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文化旅游】草堂人日我归来——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人日游草堂活动侧记

作者:马 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29 18:52:34 浏览次数: 【字体:

草堂人日我归来

——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人日游草堂活动侧记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2023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癸卯兔年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人日游草堂”活动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拉开序幕。

一走进草堂北门,一阵腊梅香便扑鼻而来。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枝头的朵朵腊梅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驻足拍照。

杜甫草堂内的腊梅(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上午9:40分,活动正式开始。一位身穿祭服、头戴进贤冠的司仪手捧祭文,在祭乐声中缓缓入场,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手持宫灯、净瓶、花枝和书卷等物的两队宫女和举幡卫士。

在司仪主持下,整场祭祀分为洗礼、奠帛、舞祭、乐祭、礼祭、宣读祭文、拜礼七个环节。

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人日游草堂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图为主祭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明泉诵读祭文(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人日活动最大的特色是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文体旅传媒中心联合看度、满座资讯、神鸟知讯听堂 FM等 80余家融媒体矩阵进行线上直播,不仅能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人日的氛围,而且还能让网上观众实时观看。直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人日祭拜仪式,还有 ‘我有诗歌草堂吟 ’颁奖典礼。同时,大型融媒体纪录片《蜀风流人物 ——草堂杜甫》摄制组也在现场进行拍摄,之后还有新春游园打卡的闯关环节。比往年的活动更加丰富,更加接地气。”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马红说。

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人日游草堂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图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中)在活动上(图片来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人日游草堂”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七结束,相继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和人。所以正月初七这天是 “人类诞生之日 ”,简称 “人日 ”。为了纪念 “人日 ”,历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 “人日 ”为题材进行创作,而高适和杜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杜甫青年时代就和高适是好朋友。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高适时任蜀州刺史(治今四川崇州)。他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杜甫资助,还常有诗歌酬答。

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人日 ”。高适写下一首诗寄给杜甫,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堪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 ‘人日 ’寄杜二拾遗》)。

高适既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还隐约流露出对杜甫坎坷仕途的感慨。杜甫读后甚是感动,尤为珍视。尽管后来屡次搬家,却一直保存着这份手稿。

光阴飞逝,九年之后( 770)的正月二十一日,杜甫偶然翻看书信,无意中又见到了这份手稿。睹物思人,杜甫想到高适已于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逝世,不禁百感交集,伤心之余,怆然写到:

杜甫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莫记存殁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李)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爱而不见,情见乎辞。大历五年( 770)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因寄王及敬弟。

自蒙蜀州 ‘人日 ’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帧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 chí)侍臣已冥莫。潇湘水国傍鼋鼍( yuán tuó),鄠杜( hù dù)秋天失雕鹗( è)。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 yè jū)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杜甫对挚友深深地怀念,也寄托对国家命运的悲怆,承载着诗人之间的相知与相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此,文坛便形成了 “人日唱和 ”的习俗。

在明代,大文豪杨慎与朱曰藩的 “人日 ”故事最为精彩。

据朱曰藩《山带阁集》卷三十一《人日草堂引》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八年( 1559)朱曰藩得到杨慎自江阳托陈玉泉带给他的画像,悬挂于寓所,日夕虔奉。正月初七这一天,积雨稍霁,他邀请了东海何良俊、西域金子坤、秣陵盛时泰、吴门黄姫水、文伯仁、郭第、顾应祥等朋友共聚一堂,用比丘圆澜来自焦山中泠泉的水烹阳羡贡茶,茶泡好了用小杯注之,焚香于垆,恭敬如仪,共同瞻仰杨慎之像。当时大家各东西两边站立,对着画像,如侍侧礼,以示崇敬。大家对于能一睹文豪的尊容,都喜形于色,啧啧称颂道 “幸甚!今日乃得睹升庵先生之象。 ”

