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苗族竹萧
兴文县苗族竹萧
兴文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南部,云贵川交界苗族聚居区中部,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有苗族同胞5万余人。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竹箫和竹箫曲就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和传统音乐之一,兴文苗语称bux let(“布哩”),属吹管乐器和吹管音乐。
苗族竹萧(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竹箫曲历史悠久。据《明史》《苗族通史》和民国《古宋县志初稿》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自甘肃“三危”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迁徙而来的。据兴文苗族民间传说,竹箫起源于苗族围猎活动。
苗族祖先原居河北一带,后来他们过黄河、渡长江到达湖南湖北一带,有一支留下来,另外一支到贵州。当时贵州到处是深山老林,他们的粮食吃完了,就打猎充饥,有一次猎一只野猪,为了互相配合行动,他们就发明了木叶和竹箫来通风报信,并演变为乐器。后来,他们继续迁徙到达兴文,由于兴文地处亚热带山区,到处都有制作竹箫的甜苦竹,苗族竹箫和竹箫曲也流传至今。
兴文苗族竹箫多用苦竹制作, 2年以上质硬而薄者最佳,以干竹为好,每根竹只要中段数节。锯料时,每节竹都要从竹节下端 2寸处下锯,避开不圆处,为使管筒外形美观、音色圆润。
兴文县苗族竹萧制作(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制作时先用烙钎钻通节头或用小刀凿通,再用小刀将竹节外部表皮刮平,将两端锯口修理平整,然后量尺寸找出中点线,从中点线至小端节头处,按比例排出6个按孔的位置,用刀尖或烙钎钻好按孔,在根端(粗端)2指处的位置,凿一个长约1厘米、宽 0.5厘米的长方形嘴孔,嘴孔下边从里到外呈斜坡,以使气流便于流出,嘴孔位置与按孔相背,顶端塞一个木塞,长度以与嘴孔的上边平行为宜,挨嘴孔的一面留有缝隙,连通嘴孔形成哨嘴。
兴文苗族竹箫管小而短,一般长不过1.3尺,短不过8寸,便于携带。吹奏时嘴唇含住哨嘴,送入气流便可发声,双手食、中、无名3指各按3个音孔,吹箫的指法与吹笛相同。
兴文县苗族竹萧制作(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苗族竹箫曲是兴文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民俗、历史和音乐研究价值:民俗价值方面,竹箫是苗族青年男女说爱传情的工具;历史价值方面,它是兴文苗族历史的见证者,竹箫曲内容涉及兴文苗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表现历史上苗族贫困生活的《老娘诉苦歌》,反映苗族社会生活的《流氓歌》,抒发爱情的《告别姑娘歌》,鼓动革命的《苗族革命歌》《壮丁歌》,咏物歌曲《做箫筒的竹子哪里来》,反映新生活的《春天的太阳》;音乐价值方面,竹箫曲形式多为短小的四六句,声音高昂,节奏明快,音质优美,可吹奏苗歌曲调,也可吹奏一般汉族和外国歌曲,具有音乐研究和音乐欣赏价值。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中共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