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文化旅游】发现川西——再造一个西部四川(上)‖ 王怀林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06 18:11:55 浏览次数: 【字体:

发现川西

——再造一个西部四川(上)

王怀林

两个不一样的四川

最近,媒体热炒,成都,是一个在阳台就可遥望雪山的城市,说明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成都平原,距川西的巍峨雪山仅有一步之遥。但在人们心目中,两个地方又不啻天壤之别。

2021年8月23日,成都市民观望远处的幺妹峰(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说到四川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首先是“天府之国”,近20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由于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原人就将原来称谓关中平原的“天府”转到了四川,《华阳国志》谓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其首府成都,自古就是星光闪耀的城市,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2020年人口普查超两千万,为城市人口中国第四,中西部第一,也为世所公认的“休闲之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九天楼(蓬州闲士 摄)

二是人口众多。四川1997年人口为1.1亿多人,位列全国第一,重庆分出后2020年仍有8347万人,位列全国第五。自古为全国的粮兵基地和战略大后方,虽历经战乱,但移民麇集,很快便重新繁盛起来,抗战时期出兵340万,伤亡64万,均为全国之首。

不仅人多,且人才辈出,“自古诗人例到蜀”,从这里,不仅走出了司马相如、杨雄、李白、杜甫、苏轼、巴金、郭沫若等文坛大家,还有刘备、诸葛亮等治世能人;当代朱德、陈毅等开国将帅改天换地,还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李白邀月”雕塑(江油市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三是经济繁荣。近年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一洗四川“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闭塞形象,让人们了解到原来夏商周时期,古蜀便有一个非常发达、成就卓越的文明,它不仅在中国文明版图上独一无二,还证明了四川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扭头跪坐人像(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汉代,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使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经济大发展,成都不仅成为秦岭淮河以南唯一的工商业大都会,为当时“五大都会”之一,也成为联通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际化大都会;唐代,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时人称“扬一益二”;宋代,成都继续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并为此诞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都江堰水利工程( 向力民 摄,图片来源:四川文旅厅)

然而,上述对四川的印象并不全面,尤其是了解隐身其后的西部四川,会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

在中国有条著名的“胡焕庸线”,说的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在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腾冲之间画了一条线,发现我国人口分布和国土面积之间有一个特别的规律:即这条线的西北有着64%的国土,但只有4%的人口,而东南36%的国土上,却分布着96%的人口。在四川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胡焕庸线(图片来源:史海寻踪)

川西生活着四川的各世居少数民族,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乐山市、攀枝花市)、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盐亭、平武县)。民族自治地方主要有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另外,按民族县对待的米易、盐边、平武、石棉、金口河、仁和、宝兴、兴文、汉源9个县(区),还有108个民族乡,从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看出,少数民族人口568万,也只占全省人口的6.8%,算上当地的汉族人口也不到9%。

丹巴美女及百褶裙(王怀林 供图)

这个“四川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发现的。他还进一步提出,假如把这一规律中的“人口”换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他地方竟然可以一字不改。

他是想说,正如国土面积和人口的巨大差距,资源评价和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样存在。四川情况大体类似:川西在四川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占5个,13个5A景区占4个,303个4A景区中占35个,47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占9个,17个国家地质公园中占5个,4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占12个。2020年川西三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4.7%,第三产业占5%。其中凉山州还是全国三大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凉山彝族舞蹈(蓬州闲士 摄于西昌)

四川西部或西部四川,简称川西,在老四川人口中叫“川西坝子”,实际指狭义的成都平原,在当今语境中已是指四川省西部的广阔地区。这个隐身在天府之国耀眼光环下的川西,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只能背负地域广大、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包袱,踽踽独行于烟花繁盛的边缘?!

大邑安仁南岸美村田园综合体,浓缩了川西坝子生态、文化、产业的精华,打造与村民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源流之变与平衡之路

当我向身边的成都人,问起身旁有着雪山草地的辽阔川西高原,不少人根本就一无所知,而说起国内的北上广和美国、欧洲却往往头头是道。我不仅疑惑,如此状况原因何在?

