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春节之源的年俗

作者:筱 茅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2月2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5-02-05 15:40:28 浏览次数:130 【字体:

春节之源的年俗

筱 茅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发源地的阆中举行了盛大庆祝活动。作为土生土长的阆中人,我以家乡又为中华文化锦上添花感到由衷自豪。“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考证,春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人们把谷物生长的周期叫作“年”,确定为人们庆丰收、祭天地、谢诸神的日子。这种日子根据朝代的不同而不同,有时在冬季,有时在春季,有时在夏季。直到汉元封年间,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巴郡阆中人落下闳被推荐到长安司马迁手下编制历法。他通过观察日影变化并经过严格计算,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以孟春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日,从而奠定了春节作为固定节日的基础。直到1911年,才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正因如此,落下闳被认为是“春节创始人”“春节先圣”“春节先祖”,被世界华人尊称为“春节老人”,而阆中也成了中国的“春节发源地”。

落下闳被称为“春节老人”,阆中成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图源:阆苑仙葩阆中古城景区微信公众号)

其实川北、阆中一带过春节并不是只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阆中人的春节在腊月初就开始了。

忙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到了祭灶神的时间。传说,灶神爷是玉皇大帝钦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并如实向玉皇大帝汇报该户人家一年来的言行举止,所以对灶神爷的祭拜在农村是一件大事。晚饭后,在厨房的灶台上插上三炷香、两根蜡,放上一个猪头,并在灶上贴上灶神像,向灶神爷祈祷家人平安喜乐、衣食无忧。

接着,就是打阴沟(有的地方叫阳沟)。用锄头撮箕将房前屋后的水沟、阶檐下的垃圾、浮土、杂草等铲除,平整修葺一新。

在忙碌中,虽然是大冷天,要记住大人小孩要在年前洗一次澡,阆中有儿歌唱:“二十七,洗病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毛狗。”千万不能在三十夜洗,有个俗语:“三十夜洗克膝头——撞嘴”。

到了腊月三十除夕这天,开店铺的要结束生意,关门后,要在印章盒上贴上写有“封印大吉”字样的封条。农村人这一天基本上不做农活,忙着糊灯笼、贴对联、请门神等。女人们忙着准备饭菜。这天的饭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在农村要有猪头肉、猪坐墩,表示“有头有尾”;要有肉丸子,表示“团团圆圆”;最好要有鱼,吃不起鱼的,就做一碗鱼豆瓣汤代表,表示“年年有余”。

其实“年夜饭”本来应该晚上吃,饭前还要拜祭祖先,放鞭炮。现在的“年夜饭”一般都在中午吃。拿出最好的酒,肉切得又大又肥;全家人要力争齐全,实现大团圆,远道的要努力赶回来参加;如果有分家立户的,这天也要弟兄妯娌和父母一起吃。一桌坐不下的要“摆长席”,图个团圆吉庆。这一餐饭吃的时间较长,这一天,一般不走亲戚,没有客人,饭桌上都是自家至亲的人。孩子们边吃饭边放鞭炮,大人边劝酒边摆龙门阵。一到夜晚,家家门前的灯笼都点起来,没有灯笼的也在窗台上放一盏煤油灯,喜欢音乐的也会拉一曲二胡、吹一阵唢呐,后来有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各家各户都把音量开到极致。

除夕夜要守岁。晚饭后,家家户户搭起火盆,点燃提前准备的树头、竹疙瘩等耐燃的柴禾,周围摆起椅子、板凳,不论老幼,聚在红红的火堆旁,喝茶饮酒吃零食,谈天说地摆龙门阵,共享天伦之乐。后来有了现代电器,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大家更是彻夜不眠。一到子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叫“开门炮”,辞旧迎新都在这一刻,整个山村被烟花爆竹所笼罩,地上响声震耳,空中五彩缤纷。卯时,要放开山炮,家家户户争相放大炮,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人寿年丰。

正月初一讲究早起,谁在这天起得早,谁这一年都会起得早,有奔头。在农村,有抢银(寅)水的习俗,人们争相在寅时去担井水,称为抢银(寅)水。传统认为,谁最早担回银水,谁这一年就会金银满贯、兴旺发达。

初一早饭一般吃面条,要早吃。现在还时常回味当年母亲做的臊子面,那才叫个香啊!那臊子不同于岐山臊子,也不同于炸酱臊子。猪肉切丁,下锅翻炒,炒出多余的油脂,加入姜蒜花椒豆瓣等,炒出香味,倒入油炸过的豆腐丁、胡萝卜丁、白菜等翻炒,然后加水烧沸,勾芡适量。面条煮好装碗,淋一勺臊子,不咸不淡,香气扑鼻。

吃了早饭,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后来也有大年三十晚上给的)。然后穿上新衣服(没有新衣服的旧衣服也要补好洗净),带上零食,邀邀约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去古城,看大戏,逛闲街。

