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四川著名旅游景区介绍

来源:《四川省志•旅游志》 发布时间:2017-05-03 16:33:00 浏览次数: 【字体:

九寨沟

ea15c0162342452b99c7aca19791a3b7.jpeg

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有五大景区(树正景区、日则景区、长海景区、宝镜崖景区、原始森林生态景区),以翠海(高山湖泊)、叠海、彩林、雪山、藏情“五绝”驰名中外,被誉为“梦仙境”和“童话世界”。主景长千余米,有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尤以水景最为奇丽。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有“水景之王”、“九寨归来不看水”之誉。景区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春天气温较低且变化较大,平均温度在9℃~18℃之间。夏季气温回升且较稳定,平均气温19℃~22℃,夜晚较凉。秋季气候宜人,但昼夜温差很大。

黄龙

6968823c3c814602b660e2efc6620d67.jpg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以奇特的钙华彩池群景观闻名于世。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宝峰,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是中国存有现代冰川的最东点。总面积700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640平方千米。与九寨沟景区一道,1982年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及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

黄龙风景名胜区因沟中有许多彩池,随着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变幻出五彩的颜色,被誉为"人间瑶池"。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景区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面临涪江源流,长7.5千米,宽1.5千米。黄龙风景名胜区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也有说法在此基础上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等地,面积9245平方千米,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区域存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2006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其中以卧龙为核心保护区域。1963年成立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万公顷,是中国建立最早、栖息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1975年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1980年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资源特别行政区。

青城山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学、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山内有中国最集中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西南部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

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

都江堰

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都江堰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峨眉山

峨眉山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千米,东距乐山市37千米,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城,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山岳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浓郁,以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闻名于世,是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风景名胜区。景区现存寺庙30多处,建筑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及明代暹罗国王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稀世珍宝。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保护文物850多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后人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

乐山大佛

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陈运和《乐山大佛》中诗称“山是一尊佛 参拜,庄严雄伟 佛是一座山 仰视,气势崴嵬”。

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属四川盆地南山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文式喀斯特地貌,是国内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2005年2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包括4个园区:以天泉洞为代表的200多个大小溶洞组成的洞穴群小岩湾地质园区;以自然生态著称,汇聚了峡谷、瀑布、湖泊、溶洞、古僰人遗址等多种地质遗迹景观的僰王山园区;形成于距今4.9亿年的奥陶纪,古石林、千年银杏、溶洞群、翠竹林海相伴相生的太安石林;桫椤树掩映着凌霄僰人遗址的凌霄园区。世界级规模的大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良的喀斯特发育条件、兴文石海美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兴文式”喀斯特地貌。“兴文式”岩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四川乃至中国岩溶地质研究的典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研究意义。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位于德阳市属广安市南兴镇,古蜀国文化遗址,南距离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1986年发现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诸自然神祇的遗迹。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见金沙遗址)、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人类遗址重地,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来源: 《四川省志•旅游志》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