其实笔者在20多年前初进涉藏州县时,也是如此。当时是从省里到阿坝州参加一个现场会,走了近十个县,感到这里的一切都与内地迥然不同——甚至有与会者因为闻不惯当地的酥油味和不习惯当地饮食,只能吃饼干和方便面充饥!——为稻粱谋限制了行走和被主流文化束缚了思想的又岂止这一桩?

其实中国东强西弱的格局也只是在近代才出现,回首之前的漫长历史,恰恰相反,中国的文明重心恰恰在西部。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史,很可能是地球形成以来大自然史诗中最为辉煌壮丽的一章。

地球科学家及近年青藏科学考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勾画了这样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距今约十亿年前,地球还由一块大洋和两块大陆——遥居南北两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组成,在此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古陆和大洋进行了一系列的迁徙和重组。在现在青藏高原的地方,近10亿年来由北而南曾相继发育过三个大洋——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

从加乌拉山口拍摄的珠峰(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4000万年前,当印度地盾自南方远行最后一次撞击在欧亚大陆南缘,完成青藏地区的轮廓后,仍勉力向北推进,而青藏地区北部和东部与印度地盾同样坚硬——两强相遇的结果,迫使青藏高原别无选择地向上隆起。

青藏高原形成后的4000万年中,历经三次隆起,两次夷平,自360万年以来又经历了三期强烈上升,15万年左右开始至今,高度迅速上升为4500—5000米,至今仍在整体隆升过程中,上升速度最高达每年1厘米。

最后一次的隆起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改变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了高亚洲,并使世界地理、气候均发生巨大变化。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高原高寒区。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中国西北部变得越来越干旱,并在冬季亚洲北部形成了强大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压;而东部则变得温暖而湿润。

青藏高原的隆起给东亚和南亚带来了好处,使之温和湿润,五谷丰登;也给中国西北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带来了坏处,那里气候更加干燥炎热。使得同属一个纬度而气候天壤有别。

西藏色林错湖畔的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由于汉文史籍从甲骨文算起不过3700年,藏文创制也只是在公元7世纪后,因此史前时期青藏高原人类先民的踪迹,就大多隐身在史前的茫茫雾霭中。但是,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仍可大致勾勒出那一段历史,而且那还是一段令人惊异的“对外开放”史呢。

过去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华远古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主要指今陕西、河南、山西及河北部分地区,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为代表,近年考古发掘成果说明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文化区:即北方和西部草原游牧兼事渔猎的文化区,黄河流域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区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

从对古蜀国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这种交融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不断提升。近年岷江流域营盘山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他们是甘青一带古羌人的后裔。该流域进入上古“三代”后黄帝到该地域娶西陵氏女、发明了蚕桑与礼仪的嫘祖,嫘祖之子一个生在岷江、一个生在雅砻江流域,其孙颛顼作为五帝之一又入主中原,颛顼后裔在岷江流域的岷山形成强大的蜀山氏,随着成都平原治水有成下到低地作为蚕丛氏开国,其间蚕丛、柏灌、渔凫、开明、杜宇五朝蜀王,开创了辉煌的三星堆、金沙文明,还派兵进入中原,参加了周朝开国的“牧野之战”。

蚕丛塑像(蓬州闲士 摄)

其内部的交流和活动范围也很大:史载鱼凫是从长江中游迁入,杜宇来自云南,开明王朝的开国之君鳖灵则是楚人。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开明王朝后裔还到越南建国。由是三星堆遗址的象牙来自东南亚、铜来自云南就一点不令人吃惊了。《蜀王本纪》说古蜀人“不晓文字”,其实近年出土的众多“巴蜀图语”,不仅内容丰富,已在云南等周边发现,应是自成体系并能支撑当时的文明,只不过目前还未能破解罢了。

人类几次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其文明演进就是极不平衡的。今日世界,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个人收入仍然差距甚大,其根源,正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人类简史》中所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野,在于人类发展出语言,并以依靠虚构的故事和理念指引,形成团队的力量。他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21世纪的演化史分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和统一以及科学革命。

