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以刀为笔的周敏和他的雾山石刻

作者:绵阳市委党研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17 15:26:01 浏览次数: 【字体:

以刀为笔的周敏和他的雾山石刻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绵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雾山石刻技艺,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雾山石刻技艺,因选材江油观雾山出产的雾山石而名,最早起源于唐代,民国时期盛极一时。现在,江油从事雾山石刻技艺的石刻艺人不多,今年46岁的周敏就是其中之一。

1

石刻故事

走进江油城区李白纪念馆,照壁上一方巨型的雾山石刻作品《李白故里胜迹图》总是会吸引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作为雾山石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周敏每天上班都会忍不住会看上几眼。

江油雾山石刻起源于唐代,有民间石刻艺人取海拔1300米左右的观雾山上的雾山石为材料,雕刻制作成砚台等工艺品。出生于江油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扬名天下,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遂将砚台取名“学士砚”。

经代代相传,雾山石刻到民国时期更为兴盛。民国4年(1915年)6月,江油雾山石刻条屏与江油产的黑木耳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获二等奖,更是让雾山石刻名噪一时。当时的江油武都镇,“有一条街都在加工、经营雾山石刻”。

再后来,雾山石刻逐渐衰落,曾经一条街的盛景再也不见,很多石刻艺人为了生计而选择转行,让雾山石刻雕刻工艺濒临灭绝。为了拯救这门民间工艺,当时的江油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将武都镇的雾山石刻艺人邓文请进李白纪念馆,从事雾山石刻雕刻的同时,也招收学员进行雾山石刻雕刻工艺培训。

1982年,邓文的儿子邓国军被招进李白纪念馆。1983年,李白纪念馆职工彭耘拜邓文为师,学习雾山石刻雕刻工艺。十多年后的1997年,周敏进入李白纪念馆,成为邓国军的弟子。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

2

手艺之外

站在邓国军面前,周敏的心里有点紧张,也有年轻人的烦躁,怎么也静不下来。

那是1997年11月,23岁的周敏根据父亲提出的“学一门手艺”的要求,进入李白纪念馆拜雾山石刻艺人邓国军为师。那天,邓国军告诉他,“可以先试一下,做这门手艺,先要看人品,还要静得下心”。

当时,邓国军正在创作《饮中八仙图》,让周敏刻字练手,也磨石头锻炼耐心,但“总是磨不平”。周敏想过放弃,老师告诫他,“这点苦都吃不了,你还想干成别的事?要学就认真学”。

年轻周敏不愿意认输,他找来毛笔、字帖练习书法。这一招还真管用,那以后“再也不想东想西了”,比着邓国军的样稿雕刻,先是平雕,后是浮雕。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些动作,周敏又忍不住了,好几次问邓国军,“学得出来不”,师傅告诉他,“你的性子还要再磨”。

最终,周敏的性子就像打磨砚石一样“被磨了下来”。2000年前后,师傅许可他可以单独上手了,“自己设计图样,自己雕刻”,第一件作品是单砚《松鼠葡萄》,师傅评价“还可以”。

兴趣,就这样培养起来了。2005年8月,周敏设计的雾山石刻砚台《延年益寿》,参加四川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获得银奖。那以后,他的雾山石刻作品不断在各级展赛中获奖。

3

雕刻之功

在江油李白纪念馆内,一排不起眼的平房里,隐约传出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

这是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周敏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一件砚台进行收细雕琢。退休后返聘的师傅邓国军也在一帮的工作台上忙碌。师徒二人偶尔也会交流,更多的时候,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于石料和手中的工具。

雾山石刻主要用于砚台制作,近几年也制作屏风。雾山石刻砚台选用色黑如墨、质地圆润的雾山石制作,“容易起墨、保墨,七天不干”,选料时还要“用刀刻看硬度,用锤子敲打听声音,声音清脆最佳”,再用水淋,“如果晶体太多,会影响画面效果”。

选好材料后,就是开型,也可利用石块的自然形状进行制作。原来开型是手工打磨,现在则借助机械切割,再下刀雕刻,左手握錾子右手执锤,一点点敲打出坯,再进行绘画雕刻,涵盖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线雕等技法。

制作雾山石刻砚台,一般的9寸砚耗时一个月,稍大点的两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绘画雕刻上。绘画 雕刻完成,还要进行镶嵌雕刻,根据画面意境雕刻诗词作品并题款。之后进行局部“收细”,这才算基本定型,这些工序考验的是眼力和手上的巧劲。

基本定型后,还需要打磨。先是用粗砂,再用水砂,最后是细水砂,这三道打磨工序同样是纯手工完成,直到手摸起来细腻、无刻痕和砂痕后才算成功。之后再抛光、打蜡,这样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4

艺术之道

在周敏的工作室内,几件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的屏风曾经在省市展会中亮相,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雾山石刻屏雕,早在民国时就闻名一时,甚至进入文物商店销售。从事雾山石刻技艺二十多年,周敏认为,雾山石刻的技艺繁杂,耗费的功夫也不少,而“砚台的局限性太大”。相比之下,雾山石屏雕的观赏性强,更适应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几年前开始,周敏将更多的视觉将投放到屏雕制作,以山水为主,并提出“小写意”的想法。在他看来,“小写意”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但将“小写意”以石刻技艺进行呈现,其工艺难度更大。他琢磨了好久,认为从设计样稿时开始“做减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多年来,江油雾山石刻的取材都是江油本地的人文风光,但周敏认为选材应该突破“地域限制”,正如出生于江油的诗仙李白,也是“世界的李白”一样。因此,在未来的创作中,他的作品题材依然以江油文化为主,但艺术视觉会跳出江油进行选材创作。

“突破地域限制”的创作,是上月底开始的。这是一件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雾山石屏雕作品,是周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他认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艺家,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也应该有服务于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绵阳市委党研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