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绽放在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之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9-18 16:30:52 浏览次数: 【字体:

绽放在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之花

西充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西充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偏北部,属浅丘地貌,沟谷纵横,丘陵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早冬晏,四季分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和风,如甘霖,以润物细无声的魅力,让“苕国”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走出去”。

西充县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其中,西充剪纸剪出精彩人生,祥龙嫁歌唱出婚嫁喜乐,板凳龙舞来四季风调雨顺,凤和黄酒、狮子糕尝尽人间百态……

为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坚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西充县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为乡村文化振兴上下求索,结出了累累硕果。

前世的回眸,今生的相遇

“青枫叶儿背背黄,看到看到要离娘。茶不思来饭不想,傍到门枋哭一场。”祥龙嫁歌作为经典传承的川北婚嫁仪式歌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完善和丰富,祥龙嫁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旧时,祥龙乡人在嫁女的前一天就开始唱哭嫁歌,有钱人甚至在三天之前或者更长的时间就开始唱,谁家哭嫁歌唱得时间越长,就更能够代表其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大多姑娘出阁前,往往是嫁歌声不断,出嫁时新娘抱着亲友掩面哭泣的场面,既有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亲友的依依不舍,说不完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也道不尽子女的感恩之情,再加上小锣小鼓打击乐和唢呐笛子伴奏,真是喜气盈门,热闹非凡。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文明新风的吹拂,婚嫁习俗不断简化,再加上婚嫁歌传承人的老去,“哭嫁”的习俗逐渐消失。近年来,西充县开始致力于对民间婚嫁习俗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从2008年4月起,祥龙乡开始发掘嫁歌,该乡将第一批收集的30首嫁歌汇编成《祥龙嫁歌集》,并充分利用年末岁尾农闲时节,分期举办“祥龙嫁歌”培训班。目前,全乡16个村的90多名爱好唱歌的村民参加了培训,掌握“祥龙嫁歌”的歌唱技巧。同时,根据祥龙嫁歌改编《坐歌堂》《迎亲歌》等系列民俗歌舞,通过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项濒临失传的川东北民间婚嫁习俗搬上了舞台。

2019年以来,通过“非遗过大年”“非遗进万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种子行动”“非遗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各种各样的展示展演活动,为祥龙嫁歌提供了展示展演的舞台,从婚嫁习俗到民间舞台,祥龙嫁歌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同样情况的还有祥龙板凳龙,与祥龙嫁歌并列为“祥龙三绝”的祥龙板凳龙,于2022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去作为舞龙求雨的一种祈福仪式,要在每年重大的节日才能看到。如今,经过改编也登上了各大舞台,出现在各种场合。板凳龙代表西充参加各类展演比赛,获得2019年“嘉陵春江闹元宵”活动二等奖,2020年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活动三等奖。

舌尖上的非遗与解不开的乡情

“狮子糕儿脆崩崩儿,油煎果子香呀嘛香喷喷儿。黄糖放得抿抿甜,芝麻味道香呀嘛香喷喷儿;油煎果子黄呀嘛黄生生儿,黄糖放得抿抿甜,芝麻味道香呀嘛香喷喷儿。”

“四方食事,不过一方人间烟火”,一个人的饮食嗜好,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独特的味觉构造,这种味蕾的感触与地理环境是无法分隔开来的。在西充,地方传统糕类美食充国狮王糕(原称狮子糕)则是当地特有标签之一,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一辈又一辈西充人舌尖上的味道,曾远销海外,为西充人带来了财富与骄傲。2013年,充国狮王糕被评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充国狮王糕主要采用西充独有的“白沙糯米”作为制作用料,并且辅以麦芽糖、白糖、芝麻、麻油、鸡蛋、山泉水等原料,经过打粉、搅拌、擀拌、开条、切粒、炸制、熬糖、摊板、铲板、刷糖、撒芝麻、切糕、封袋、成品14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打粉、炸制、熬糖为核心工序。制作而成的狮子糕形似长方,上有花形,色泽棕黄,辅以芝麻点缀,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充国狮王糕产品远销省内外,年产值高达1000万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户签订糯米收购协议,发展白沙糯米的生态生产,为西充乡镇人口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本土上千农户脱贫增收,拉动了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充国狮王糕的生产厂家西充金龙食品厂被列为南充市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从线下到线上,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0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氛围,西充县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推广宣传非遗文化,推销非遗产品,展示非遗魅力。利用现代新媒体聚焦非遗传承人,活动,助力非遗实现可观可赏可购可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把非遗带回家”直播带货活动中,推介了以充国狮王糕、凤和黄酒等为代表的非遗产品和豆腐干、红薯等西充农土特产品,40款非遗好货通过“主播带货”“一元秒杀”“商品折扣”等多种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游客反响十分热烈。观众还通过非遗直播间和活动现场观赏西充剪纸、板凳龙、金钱板、川剧表演、迎亲歌、捏糖人、面塑、苕凉粉、泥拨弄等西充非遗文化展示展演。活动持续130分钟,吸引321.91万名线上“游客”观看,线上订单数8000余单,线上成交额达57.8万元。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看不见的根基,坚持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社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在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西充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