农业时代的人类往往故步自封,而掌握了科学技术、同时又具有正确发展理念的族群成为先行者。比如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近代欧洲,在发现与探索精神的引领下开始领先世界,并在以麦金德为代表的陆权论和马汉为代表的海权论指引下开展全球争霸,前者导致一战、二战对欧亚心脏地带的争夺,后者导致英国、美国对海上霸主地位的争抢,并形成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来自北方和西北的游牧部落和农耕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就成为一条主线。

由于游牧部落的自由迁徙和善于骑射,守成的农耕民族往往处于劣势,这从匈奴到鲜卑的多次侵扰、蒙古和满人的入主中原,以及自汉开始中原民族“和亲”可以看出。但这种拉锯和胶着也导致融合与进步,包括元、清跨越长城的疆域开拓。由是中原帝国的中心始终在陕西河南与河北一带,这既是便于应对南下东进的游牧民族,也是农耕民族位居中心、号令各方的统治需要,虽然各地经济社会与发展条件有异,在大一统帝国的统治下,各地的差异还不至于过分明显。

时间进入近代,当帝国的国门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封闭和守成的统治者也不得不起而应对,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沿海口岸城市开始引领风骚,民国首都迁到南京,国家经济政治重心东移,东西差距开始渐渐拉大了。

南京风光(图片来源:美桌)

世界大国不管在国际上如何争夺,国内地区差距过大也会是问题。近代美国长达100多年的西部边疆开发,不仅由此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力的强大,也从边疆开拓中产生了近代美国的民族精神:敏锐与好奇结合的粗犷力量,一往无前的勇猛气概和坚韧毅力,随自由而来的开朗活泼与勃勃生机。反观俄罗斯因西伯利亚未开发造成的东西失衡,也是造成国力不振的重要原因。

当今世界已进入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沿海先行一步成功之后,开始积极推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扶贫攻坚等战略,共同富裕的理念重新回到决策者和大众视野,近些年已相对落后的西部,由此将重现辉煌。西部开发将再造一个中国,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中国才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横断山——探险者的宝藏

由于疆域的辽阔和地理的开敞,中国西北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互动是频繁和颇具规模的,只有西南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是例外,前者由于地势高寒和路途遥远,和中原互动不多,而横断山区虽与内地山水相连,但由于高山峡谷的阻隔,成为一个较晚开发的地理人文单元。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构成青藏高原骨架的喜马拉雅、岗底斯、念青唐古拉、唐古拉、昆仑、祁连山等东西走向的山系,到东时突然转向,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在这一山脉群中,分布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由北往南流的大江及其众多支流。长久以来,和青藏高原一样,这一地区成为外人心中的“秘境”。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起,成为近现代科学与文明诞生和传播的标志。被“地理大发现”激励的西方人,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一地区。

早在14世纪,西方就流传着喜马拉雅这块隐蔽的土地有一个约翰基督王国和蚂蚁黄金的离奇传说,但直到17世纪初到18世纪,才有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和卡普清修会的先后三十多批共一百多位传教士从西藏北部进入,其中就有康定教区。他们开始以各种语言形式将西藏的信息介绍到西方。进入19世纪,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藏成了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禁地”。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探险家、传教士、密术士、登山者和间谍非法闯入,他们多数都未能进入拉萨,在沿途留下了各式各样的足迹和遗骨……

拉萨布达拉宫(姜小萍 摄)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的探险者深入横断山区,出于各种动机,展开了一系列的地理地质及动植物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1877年,英国探险家威廉·吉尔从四川巴塘、云南大理、剑川到达缅甸,在巴塘第一次看到格聂雪山时惊叹不已,在其《金沙江》一书中,他赞叹道:“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形容这座高大的山峰,在这里,旅行者可以体会到藏族人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称之为圣山”,书中对“三江并流”已有发现,吉尔的旅行初步揭开了国际康区研究的序幕,也掀起了西方人涌入横断山的热潮。有人作过统计,近现代(1845-1951)入康之外国人为687人,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入卫藏外国人为859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

紧随其后的匈牙利伯爵塞切尼率领的探险队,测得贡嘎山为7599米,已非常接近于真实高度7556米。其《东方旅行的科学成就》获得国际认可,被称为横断山脉探索的经典之作。