郭第说: “先生长耳重颐,寿者之相,不知今年高寿几何? ”朱曰藩屈指道: “戊申甲子,乙丑庚辰,今年应是七十有二。 ”金子坤叹曰: “先生风骨癯然,而胸中蕴蓄如此,殆所谓芥子纳须弥(注: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者耶! ”盛时泰说: “博哉精哉!宋以来无此人。 ”朱曰藩说: “先生此中如大圆镜烛,理精瑩不以纤毫臆见,自覆岂宋人之学可语? ”

文伯仁感叹地说: “今天的这个聚会太奇特了,怎么可以没有记述呢?我一定当创作一幅《人日草堂图》来寄给先生。 ”朱曰藩不觉欣然拊掌大笑,说: “好,我们也来写诗寄给先生。 ”遂口占一联: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便选取这两句中的平声字,去其重字,选得 “人题诗堂,遥怜思乡 ”八字作为诗之韵,让书童作了八个阄,让各人每人抽取一个,以其韵各写一诗,寄给杨慎先生,以见万里驰仰之怀。于是大家一致同意。两天后,文伯仁的画图告成,又过了两天,各人的诗次第完成。

杨慎画像 梅凯 作(图片来源:四川省方志馆)

朱曰藩占得的是 “人 ”字,诗曰:开岁苦阴阴,花枝入夜新。众星欣有月,七日况逢人。水品中泠最,香烧南海纯。形相俱满意,彩笔烂生春。

何良俊占得 “思 ”字,诗曰:草堂做对高人像,正是梅花欲放时。新月一庭留气色,好山千里共襟期。烹茶此夜聊修供,载酒何年得问奇。四海贤豪沦落尽,独因泸水托相思。

可是,当他们将文伯仁所绘《人日草堂图》并共赋《人日草堂诗》一卷,并寄贬谪云南的杨慎时,杨慎竟已驾鹤西去了,没能见到这份特殊的礼物。

一年后,黄姫水有诗《人日怀朱太守子价》,犹忆及此事 : “忆昨人日月在天,高请设像数几筵。石鼎自煮中冷泉,题诗万里寄泸川。 ”朱曰藩对这件事一直难以忘怀,而且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他称: “是举也,论交之真,敬长之悫,乐善之诚,胥于此征焉。先辈风流,真可以宽鄙惇薄。名不虚立,士不虚附,用修何以得此于诸贤哉?亦可以感矣。传之后世,不独为艺苑之美谭也。 ”

这确实应该成为古今艺苑之美谈,因为这种文人相敬、真心交往、淡泊名利、崇尚正直的精神,正是中华传统美德之所在,是值得弘扬与光大的。朱曰藩与杨慎的 “千里神交 ”,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人日佳话(胜宝应真《朱曰藩与明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交往》)。

杨慎塑像(蓬州闲士摄于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公园升庵祠,图片来源:四川省方志馆)

在杜甫工部祠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此联出自清代咸丰年间四川学政、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之手。上联是说,杜甫在风景清幽的浣花溪边营建茅屋而居,将浣花溪一带优美的景物都写入了诗篇,杜诗的意境与浣花溪周围的景物相得益彰。下联是说,在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我从外地回到了杜甫草堂倍感亲切。

清咸丰四年(1854)正月初六,何绍基从果州(今南充)按试结束,返回成都。为纪念杜甫,他特地夜宿城外,待次日(即“人日”)才进入草堂,题写了这副楹联。

联中的“我”(何绍基)对“公”(杜甫),“归来”对“占却”,蕴含了他对杜甫的人格魅力、诗歌造诣以及精神世界的敬仰与传承。由于此联用典切贴,情景交融,加之书法精妙古朴。甫一面世,便轰动全城,不胫而走。

据史料记载: “……向来成都旧习,每年正月初二(狗日),倾城出游草堂。此联一出,春游草堂,遂改为 “人日 ”(正月初七),此后即成习惯。想见名贤风流,一举措间,乃有关风气如此。 ”(刘孟伉《六三年人日游草堂·附记》)