正月初一这天的禁忌很多: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坏碗、盘子之类,不能扫地倒垃圾,女人不能做针线活等。有的地方有正月初一炒玉米花的习俗,说是这一天炒了玉米花不生头疮,生了头疮的也会好。

正月初一晚上是接灶神的时间。灶神爷要上天去开7天会,等汇报完工作,到正月初一子时,又要举行“接灶”仪式,把灶神接回来过年,议程与送灶神相同。

正月初二起,嫁出去的女儿带上新女婿回娘家;人们开始走亲戚访朋友,迎来送往,互相拜年。

春倌说春是春节期间阆中特有的民间说唱风俗,说春艺人身穿蟒袍,头戴冠帽,一手木雕春牛,拄着孝春棒,一手敲打两片竹片,嘴里唱着吉祥如意的歌谣,寓意主人家吉祥如意、来年风调雨顺。一般都是即兴演唱,见啥说啥。比如一进大门:“一进门来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处本是兴隆地,天赐摇钱树一根……”如果先看见主人,道声:“恭喜恭喜三恭喜,说一个恭喜就大吉。远望财门九重开,富贵荣华都占齐……”其实,春倌说春最早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室,是古代国家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载体。

春倌说春(张晓东 摄,图源:封面新闻)

正月十五以前都是送财的日子。艺人头戴宰相纱帽,身穿红色蟒袍(后来有简单的用一张红色长围腰代替),足蹬元宝,打扮成送财童子模样。手拿一只马锣,一边敲击一边说唱,不外乎夸赞主人家荣华富贵、风调雨顺之类。比如一进大门就唱:“马锣儿敲得圆又圆,我给主家拜新年。童儿送财来。”然后踏进院子,又唱,“一个院坝四只角,又养鸡来又养鹅。鸡儿下蛋千千万,鹅儿下蛋撮箕撮。童儿送财来。”抬脚登上阶檐,又唱,“主家好座大瓦房,金柱银磉玉作梁。女儿嫁到公侯府,儿孙个个坐朝堂。童儿送财来。”见啥说啥,如此等等。把一家人哄得舒舒服服、喜笑颜开,围观的街坊邻居拍手叫好。这时,主家拿出一点麻花、馓子等点心,斟一碗茶水招待,然后奉上一个礼封封,以示感谢。送财童子一般不久留,简单喝两口茶水,又匆匆去赶下家。

《十二属图》 之蛇 齐白石 绘

不仅人要过,就连动物也要过年。民间有“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一壁(虎)二鼠,三猫猫,四虼蚤,五臭虫” 之说。意思是正月初一是鸡过年、初二是狗过年,如此类推。如果哪天天气好,就表示来年就出哪样动物。

说起动物过年,也有一些讲究。轮到哪种有益的动物过年,主妇总是要给它做点好吃的,当年特别重视正月初五牛过年。这天要给牛儿煮饭吃。用米头子、胡豆、豌豆等食物混在一起,煮得稠糊糊的、香喷喷的,用脸盆盛了给牛吃。到了正月十二老鼠过年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从床上爬起来,甚至顾不得洗脸吃饭,大人小孩手上拿个榔头、镰刀、棒棒等东西,对着每根柱头的根部进行敲击,边敲边说:“正月十二敲柱脚,耗子窝儿往下落。”家家户户都传出“啵啵啵,啵啵啵”的敲击声,煞是有趣。

到了正月初七人过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年中之年。这一天,要吃好的,要喝酒,基本上是年三十的翻版。到了晚上,小孩子成群结队到河坝、山坡、竹林里,打起火把,扯起喉咙高喊“逮贼哟!”“抓贼娃子哟!”据说,人过年这天这样做,当年就没有贼人光顾了。

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汤圆,有的地方叫“过小年”,有的地方叫“过大年”。要在正月十四提前庆祝,又是吃肉喝酒,场面要比年三十小得多。十五的早上要吃汤圆,没有汤圆或不吃汤圆的一般用抄手代替。十五的晚上,古城的广场上扎起各式各样的花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阆中自古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传说这一天登高游走,就会将身上的病灾去掉,一年四季健康通泰。歌谣有云:“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这一天,不论城市乡村,老百姓纷纷举家出动,踏青登高,享受传统民俗“游百病”带来的身心愉悦。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要忌用针,怕它会扎伤龙的眼睛。二月二正遇“戊”日,称大戊,阆中人叫雀儿戊或雀儿会,有忌戊的习俗。要炒爆米花,说是炒了爆米花,雀儿瞎眼睛,不糟蹋庄稼。忌动土,不做农事,不允许进庄稼地,说是这天进了地雀雀要啄粮食。有踏青转山的习俗。三五老农,顺着田坎地轮看庄稼。有的农户习惯在房前屋后撒石灰或草木灰,边撒边念:“二月二,龙抬头,虫蚧蚂蚁往外游”,以期盼屋内不生虫。

过了这一天,春节才算正儿八经地过完了,家家取下灯笼,收拾起来,来年再挂。

特别提示: “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2月2日第4版

作者:筱 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2月2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