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罗艳 ‖ 德昌县锦川石拱双桥史话

作者:罗艳 来源:四川地方志 发布时间:2019-08-06 15:09:23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在德昌县锦川乡街地村老碾河(又称芦苇河)与安宁河交汇的出口处,有两座石拱桥,飞跨于两山之间,远看就像两道绚丽的彩虹挂在悬崖峭壁上,雄伟又壮观。这两座石拱桥,上面一座是成昆铁路桥,下面一座是108国道公路桥,两桥一高一低,形状也相似,均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期间。两桥似一对兄弟或姐妹,或父子、母子,又似相依相偎的夫妻,几十年来他们共同护送着南来北往的火车、汽车的穿行,承载着旅客、货物运送任务,成为成昆线和108国道一道靓丽的风景。



位于德昌县锦川乡境内的成昆铁路、108国道石拱双桥(左文孝摄)

  这两座桥,虽都称锦川桥,却各有各的历史和故事。先说高大的铁路桥,它是成昆线上一座特别的石拱桥,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成昆线上11座石拱桥中仅有的两座空腹桥之一,另一座是位于汉源县境内的一线天石拱桥。锦川铁路桥全长67.31米,跨度48米,也是除一线天(跨度54米)外成昆线上的第二大石拱桥。该桥始建于1966年5月,中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一度延误工期,原定于1968年完工的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1日在西昌礼州站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该桥也竣工投入使用。据相关铁路资料介绍,从建设难度和建设技术来看,锦川铁路桥都要比和它并列的公路桥高出许多。从两桥的拱圈厚度看,铁路桥比公路桥厚将近一倍,说明铁路桥的荷载比公路桥重。这也是公路石拱桥目前最大跨度可以做116米,而铁路石拱桥只能做到54米的原因,而锦川铁路桥跨度做到了48米。



镶嵌在火车桥石条上的“锦川桥”字样(图片由作者提供)

  历史上,石拱桥一般用落地木拱架来建造。而成昆铁路这样备受关注的天字一号工程,在锦川铁路石拱桥建造中使用了钢拱架。钢拱架的厉害之处在于其为不落地拱架,可以像桥梁一样直接跨河而去,而木拱架则要在下面的河流中做基础。在建造锦川铁路桥的过程中,工字型钢拱架尽管用了6榀拱架均匀密排,而且相邻拱架工字钢的中心距有0.35米;但由于荷载和跨度都较大,这密排的工字型钢拱架仍不能承担全部的拱圈重量。为此,“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干硬性混凝土拱桥战斗组”花费心血设计出叠合拱架法,解决了这个难题,被业内人士称为“分环分段砌筑”法。后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设计,铁道兵46团施工完成。正是这个难题的科学解决,使锦川铁路桥史册留名。据当地老一辈人讲,当年修这座铁路桥,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为之着急,说铁路再修不好毛主席要亲自骑着毛驴下西昌。据资料记载,毛主席当年为成昆线的修建确实说过类似的话,比如:“一天修不好成昆铁路,我一天睡不好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去那里开会。”当年的铁路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建设,抢工期,赶进度,很多人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锦川铁路桥作为成昆线的一个缩影,显示了当年建设者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再说108国道锦川公路桥,建造比起铁路桥来说施工难度较低。1964年后由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成昆铁路相继上马,修好108国道对修铁路和建设攀枝花运送物资显得尤为重要。中央批准投资2400万元,改建雅安至会理石家湾623公里公路,德昌段的改建工作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第八工程处承担。工程于1966年5月启动,年底即完成包括锦川桥在内的108国道沿线大高桥、马尿河桥、小高桥、二道沟桥、群英桥等7座桥梁与涵洞的改建,全部改建为永久式设施,路面加宽为6米,达到线型舒顺、路面畅通的设计效果,竣工验收合格。

 如果说公路锦川桥的修建仅此而已,未免太平淡无奇,那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这座桥前世今生的历史。前面说到1965年对锦川公路石拱桥是改建,并非新修,那这座石拱桥是何时修的?为何人所修?如今所见的最早建桥记录是清康熙年间。据1998年版《德昌县志》记载,锦川石拱桥与境内著名的麻栗寨鹿厂沟大高桥均是清康熙年间建成的石拱桥,其中麻栗大高桥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锦川桥在此之后建成。麻栗大高桥到20世纪90年代还依然保存完整,锦川石拱桥却命运多舛,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几经损毁,又反复重修、改建。我想,这和桥的独特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桥下的老碾河是一条从会理县岔河乡向北逆流经德昌老碾乡境注入安宁河的支流,建桥处是其出口,河岸两边高山耸峙,均为悬崖峭壁,夏季洪水暴涨时水位可高达一二十米。该处又是茶马古道往来川滇商旅必经之路,必须有桥才能通行,因此,古往今来,修桥、守桥、损毁、再修就成必然之事。其中损毁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清光绪庚子年(1900)六月初七的大洪灾之时。据《德昌县志》记载:“1898年夏,老碾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阻河,形成一巨塘,1900年6月24日,连日大雨,塘决,积洪骤泄,将锦川石拱桥和锦川场市二百余住户及赶场商旅百余户全部卷走,街与桥均付之波臣”,其惨状难以细说。

