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领略安岳石刻的唐风宋韵
领略安岳石刻的唐风宋韵
资阳市安岳县取“安居于山岳”而得名,安岳石刻独具匠心,精妙绝伦,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又有“中国佛雕之都”之称。
散落山野的唐宋遗风
安岳石刻始凿于公元521年,鼎盛于公元8世纪初至12世纪初的唐宋时期。历代石窟有230余处、大小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题材丰富、技艺精湛而名扬中外。
2008年,安岳石刻传统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释迦牟尼涅槃经变像,全长23米为亚洲最长的左侧全身卧佛
安岳石刻有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亚洲最长左侧卧佛,是唐宋时期的巅峰之作和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
紫竹观音
这尊雕刻于北宋时期的毗卢洞紫竹观音,像高3米。观音悬坐于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头戴富丽华贵的贴金花冠,身穿短袖薄裟,臂戴膀圈,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净瓶,侧身跷坐于一张弧形荷叶上。观音清秀的五官、随意垂落在腰间的青衫以及洒脱的姿态,被誉为中国“水月观音”像中的精品。
华严洞石刻(局部)
华严洞是安岳石刻宋代石窟造像的登峰造极之作。洞内的华严三圣和十菩萨,保存完整、姿态各异、灵动优雅、质感细腻。其中,华严三圣造像最精华的部分当属佛头戴的化佛宝冠。宝冠充分采用了北宋时期典型的镂空雕刻技艺,反映了千年前安岳石刻工匠的精湛技艺。
充满生命力的非遗经典
安岳石刻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技术精美,每一尊石刻都神态各异、炯炯有神。能工巧匠们将它们化静为动,化虚幻为现实,让它们都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圆觉洞三身佛
千百年来,安岳石刻匠人们始终保持着对精湛工艺的极致追求,他们去糟粕、吸精华,从选料布局、打坯成型、拉刺定型,到精刻修光、磨光上蜡,每一道工序都不马虎。
安岳石刻传统工艺的最难之处,莫过于人物的造型临摹,它要求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从每一个角度去看都各有不同。匠人们若想雕刻出艺术精品,必先构图,次捏模型,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小心翼翼、匠心独运。
正是这些匠人的不懈追求,才成就了安岳石刻传统工艺的精细工序、出神入化的技艺水准,更成就了安岳石刻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雕刻风格。
安岳石刻匠人
安岳石刻把大自然的灵性、气韵、意境、神采都铸进了雕刻的作品中。它既有造像敦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又有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既有宋代的工细华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珑;既有佛教故事,又有儒道思想;既有传统石刻的神韵,又有现代石刻的风格。可谓容历朝风貌于一地,在国内极为罕见。
来源:四川非遗(据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