贡嘎山:国王的礼帽,该作品获2019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一等奖(陈成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1922年,苏格兰地质学家古格里来到贡嘎山考察,在其著作《中国西藏的阿尔卑斯》中,提出了横断山区为“中国的阿尔卑斯”的观点。

西方植物园对于中国西部奇花异草的渴求,催生了“植物猎人”这一群体。1899年,英国园艺学者威尔逊受魏曲苗圃派遣,游历了川西的广大地区,引入了1000多种植物到西方,他发现的岷江百合和绿绒蒿后来广为人知,其《中国—园林之母》的书籍和提法,为众多植物学家所引用。

岷江百合(图片来源:微汶川)

西方探险家对这一地区的记载,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概括:其一、自然景色极其壮美,但行路艰难;其二、经济的不发达和对外部资源(如茶、盐)的依赖;其三、文化、民俗丰富多元,差异性强;其四、喇嘛教的神秘、奇异和强势;其五、政治的复杂和社会的动荡;其六、人民生活的艰难和乐天达观的民族性格。总之,这是一片具有丰富“材料”、各门学科和各种人士都可从中发现自己所需“宝库”的神奇土地。

1929年,老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在《追寻大熊猫》一书中,描述了他们在四川雅安发现和追踪大熊猫的过程。随后的美国人哈克尼斯的《淑女与熊猫》,则描写了她和熊猫宝宝书琳的故事,她还在1936年将第一头活体熊猫带到了西方。

探险家露丝和熊猫宝宝苏琳(图片来源:《淑女与熊猫》)

其中,洛克和大卫·妮尔的作品和事迹,被认为是启发“香格里拉”概念产生的两个关键人物。

1933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一部题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一路畅销至今,被后人称为遁世主义小说之母。这部小说描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遥远的东方雪域高原上一个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故事。该书迅速跃居当时畅销书之首,并荣获英国“霍桑登文学奖”。1944年,好莱坞将小说搬上银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传遍全球。

美丽的香格里拉

音乐:

顺琪尔杰 - 美丽的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意义在于,它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一个“人间乐土”的形象化意境。正如《不列滇文学家词典》中称:“小说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为英语词汇贡献、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新词。对它的涵义解释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自然美的乐园,那里的生活是透明而清澈的,它远离正在走向毁灭的西方现代机器文明世界。”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传之世界,成为世界最好的酒店品牌之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的无形价值。

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云南探险队队长身份进入云南的洛克,在横断山区断断续续生活了27年,他在《国家地理》及西方刊物上刊登了大量文章和照片,那些富于异国情调和民族风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气息,对西方读者造成了强烈冲击,也成为“香格里拉”的主要意境。

1904年,被东西方公认的东方学家、探险家、藏学家,法国人大卫·妮尔,在罗马意大利妇女大会上,公开宣布她将信仰比耶稣哲学更为优秀的佛教哲学;1918—1921年,她住在青海塔尔寺并潜心研究藏传佛教;1921—1923年,她从云南涉藏州县历时8个月经滇藏线进入拉萨;以后她又在康定等地居住了十余年,创作了大量藏学著述和《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

大卫·妮尔的经历和作为,使她在当时的欧洲被当作“女英雄”,并较长时期地保持了大卫·妮尔热。1928年,她被授予法国荣誉勋章,被欧洲各国争相邀请作报告、讲演和著书撰文,可谓名噪一时。我们从她与“最高喇嘛”的关系、西方人转而崇信东方宗教以及探险记中对西藏风物的描绘和香格里拉的“最高喇嘛”原为西方传教士等,不难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找到其中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被儒家文化浸染得中规中举、束手束脚的汉族兄弟们旁边,还有这么一个张嘴就唱、抬腿就跳的乐观豪放的民族;在信奉食不厌精、经常山珍海味却依然补药、保健品大行其道的人们旁边,却有着一群吃着简单的牛肉、糌粑,喝着酥油茶而体格健壮的人们。他们从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走来,却是那么的健康而达观!

笔者在拙著《寻找康巴》中,根据自然环境的相似、人文内涵的一致、《消失的地平线》的素材来源等,论证横断山区的康巴大地就是香格里拉的故乡。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知名旅游文化专家。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