 另据民国三十七年刁文质所写《德昌县志采访稿》所载,仅清光绪年间到民国三十四年就四次重修或改建锦川桥,从石拱桥到铁索桥再到石条为基、木板为面的木桥,始终保持时间不长。或被洪水冲毁,或铁索生锈腐蚀断裂,或木板腐烂桥面塌陷,历代政府和当地官绅百姓都为此桥劳心劳力,却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特别是该书记载民国时期的两次修桥更是劳民伤财:“民三十年,修筑西祥国道,舍铁索桥弗由,另建木桥于河口,河面宽,分为五洞,皆以石条切基,高丈余,上以巨木横接,然后铺桥板……以为坚固可久,殊露天无覆,木材易腐,甫三载而桥发,民三十四年彻底改建……民三十七年秋,小河泛滥,连基冲毁三洞,计两次建木桥所靡国帑,积可成丘,而所取木材皆民间私有数百年之风景树,工段强伐而不给价,间有奔走叫号而得不偿失,伐林之风,因兹促成。”写出了民国时期政府修桥乱砍古树名木不得民心的行为。

 如今,在锦川、老碾都还流传着一个当年关于锦川铁索桥的有趣小故事。根据故事情形推测,故事应该发生在1901年。1900年老碾河涨空前大水,锦川石拱桥和锦川街全被冲毁。当地乡绅张家伦、刘世远等集资并花一年余时间修建好一座新的铁索桥,为保新桥稳固,并为新桥取个好名字,就选好日子请县太爷来踩桥(类似今天剪彩)。说来也巧,这天县太爷的官轿刚到桥头,吹吹打打又来了一乘新娘子的花轿,在县太爷轿子后停下。两乘轿子一起来,在场的人们都很高兴,认为大老爷来踩新桥,新娘子也走新桥过,真是喜上加喜,大吉大利!但是县太爷却和新娘子谦让起来,说:“新姑娘是新人,新人过新桥,让新娘子先过。”新娘子说:“大老爷是百姓的父母官,该请大老爷先过。”就这样你让我,我让你,都不肯先过,吉时已到,工匠们都急起来,催促他们快些过桥。新娘子推辞不过,慢慢走到桥中间,心想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应该有所表示才对,于是顺手拔下发髻上的一支金簪丢下桥去,以示祝贺。人们看到姑娘为了新桥连陪嫁的金簪都舍得丢进水里,就请姑娘给新桥取名。新娘子一时取不出来,旁边聪明的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凑了四句顺口溜:“新人过新桥,新人踩过万年牢。取支金簪丢下水,取名就叫金簪桥。”这座桥从此就叫金簪桥。后来的锦川桥就是由此谐音而来。这个故事在《凉山地名故事》中也有记载,和老人们讲的也大致相同。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世代修桥的人是多么的盼望锦川桥能够万世牢固啊!但在科技不发达、国家不强盛、人民不富裕的旧时代,这只能是一种奢望。就是这座寄予了人们美好愿望的金簪桥也在之后二三十年里花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去维护,最终于民国三十年,铁索桥彻底废弃不能使用,国民政府再重修新桥,费尽周折 。



雅西高速(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修建于国家“三线建设”期间的石拱双桥,经历50余年的风雨依然稳固如初。于2006年建成通车的雅西高速公路利用更高科技的建造技术,穿山越水直接取道于石拱桥对岸安宁河面上,河面布满圆形钢筋水泥浇筑的柱子,稳稳支撑一块块浇筑的桥面,远远望去就像蜿蜒于河面的巨龙。随着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的建成,公路石拱桥使用率相对变低,但依然是本地人过往的交通要道。将来随着凉山成昆铁路复线高铁建成通车,老成昆线的运力也将大大减弱,锦川铁路桥也不再是所有火车的必经之路,但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和辉煌,他们也会默默见证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伟大历史变迁。

 附:民国三十七年,锦川乡刁文质所写《德昌县志采访稿》记载清末和民国期间民间才子过桥时题在锦川铁索桥两岸的楹联:

聚众姓金资,三载鸠工成铁索;

仗圣朝锡祉,千秋虹影卧银涛。

             (邑士李雲)

上下天光,倒映长途客子;

浮沉桥影,横击半壁江山。

            (会邑马次白)

惟君子能由是路,非高车不过此桥。

                                 (会理刘暟)

有志男儿事竟成,长卿后有几长卿?

桥头准备迎风酒,只恐先生绕道行!

                                 (邑士彭芝藩)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总第221期)


来源: 四川地方志
终审:罗一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