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四川禅茶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川茶文化
四川是我国的茶叶原产地之一,是古籍记载中可见的最早的产茶区。秦汉时期的古籍《神农本草》就记载:“茶树生益城山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据晋代蜀州江源(今崇州市)人常璩(约291-361)的《华阳国志·巴志》三记载:巴国向周王朝进贡的有“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1)。最早记载茶事的地方志书,可以说茶事入志也是蜀人的首创。
到东汉以后,川茶的种植更加扩大,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出茶”,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据清代康熙47年(1708)出书的《广群芳谱·茶谱一》记载四川名茶有:“蜀州雀舌、鸟嘴、麦颗,盖嫩芽所造似之。又有片甲者,早春黄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叶软薄如蝉翼也。……蜀之雅州蒙山顶,有露芽、谷芽,皆云火前者。言采造于禁火之前也。火后者次之。一云雅州蒙顶茶,其生最晚,在春夏之交,常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剑南石花露鋑芽”,“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夔州香山”,“皆茶之极品(2)。
1978年冬,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带队到全国各地调研考察,看到蒙山记载吴理真种茶事迹的汉碑后,兴奋地在其《茶叶通史》中认定:“蒙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3)确认了吴理真是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确切可考的人工种植茶叶第一人,蒙山也是我国乃至于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植茶叶的地方。
二、中韩日佛教文化的“黄金纽带”。
由于地理关系的接近,佛教很早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华大地的日益传播与发展,一些佛教僧人也逐步向外来者宣传佛教文化。尤其是东邻的韩国和日本,他们的遣隋使、遣唐使和遣宋使纷纷来华,一些人也开始学习佛教文化。
(一)中日佛教交流
佛教和汉文化是从中国大陆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
据《日本历史》载:“圣德太子摄政后,在生驹山脉南端建造斑鸠宫。斑鸠地区成为飞鸟时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周围地区建造了很多寺院,……这些寺院,大多仿造中国六朝寺院建筑式样。……表明了飞鸟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渊源关系”4。
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国佛教一直是东亚各国佛教的发展中心。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产生、发展,都会影响到东亚的韩国和日本等。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不少的中国高僧前去韩国、日本,宣传、传播佛教文化。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有很多的佛教徒前来中国大陆参拜、学习佛教文化。其中一些韩日的优异者,还在中国留下了终生的足迹,参与创造和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比如唐玄宗时期的新罗无相法师(公元684-762年),在成都碧鸡坊的禅院居住了30余年,于孟蜀长兴年末迁化,时一百六十三岁(5)。
由于中韩日三国佛教界的千多年持续往来,影响深远,在中韩日三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因此,赵朴初先生指出:中韩日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是一个“黄金纽带”!
(二)“黄金纽带”上的“明珠”——大慈寺
佛学界长期以来有句名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即说明了佛教禅宗与四川的密不可分的历史关系。
宋代大慈寺是四川的讲教中心,不少名僧都是在此学习经论,再游学四方以成名的。如法演、纯白曾在此寺听名僧住普讲授(唯识论),后法演成为临济宗·杨岐禅系的五祖,纯白成为成都昭觉寺的第一代主持。出家于此的士圭禅师,后游学东南成名,奉宋高宗诏书,开山于浙江雁荡山能仁寺。
(三)宋代大慈寺对日本的影响
曾在大慈寺学法,后声名远播日本的有西岩慧了、道隆禅师等。
庆元(今浙江宁波)天童寺,历代高僧辈出,该寺向日本传入曹洞宗,故至今被日本曹洞宗尊为本宗祖庭。(6)西岩慧了(1198-1262)曾住持该寺,声名远震扶桑。
兰溪道隆(1213-1278)出蜀游东南,后率徒东渡日本,于日本宝治二年(1248年)开法相于模州常乐禅寺。日本国执权北条时赖、嵯峨天皇先后为他建成建长禅寺、建仁寺,成了日本全国寺庙往谒的名山。他圆寂后,天皇敕赠他“大觉禅师”号,成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第一人。七百多年来,道隆在日本佛门和民众中的影响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佛教界19个大寺庙的代表,都是兰溪道隆的信徒,专程到大慈寺朝礼祖庭。
三、川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流。
由于佛教要坐禅念经,所以常常要饮茶止睡。故佛门认为“茶禅一味”。不少大禅师都从平常的饮茶入门,向其信徒宣讲禅理。回到上述的名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则言蜀地之茶者,也不可不知禅,更可以从中了解到川茶文化与佛教的传播与文化交流关系之密切。
(一)川茶文化与日本:
日本平安时代延历二十四年(805),高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子,并在近江阪本日吉神社边种植,这是日本最古的茶园日吉茶园之始。镰仓时代承元五年(1211)一月三日,荣西《吃茶养生记》初稿(上下二卷)完成。以后,茶道在日本大量流行。(7)
“由于蒙山茶传入日本较早而声誉也高,当代一些日本茶道专家也来蒙山寻‘茶文化’之根。1987年,日本静冈县‘茶文化’学术考察团以林荣一为团长、佐野敏男为副团长一行九人,专程来蒙山实地考察,在参观了皇茶园及蒙山茶场,品尝了蒙顶名茶中的绝品——黄芽、石花、甘露以后,赞口不绝,连称他们的‘茶文化’寻根之旅不虚此行”。 (8)
在2005年第二次参与中韩大慈寺文化交流中,在拙作《捧出“黄金纽带”明珠,打造中韩日“黄金宽带”》中,我曾指出:
“在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日本,圆悟克勤(1063-1135)对其佛教发展有巨大影响。(他的)《碧岩录》作为日本禅宗宗门七部书的第一部,被奉入大正藏,成为禅僧必读的圣典。他为日本来华的僧人所书的‘禅茶一味’付法凭证,至今仍为日本茶道茶室所供奉。”(9)
绍兴五年(1135)八月五日,圆悟圆寂于昭觉寺。“在他去世后不久,他所倡导的禅法即逐渐传到日本。南宋、元、明到日本传法的禅僧中,大多继承着他的禅法到日本弘扬,并开宗立派,各成一方宗主,分开法门,大阐宗风,创建了日本禅宗的各个宗派。
明朝永历八年(1654)在郑成功帮助下赴日的隐元隆琦(1592-1673),到日本后接受江川幕府的皈依,开创了日本黄檗山万福寺,被日僧奉为黄檗宗初祖”(10),他也是日本煎茶道的始祖。隐元是日本后水尾法皇的师父,法皇授予其真空大师、华光大师的称号。圆寂后,法皇特授予他大光普照国师、佛慈广鉴国师、径山首出国师、觉性圆明国师等谥号。(11)
“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12)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而这四个字,则源于成都大慈寺的禅茶理论!
