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7 22:04:51 浏览次数: 【字体:

非遗

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

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中国宝”,在大竹栽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大竹县地处亚热带,地质、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苎麻生长。据县志记载:“紵亦麻也,种生由外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岁种也”。

早期苎麻种植主要在黄河流域;自汉以后,苎麻生产逐渐南移;六朝后,长江流域渐成苎麻主要种植生产地区;到了清代,川东成为种植生产苎麻的著名地域。续修民国《大竹县志》记载:“县属土,皆宜麻,为出产大宗,山前上、中段尤夥。”

1955年起,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力发展苎麻,为农户无偿提供种子,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2004年,大竹县获得“中国苎麻之乡”称号,同年“大竹苎麻”注册“蜀苎”牌商标;2009年,“大竹苎麻”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品种资源

苎麻属荨麻科苎麻属,是一种雌雄同株异花授粉多年生草本植物。县域苎麻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民国时期大竹境内就有家麻、串根麻、格蔸麻、线麻、江西麻、竹青麻、隆昌麻、黄大叶子麻、青杠大叶子麻、红根野麻、青串根麻等20多个不同品种资源。20世纪30年代,石河镇农民引进“白麻”种,即现在“线麻”,随后传播到国道210线的二郎乡、双拱镇、双桥乡等乡镇成片发展。

麻布特征

麻布纺织的原材料是苎麻,是一种纤维细长韧性强的中国草。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上,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苎麻纤维中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纤质细长、坚韧、质地轻。吸湿散湿快,其透气性比棉纤维高3倍,由于它有良好的穿着使用性能,是一种优良的纺织原料,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

濒危状况

随着现代化生产、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机械加工的织衣面料的快速面世,塑料编织袋一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迅速占领市场,近20年来传统麻布已全面退出人们视野。据竹北乡万家村饶氏手工麻布织造技艺传承人说:“用手搓麻,织一只麻布口袋,成本就要几十元,手工纺织又慢又累。那些古老麻布机,要么成了破烂,要么积满灰尘,无人问津。尤其是随着一些年事已高的织麻高手的故去,能比较熟练地传承这套麻布手工制作传统技艺的农户已经不多了,许多年青人不要说整个麻布制作手工传统工艺流程未见过,就是土麻布机也没有摸过,更不要说懂一点麻布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了。”这种技艺濒临灭绝的边缘,心情十分沉痛。

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是中华古代民间苎麻手工纺织技艺的生动再现,而其所使用的传统手工纺织工具,也是我国民间苎麻手工纺织技艺的物态遗存。中国古代《农书》的“农器图谱”中绘下的“治苎”绩麻工具,如今在大竹民间大量遗存,成为大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物态载体,其意义非同一般。为切实加以保护,2010年9月,大竹手工麻布织造技艺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有:饶清仁之子饶登贵、饶登明,饶登明之徒林道明等人。

传承人饶登明

麻布制作工序

早在1000多年前,大竹民间百姓就已熟练掌握苎麻布手工纺织技艺。苎麻布制作一般要经五道工序:

1

第一道工序:采料

在麻地里将成熟的麻皮剥出来后,放在清水里淘洗干净,然后捞出,再用麻刀将麻皮上的麻丝刨出,最后将麻丝晒干。

剥 麻

刨(打)麻

晒 麻

2

第二道工序:绩麻

将晒干后的麻丝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用手将麻一丝丝析开,一根根接续后绕成一个个扁圆的纱团。

泡 麻

齐 麻

绕 团

3

第三道工序:穿线和牵线

将绕好的纱团放在地上,前面是一个二排带孔的竹片,将一根根麻丝从竹片孔中穿出,然后一根根对应地穿在一个用竹材料做成的扣子中。全部穿好后,牵着线在撑杆上整齐地绕好,最后绕成牵线捆子。

穿线和牵线

牵线捆子

4

第四道工序:刷浆

将绕好的牵线捆子在平坦干净的地上给麻纱上浆。先用米粉熬成浓稠的米浆,然后用巴茅刷子粘上米浆均匀地刷在麻纱上,并用刷扣梳理刷浆后的麻纱,使线与线之间不粘连,并增加线的硬度,晒干后绕成织布捆子。

米 浆

刷 浆

织布捆子

5

第五道工序:织布

将晒干上浆的织布捆子放在自制的麻布机上,打开织布捆子将纱牵下来,排在织扣上,用脚左右踏板,左右手来回穿梭牛骨梭子,最后织成一匹匹麻布,取下晒干后即可。

织 布

麻 布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