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传统技艺】逐渐消逝的老手艺——竹编斗笠

作者:珙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19 10:07:13 浏览次数: 【字体:

 自古以来,珙县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盛产竹子,竹编特别是竹编斗笠成为其独具特色的传统。

 珙县竹编斗笠需19种工具,81道繁细工序。

 首先是取料,根据各自功能选用水竹、楠竹、桃竹等,并用篾刀经过10多道工序,将不同的竹料破成厚薄相当的“篾丝”。

 然后是编织,从尖顶开始,像织布那样,经纬交替,主要运用“挑”和“压”两种手法,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俗称“挑二压一”,编织出里外两层、细密不一的斗笠骨架。

 再后,用油纸粘贴在里层骨架上,铺以本地出产的宽大厚实的蔦叶,附上棉纸,用外层骨架将它们压实,用水竹或楠竹篾丝缝合、锁边。再在上面涂上胶水,蒙上一张剪成圆锥形的白纸,使竹笠表面光滑平整。待胶水干透,用一只平头木棍,蘸上墨汁,给斗笠尖顶涂成均匀的五等分。这个墨黑的尖顶,已成了珙县斗笠的标志。

 最后涂上本地桐子油,再经7天的太阳暴晒,一顶色泽鲜亮的斗笠便做好了。

 斗笠曾经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戴斗笠还是编斗笠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少,古代诗词里的“青箬笠,绿蓑衣”的风景渐渐消失。珙县孝儿镇波浪村的罗祖书老人仍然保留着手工编制斗笠的传统,也是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笠传承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珙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