黄”,即意味着立秋后,田里的谷子成熟,这时便进入秋收时节。农家人纷纷置办好割稻的镰刀,打谷用的拌桶、档簾、风车……等一应打谷工具。旧时,还要举行“开镰”的仪式,并吃打谷酒。

金色稻田(蓬州闲士摄于渠县三汇镇,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过去,都是一家一户进行农业生产,在打谷季节,要趁天气晴热,尽快收割谷子,晒干归仓,于是农村多以互相帮工或换工的形式,集中力量收割。一般打谷多是在天色麻麻亮时下田作业,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妇女、老人、儿童多挥镰割稻,青壮男人多在拌桶内打谷,并挑水谷子到晒坝,老人进行翻晒。由于都是高温下的强体力劳动,因此主家的饮食上就要做到补充。早晨大约八点时,便叫人吃早饭,一般都是干饭、炒菜,外加酒水;吃了后不休息,接着再干,到半个上午时,主家会送绿豆稀饭至田边阴凉处,叫帮工喝上一两碗,以消暑解渴。至中午太阳正毒热时,便邀约众人到家中,一般人家都会办上一桌丰盛的“打谷酒”,或凉粉、豆腐、时令鲜蔬。

舞蹈《打谷酒》展现了喝打谷酒的热闹场面(图片来源:广安文明网)

在顺庆,打谷席少不了的是“粉蒸肉”,又叫“鮓肉”,旧时农村因鲜肉不好割,有的便早把鲜肉准备好,切成大片,用米粉渍好,放在坛子里,到吃打谷席取出来上笼蒸熟,其味十分鲜香,且肥而不腻,一般每人准备二到三块,如同栽秧肉一样,可在席上吃,亦可用菜叶包起带走。酒是管够的,吃完酒席便休息到太阳将要落山时,再下田继续干直到天黑。一般人家一天便收割完毕;田土多的,第二天再干。这种习俗在农业集体生产时,便渐渐淡化,但各人家中仍是要吃打谷酒的,到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这种习俗也曾一度在农村盛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打谷席也不会只囿于“鮓肉”了,鸡、鸭、鱼也成为打谷席上屡见不鲜的菜品了。

粉蒸肉(图片来源:南充日报)

至21世纪初,随着机械化的联合收割机的运用,打谷席被以货币支付的手段替代,只有在极偏远的山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谷子收割完归仓后,在顺庆区农村便有尝新的习俗,即将才收获晒干的稻米煮成新米干饭,配以各式瓜菜、猪肉,置办酒席,还要将外嫁的女儿,在外地的亲人以及左邻右舍请来,共尝新米。饭菜做好后,便摆桌排菜,斟酒待饮。这时主人家先要将所做之菜品供奉祖先,然后一一喊着已逝先祖的名号,请他们先尝,以求祖宗保佑子孙安康。祭祖过后,把桌上的菜每样拈一点,并盛上一大碗新米饭倒入狗槽内,看着家犬(旧时农家每户都养有狗,以护家),吃完之后才能按长幼序入席。因民间传说谷子是由狗的尾巴带来,以后人们才有稻米吃,所以又叫“新米敬狗”,表示不忘狗所带来的恩惠,然后才是大家共同举杯,庆贺丰收,并感谢大家的辛苦劳作。尝新米的习俗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广大农村沿袭。

新米饭(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