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百亿票房里的四川“神话旅游” 以哪吒为引 打造四川古蜀神话旅游线路
百亿票房里的四川“神话旅游”
以哪吒为引打造四川古蜀神话旅游线路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持续火爆冲上百亿票房,“跟着哪吒去旅行”也成为新一波文旅风潮。作为《哪吒》系列电影诞生地的四川,哪吒传说十分盛行,有着众多与哪吒文化相关的文化遗迹。
不只哪吒,四川还拥有丰富的神话资源,散落在巴蜀大地各个角落。2月13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跟着哪吒游四川——打造四川古蜀神话旅游线路”主题座谈会,来自文旅、电影、历史、神话传说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围绕四川丰富的神话资源、打造神话主题旅游线路等话题进行了交流。现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神话研究集刊》常务副主编周明:
推进以哪吒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巴蜀地区是哪吒文化的重要流传地,尤其是在哪吒文化本土化过程中,宜宾、江油两地的地方志、地名、诗文、碑刻、民间故事等地方文化元素与哪吒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全新的地方文化。近些年来,宜宾翠屏区被评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绵阳江油乾元山每年开展丰富的哪吒民俗活动,这些都凸显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油乾元山金光洞(赵和泉 摄 江油文广旅局 供图)
四川有丰富的神话资源。一类是以颛顼、嫘祖、大禹、哪吒等为代表的有全国影响力的神话人物;另一类是在四川本土流传,与四川的山川风物有着密切关联的神话故事;还有一类则是独具特色的藏羌彝少数民族神话体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进行巴蜀神话资源的整理,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这些年省社科院神话研究院持续推出《巴蜀神话研究丛书》,预计到明年可以达到20册;二是进行文献文本的收集整理,包括开展巴蜀地方志神话文献资料的搜集研究等,这项工作仍然在继续进行;三是继续收集整理民间口传的神话,这同样是四川神话资源非常重要的宝库。
我们要在众多神话资源中,挑选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邢飞:
四川大美风光中蕴含丰富神话资源
哪吒文化是巴蜀神话传说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并且辐射和影响到了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
在历史流变中,哪吒的形象其实一直在变化,从最早佛经中记载的哪吒,到后来明清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中记载的哪吒,有着不小的变化,并且在流变过程中将其塑造为“童子”的形象。今天爆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形象,又与明清小说中的哪吒形象有所不同,将一个老的英雄成长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灌入了更多的当下时代的叙事逻辑,并与当下的场景相融合,唤起观众更深的共鸣。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创新改革,基于老故事讲述时代新故事。
不只哪吒,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而且四川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大美风景里面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例如绝美的川西风光中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藏羌文化,包括藏羌文化中的很多神话传说,例如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四位美丽的姑娘为了保护族人化为四姑娘山等。这些可以为我们当下打造“神话主题旅游线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苏东来:
哪吒很好地彰显了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哪吒文化在巴蜀的流传,有两大背景:一是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有着密切关联,各省移民将原乡的哪吒文化带到四川,重塑并兴盛了宋元以来四川的哪吒文化格局;二是本土化的哪吒文化,是隋唐以来儒释道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来自佛经,是佛法中的保护神,在后来的演变中哪吒成为道教文化中的人物,其与父母、兄弟之间的情感故事又融入了儒家思想,在儒释道三重文化思想融合之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哪吒形象。
最近网上有一句流行语“天庭三大反骨仔在四川”,就是说哪吒、杨戬、孙悟空都与四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四川的山川地理和历史文化根源是分不开的。作为“天府之国”,在优渥富庶的生活条件下,孕育了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实也深深根植于这样的创新精神传统,方才成就了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昊:
打造四川神话IP,以文旅融合实现“强强联合”
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四川丰富的神话资源,我认为文化的传承可以与文旅产业的开发做好“强强联合”,打造四川神话IP,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在神话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理性研究为理论支撑,以深厚扎实的神话研究成果为基础,选取文献典籍有记载、有考古遗址或历史遗存可印证的为主要目标,避免资源滥用。具体到四川神话资源的开发上,我们可选取其中具有典型古蜀特色、体现四川精神的神话资源代表,如古蜀王朝世系和治水英雄传说等,来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线路。
其次,神话资源的开发可结合现代科技,利用VR、AR、MR等科技手段模拟打造古蜀神话元宇宙文旅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通过舞台剧、主题乐园等形式,打造新型文旅体验项目,将神话故事与现代文旅产业结合,吸引游客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团队已经从项目入手,进行了一些前期调研和系列计划,助力四川探索打造“古蜀神话游”文旅线路和产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军:
创意+挖掘,推动“哪吒游”又红又火
如何将文化热点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旅产品?我认为,关键在于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文旅产品、丰富旅游内容、打造文化品牌等角度,将地方元素与创意思维有效对接,实现“哪吒”这一文化IP的转化。
首先,四川拥有丰富的哪吒文化资源,如金光洞、哪吒洞、南广古镇等与哪吒传说紧密相关,这些地方不仅是神话传说的载体,也是游客体验哪吒文化的重要场景。此外,三星堆面具人、川西北高原土拨鼠、火锅等地方元素,也为《哪吒之魔童闹海》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
其次,哪吒动画电影的成功为四川文旅产业带来了巨大流量。电影通过颠覆性创新,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激发了大众的无限创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模仿、Cosplay、二次元手办等创意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文旅产品,进一步丰富游客的体验。
为了让“哪吒游”从网红变长红,我们需要做好“起承转合”的工作。首先,承接哪吒动画电影带来的巨大流量,完善相关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旅游业态,吸引年轻游客。其次,启动乾元山庙会、陈塘关灯会等节会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在转化哪吒文化IP过程中,推出剧本杀、二次元体验等文化创意产品,叫响哪吒文旅品牌。
此外,借助哪吒IP的影响力,四川还可以打造哪吒数字人,进一步推介四川动漫产业和神话主题旅游线路,讲好四川故事,推动四川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泓:
脚踩翻译和传播“风火轮”,让更多“四川造”跨山越海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备受关注。尽管国内票房屡创新高,口碑也相当不错,但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许多电影在海外上映后,未能引发口碑发酵,票房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的背后,翻译问题也成为影响中国电影海外表现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电影中的咒语或特殊词汇,在翻译时往往难以找到准确的对应词汇。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英文翻译中,有网友曾调侃,将“急急如律令”翻译成“quicklyquicklybiubiubiu”等网络用语,虽然有趣,却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汇,我的观点是,可以直接使用原文,避免因翻译不当而丢失文化精髓。除了翻译问题,文化差异也是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际传播中取得成功,也缘于它能够平衡好这种文化差异。电影的成功不仅推动了文化输出,也为四川文旅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四川江油正积极规划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将把哪吒文化与李白文化创新融合,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这种以电影为引、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四川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2月14日第11版
整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张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