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到现代,四川人恋爱结婚有哪些讲究?
四川在线记者 张庭铭
遇倾心、共白首、泛舟赏月........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不仅有爱情,还有各种有趣风俗。那你知道四川人耍朋友、结婚一般有哪些讲究么?
七夕佳节,四川在线记者采访了方志专家、查阅了《四川省志·民俗志》,为大家揭秘。
清代至民国,讲究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等
志书专家告诉记者,四川旧时候有“开错一代亲,带坏三代根”的谚语,足见川人对择偶的重视。绝大多数川人的婚姻,都遵循了当时公认的择偶标准。“在清代至民国,四川各地的择偶标准大体主要有: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生辰八字、年龄匹配和血缘姓氏等五个方面。”
《四川省志·民俗志》记载,在清代至民国的四川择偶标准中,首要的几条就是“门当户对”“郎‘财’女貌”等。
“门当户对,一般是看两个家庭的社会地位(阶层)、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是否相当,很少会顾及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个性等。”志书专家介绍,以前的四川有“板板门对板板门,笆笆门对笆笆门”之说。以清代四川的八旗满人为例,他们自视为上等人,不与其他阶层和民族的人通婚。这种现象,甚至到民国早中期也依然存在。如成都“少城”内的满人,为了门当户对,长期内部通婚,出现了许多近亲婚配现象。“民国时期流行的一幅对联:‘多福多寿多男子,对门对户对亲家’,便形象地说明了这种联姻关系。”
至于“郎‘财’女貌”,按照《四川省志·民俗志》的记载,是指对男性主要看其才能和财力,对女性较注重身材相貌。志书专家告诉记者,以农村地区为例,那个时候女择男时有“上、中、下三选”之说。其中,选子弟、不选田地是上选;门当户对,条件适合是中选;只图田地不看人是下选。男选女的话,一般主要是看姑娘本人情况,若是只看嫁妆,便会被传为笑话。
“现在年轻人耍朋友结婚,关注的是男女身高这些,其实当时也有关注。”志书专家说,按照相关记载,四川传统的审美观点认为,男女间的理想身高比例是“齐眉”,即女子的身高达到男子的眉毛处为佳;另外,按照传统的审美观点,女性嘴小则含蓄温柔,嘴愈小愈好,以“樱桃小口”为最佳。
1981年,四川人开了公开刊登婚姻启事的先河
“进入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人耍朋友、结婚的标准有所改变。”志书专家介绍,根据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择偶标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上世纪50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自主选择并存;上世纪60年代,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看得很重;70年代,主要考虑经济收入、风度、文凭等;上世纪80年代,主要考虑身高、外貌、收入等;上世纪90年代,首要考虑职业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四川人丁乃钧开了公开刊登婚姻启事的先河。”
《四川省志·民俗志》记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婚姻观念的改变,从1981年开始,报刊杂志、电视上开始刊登征婚启事。四川省江津地区(现重庆市江津区)的数学教师丁乃钧,是当时全国第一名公开刊登婚姻启事的人。他的征婚启事于1981年8月1日在报纸上登出后,短期内就有270多名应征者。最后,他从中挑选了在吉林省某市技校任教的28岁姑娘结为伉俪。省内各种媒体,大多开辟各种专栏,登载征婚信息。一段时期内,这一类栏目广受欢迎。这一时期,婚姻介绍所也迅速出现在城乡各地,人们的择偶范围大大拓宽了。
“还有一点很有趣,就是无论以前还是现代,身高和外貌问题,似乎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志书专家说,按照相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四川城镇姑娘中,曾一度流行过注重男子身高的择偶观。那一时期在报刊或婚姻介绍所征婚的女士,一般都要求男方身高起码在1.7米以上,这甚至具有“一票否决权”。
资料来源:《四川省志·民俗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