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24-05-31 10:59:00 浏览次数: 【字体:

龙 舞

(泸州雨坛彩龙)

级别:国家级

类别:传统舞蹈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1892)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

 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变化多端,或脱衣,或翻滚,或叹气,或擦痒,极显龙之性情。在此过程中,舞者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

 雨坛彩龙的龙头造型独特,主要依据泸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的龙头设计,额高,嘴短,双目突出可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既威武有神,又憨愚可亲。龙身用竹篾扎制成骨架,分组分节,可长可短。整个龙身用竹篾扎成圈,相互串联,套上龙衣后灵活多变。龙尾也区别于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呈鲢鱼状,极富情趣。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办
终审:朱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