进入民国后,“人日游草堂”的风俗更加盛行。

据民国二十六年( 1937) 2月 18日成都《新新新闻》报道: “刚过百花潭,黄包车、汽车、鸡公车便把路塞满,步行的男女更多,如过江之鲫。前走后退,都非常困难。最后不得不下沟越田,走捷径才得以进入草堂。 ”

1949年后,在 “极左 ”思潮影响下,该民俗因被视作“四旧”而一度中断。但每到正月初七这一天,成都的文人墨客都会自发的赴草堂赏梅、作诗、游园、拜祭诗圣。四川省文史馆原馆长、书法家刘孟伉先生有一首《六三年人日游草堂》,就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成都人民对杜甫和何绍基的敬仰、爱戴之情:

春风着意草堂行,最忆诗人何子贞。得意不妨郭外宿,挥毫直至梦中惊。一联故事成千古,早岁文章负盛名。总为杜陵生色彩,我来尤对梅花清。

1992年 2月 10日(壬申年正月初七),杜甫草堂博物馆恢复了 “人日游草堂 ”活动,如今,该活动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疫情影响,一度中断。今年是疫情后首次恢复,故而尤为隆重。

因两首唱和,得一副佳联、成一项民俗,高、杜二人居功至伟,何绍基功莫大焉!

2023年1月28日,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在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人日游草堂活动上

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二级教授、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希平先生说:“人日游草堂、祭杜甫是成都人民的一项传统民俗,历史非常悠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恢复以来,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年已经是第十四届,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人日游草堂活动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很多人都会自发的前来草堂祭拜杜甫。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前来报道,影响也很大,必将进一步促进大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形成共识,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杜甫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弘扬杜甫文化就是要把杜甫的优秀精神与当代对接,产生实际的指导、影响和作用,从上到下来传承、践行杜甫精神。”

杜甫草堂的文创产业一直是成都的一张名片。

笔者在草堂文创馆看到,穿梭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收银台前交费的队伍排了十多米长。

据杜甫草堂博物馆产业发展部负责人黄萍介绍:“草堂从 2016年启动文创馆,至今已开发数千种文创产品,其中沧浪系列、柴门系列、花径系列都深受游客喜爱。产品涉及生活用品、文具、化妆品、茶具、图书等多个门类,目前已是第四代产品。除线下文创外,还有多家授权文创,包括肯德基主题餐厅、仁孚奔驰、新城人居、水井坊、五粮春等。今后,我们将开通天猫店,采用文创 +生活 +居家 +社教等多种方式促进杜甫文创产品走进更多的市民。”

传承和弘扬杜甫文化离不开学术研究。

《杜甫研究学刊》是海内外目前仅有的公开发行的杜甫研究学术专刊,由四川省杜甫学会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共同主办,旨在弘扬以杜甫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持续开展以杜甫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工作。 《杜甫研究学刊》创刊于 1981年,原名《草堂》, 1988年更为现名,辟有 “杜甫研究 ”“杜诗学研究 ”“版本及评介 ”“杜诗鉴赏 ”“问题讨论 ”“诗圣遗踪迹考 ”“域外论杜 ”“浣溪丛语 ”等栏目。

创刊 40余年来, 《杜甫研究学刊》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宣扬爱国精神和人本思想,深入探讨杜诗艺术,先后登载了叶嘉莹、程千帆、萧涤非、张忠纲、刘明华、谢思炜等杜学大家和著名学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当今杜甫研究的前沿成果,其中许多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0年,被评为中国社科核心期刊,一直是杜学研究的重镇。

在谈到“人日游草堂”活动时,《杜甫研究学刊》副编审刘晓凤女士介绍,“ 40多年来,学会与草堂紧密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传承弘扬杜甫精神和诗歌文化作贡献。每一届人日活动,《学刊》编辑部都会邀请家居成都的杜学专家学者前来参加祭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字为愚,四川江油人。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西南商报记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