日本的“南浦绍明禅师(1235-1308年)在宋九年,一边参禅,一边学习中国五台山的净慈寺与径山的茶礼。在他带回 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制述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堂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由此,茶禅一味的精神便为人所知。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在湖北黄梅县五祖山开设了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刘元甫的师兄是四川绵竹人五祖法演(1024-1104),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他先在成都大慈寺学习《唯识论》、《百法论》。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也十分熟悉。他到湖北省五祖山讲禅时,就曾向师弟刘元甫谈及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据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
从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禅宗在日本不断扩大的传播,刘元甫的《茶道清规》及“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在日本得到了普遍的传承和很好的发展,成为了日本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沧桑变化,反倒在其故乡中国堙没无闻了。刘元甫和成都大慈寺的茶礼,逐渐淡漠、消失在国人的视野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之事!
2004年,大慈寺重新恢复开放后,也曾与日本来华的佛教界友人们进行了禅茶文化的研讨交流,但至今还尚未能公开、深入地提出日本茶道之根就在成都大慈寺。
四、关于川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几点忧思
上千年来,韩国、日本的茶文化是向着高雅文化发展,对于国民进行礼仪、文化教益方向发展。今年,江南舒在《中国茶道何时“申遗”》一文上指出“五千年的中国茶文化是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步登场,同步亮相。而‘日本茶道’的背景是从中国传入过去的禅宗,其核心就是‘禅’。最初在唐朝由日本最澄法师和永忠和尚到中国携茶种根植于日本,而后由日本的村田珠光禅师开创了日本茶道,并汲取儒道思想养分,再把中国黄梅五祖山松涛庵的‘和、敬、清、寂’茶道宗旨作为日本茶道‘四规’精神。”
“韩国茶礼的形成是因为在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后来韩国佛门草衣禅师张意恂把儒家中庸思想引入朝鲜的茶礼中,以‘中正’精神形成了‘茗禅’,之后又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敬、和、乐’四个字和中国‘以茶礼仁’思想,造就了‘韩国茶礼’。无任是‘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还是‘韩国茶礼’中的‘清、敬、和、乐’思想,其根源出中国。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但‘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却已影响到全世界,就连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位时曾邀‘日本茶道’宗师千玄室作客联合国总部,给联合国各国的官员演讲日本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思想,以此来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联合国文化组织从各国选择‘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不仅仅在于考量‘发源地’,更在于‘现存项目的保护程度’”。(13)
回观国内,由于解放后一段时期,宗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儒释道文化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批判和摧残,茶文化也被认为是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当今流行于上层文化界、商界的仅仅是“茶艺”——一种表演艺术化掺茶的形式而已。
就四川而言,自宋代以后川茶产业就几度兴衰萎缩。后起的福建、江南等地,逐步在茶叶产业上超越了四川。在茶文化研讨方面,福建、江南等地也同样超越了四川。
更重要的是川茶文化过于的实用化、世俗化、平民化,虽然是几乎每个乡镇、每条街道都有茶馆、茶铺,但离茶文化的高雅和精深渐行渐远了。这确实是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的文化性相差甚远,更不能承载加快国民素质提高的历史性重担了。
面对此种种现实,我认为,作为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尤其是我们拥有权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的四川省民俗学会,应当充分发挥知识密集的巨大效应,在理论上努力承担起深入研讨茶文化内核,提高茶文化本身应有的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精神层面。努力发掘、重建“川茶文化”,大力提升“川茶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
此外,建议我省充分利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特色“主题文化景区”、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继续开发和深入搞好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共同交流探讨蒙顶山茶品牌、蒙顶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之策;共同交流探讨四川茶品牌、四川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之策。促进川茶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更好地开辟国内外市场,迎来川茶文化和川茶产业的辉煌明天。
注:
(1)任乃强先生的《华阳国志校补图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第5页。
(2)《广群芳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5年6月第一版431-433页。
(3)(8)《四川茶事考》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6、7页。
(4)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日本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42页。
(5)四川省佛教协会、四川省宗教志办公室编著《巴蜀禅灯録》,成都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83页。
(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禅宗三百题》第607页。
(7)参见《日本茶道史略年表》。
(9)(10)参见四川省佛教协会恭印,李富强居士箸《昭觉寺史话》第29页。
(11)百度百科
(12)日本茶道精神——茶与禅2009年10月09日10:12来源:中青网
(13)2013年05月21日《河北茶文化》。
(作者单位:成都市审计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