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山马马灯
名山马马灯
马马灯,肇始于清末,兴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川西,尤其是名山、雅安、蒲江、邛崃等地,因喜庆热闹的唱词和表演长存至今。2006年10月,马马灯入选雅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山马马灯表演
表演形式
马马灯是边唱边舞、唱舞结合的民间文艺(灯彩)表演形式,以“演唱”和“破阵”两种形式为主。歌舞者主要由马牌(2人)、幺妹儿(2人)为主,在四川锣鼓伴奏下,马牌与幺妹结对起舞,领唱者唱一段后用“跩扒子”“急箭敏”等步伐舞蹈,耍“穿檐柱”及跑阵式“双八掛”“九连环”等拜主家,幺妹提起“马头”,每段唱词后用粘粘步穿线表演马奔腾的场面,十分喜庆热闹。乐队主要以川剧锣鼓中的四大件:锣、钵、鼓、马锣等打击乐为主,同时伴以唢呐吹奏,更显热烈气氛。
马马灯唱词格调为“双句式”(上下句):“正月里来(哟)是(哟)新春(哦),牵起马马(哟)贺(哟)新春(哦)……”主旋律简单明快。马马灯表演时,表演者持马鞭,辅以彩杆灯笼,借以烘托表演气氛。
马马灯表演者走村串户贺新春
道具制作
马马灯和马牌的框架由竹子编扎而成,外面用米糊裹上彩纸,扎上彩布,糊成马头状。为增添喜庆气氛,表演者还会在马身上绘上寓意吉祥的图案,在举起的彩杆灯笼上写满祝福的话语,如“庆贺春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
名山马马灯道具制作现场
马马灯
已制作完成的马马灯道具
文化传承
马马灯曾是雅安名山春节期间主要的娱乐方式,表演队伍在春节期间走村串户,捡街拜年,即兴演唱吉祥、祝福唱词,以祝贺主人。马马灯走到哪儿,“撵灯”的小孩儿就跟到哪儿,孩子们三五成群,议论当天“幺妹儿”的扮相好不好看,跟着马马灯的“唱口”唱,虽然孩子的唱腔不纯正,但也喜庆热闹。
因表演方式单调,与新时代新的文化生活产生距离,马马灯唱腔和表演曾在名山人的生活中消失过一段时间。2002年,传承人张炳林争取多方支持,成立马马灯“民间文艺演出队”,并对马马灯《农家乐》词曲做了修改,使唱词更有现代气息,囊括农家生活中的饲养家禽、超市购物、婚礼喜庆等各方面。2015年,传承人张炳林去世后,民间爱好者郑朝仁组织成立了前进乡马马灯艺术团,编排了很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剧目,并结合乡村实际,让马马灯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近年来,雅安市名山区结合文旅产业发展,积极保护传承、发展创新马马灯等民间民俗活动,通过非遗民俗展演、民俗巡游等形式,让全社会重视非遗、关注非遗、支持非遗、参与非遗,名山很多年轻人也被马马灯的艺术形式所吸引,表演爱好者越来越多。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