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边茶 传承千年的茶香
雅安茶厂生产的南路边茶。
雅安茶厂里陈列的不同年代的南路边茶。
雅安茶厂生产的南路边茶。
李朝贵。
雅安茶厂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审评产品的品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茶是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茶中有优雅、恬淡的东方余味,茶中更有绵延、灿烂的文明清香。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人熟知的绿茶、红茶、白茶等品种之外,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也有着同样历史悠久的边茶文化。
日前,由几十家老茶号组合而成的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传承千年的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什么是南路边茶?南路边茶的背后承载着怎样的如烟往事?南路边茶在制作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走进了“基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宁可三日无粮 不可一日无茶
雅安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之称,汉、藏、羌、彝等民族在这里交汇。天然的地理位置,使雅安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人员聚集带来文化的融合,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证了雅安的历史文化积淀。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当时的朝廷推行“茶马法”,便以边茶为商品,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展茶马贸易。明代时,四川的雅安、天全等地设有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后改为“批验茶引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进一步细化对边茶贸易的管理,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灌县、崇庆、大邑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川西北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
作为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雅安茶厂依托生产厂区和中国藏茶博物馆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一座茶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藏茶世界”。一进大门,白色的墙面、红色的墙柱,鲜明的藏族建筑特色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南路边茶与藏族同胞的密切联系。行走其间,穿着整洁的工作人员,纯手工进行着南路边茶制作中的选料、拣梗等工序。而成品的茶砖被整齐地码成藏族建筑的柱子形状,行走于茶砖堆成的廊柱间,阵阵茶香隐约可闻。
“在藏族同胞中,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南路边茶在他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朝贵告诉记者,南路边茶是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传承了1300多年。
南路边茶之所以能成为藏族同胞,尤其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主要原因还得从他们的饮食习惯中去找,“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
边茶制作中的变与不变
清代的团茶、上世纪70年代的茶砖、2010年联合国为表彰雅安茶厂而特授的“千年金奖”奖牌……记者一路行来,了解到了许多不同年代、不同形状的南路边茶以及它们的历史。透过久远的时光,它们向我们讲述着一项非遗技艺的旺盛生命力。
李朝贵告诉记者,南路边茶是一种采用全株全季的手法进行组合的拼配茶。选料非常讲究,要选生长期为6个月以上一芽五叶的成熟川茶中小叶种茶叶,原料进厂经粗加工后须陈化(存放)一年以上才能生产成品。从全株来看,南路边茶中包含了当年生的成熟叶片、红苔绿梗、花、果、果皮;从全季来看,则包含了春茶、春夏茶、夏茶、夏秋茶、秋茶等,这样的拼配是它能够满足藏族同胞需求,并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喜爱的重要原因。
作为国家级的非遗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中的科学原理体现在红锅杀青,从而使茶叶叶片的腹、背表皮扁平细胞裂解,通过蒸、揉、发酵等技艺使叶肉内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充分裂解。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系目前茶品中生产加工工艺、工序最为复杂、最为讲究、最为考究的深度自然全发酵茶产品。
千百年来,产于雅安的南路边茶为满足生活在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食物地带人们的生存需求,无论是选料、拼配、发酵、制作、存放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传承千年的南路边茶,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在经历着变化。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南路边茶的制作与研究,李朝贵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伴随着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注意到南路边茶独特的生物学效应,他们看重它能够帮助消食解腻,减少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生,因此对它十分热衷。”李朝贵表示,随着饮用人群的扩大,消费者们对南路边茶的品质、饮用方法的要求也在提高。
从生产制作者的角度出发,李朝贵表示,作为生产者,为藏族同胞制作、供应南路边茶的精神没有变,通过产销南路边茶与藏族同胞结下的深厚友谊没有变,“同时,我们在生产环节中所坚持的科学、健康的理念没有变,严格的工艺、技术流程没有变,保障饮用健康茶的使命、责任没有变,维护民族团结的担当也没有变。”而放眼孕育南路边茶的环境,李朝贵认为,作为茶叶品质保障的雅安的山水、气候环境、自然生态没变。“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南路边茶所经历的变与不变,其实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分享它的健康内核。”
非遗传承 传承的是一种态度
“我们说传承非遗,其实不仅是传承技艺,也在传承一种态度,一种南路边茶制作过程中认真科学的态度。”谈到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李朝贵认为态度是关键。
接手雅安茶厂的20余年时间里,李朝贵从未想过停下对边茶的探索与推广。通过不断地推广,他将边茶样品送到了法国、日本的实验室,送进了北大、清华、浙大、川大、中科院,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的一个又一个研究机构中。通过定性定量检测了35种微量元素、400多种生物酶,25种维生素……“通过研究,我们证实了那些藏族同胞世代相传的谚语中的道理。”
李朝贵告诉记者,此前,曾有人把绿茶、普洱、南路边茶都打好酥油,当别的茶做成酥油茶后,经过几十分钟冷却就已经油茶分离,而用南路边茶做的酥油茶,经过28小时后茶和油依然交融,“这是边茶中所含的茶色素、茶红素、茶褐素在起作用,它们的分子小,把大分子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并包裹起来,水乳交融,解油腻、减肥的功效就有了。”
对边茶研究的深入,也使边茶在广大消费者中逐渐有了健康、养生的名声。李朝贵也带领工作人员不断更新工艺,使边茶在传统的熬煮饮用之外,有了冲泡、闷泡等更多适应各类消费者的饮用方式。
为更好地丰富南路边茶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雅安茶厂近年来开展技术攻关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先后承担《南路边茶(藏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冷加工新工艺制备藏茶浓缩液研究项目》等6个科技项目,公司给予科研费支持,每年拿出50万资金用于员工的学习培训和全国黑茶制作同行的交流考察。
同时,雅安茶厂还专门成立了雅安藏茶技艺培训中心。截至目前,深得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传承的弟子已经发展到第八代和第九代,已培训75批次,共425人,其中,李朝贵亲自带徒7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传承,解决文化传承的人才之困,从根源上确保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要传承保护非遗,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门技艺也很重要。“藏茶世界”里则建有藏茶博物馆、茶窖、参观中心、制茶体验区等多处可供培训、体验的地方,充分展示非遗制作技艺,开展互动体验活动,增强群众和游客对南路边茶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知。
伴随对南路边茶研究的深入,李朝贵发现,自己在冥冥之中,又回到了自己医学的本行。“我发现很多代谢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饮茶来预防,藏茶原来就不是一杯简单意义上的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