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发祥地之一:广元朝天区麻柳乡石板村

作者:王绍安 来源:广元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9-04 10:4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广元朝天区麻柳乡石板村,幅员面积8.16平方公里,位于麻柳乡西北方,是从麻柳场镇通往道教圣地麻柳洪督关景点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村内川北民居吊脚楼布局分散,村落整体风貌保存相对完好。

广元朝天区麻柳乡石板村

历史文化厚重  旅游资源丰富

古秦入川的白羊古栈道穿境而过,著名道教圣地洪督关矗立在该村天师山顶,左有飞流千尺的天师山瀑布,右有高如云端的白鹰观,前有张果老道骑驴的驴卡洞,后有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插帅旗的旗杆包,还有徐向前元帅率红四方面军途径石板上在邹家堂屋召开军事会议的会址。其厚重的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和传统的川斗式川北古建筑,四合院、撮箕口,尺子拐等匠心独具的古建筑群,使这里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2013年,该村入选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石板村一组小四合院

石板村形成于1914年。当时的保长王东平为在石板上建街兴场,动工修建了近百米长的用石板铺成的街道。完工后,请来戏班唱了15天大戏,以聚集人气,最终因该处只属交通要道,过往人群较多,赶集逗留买卖物品的人少,场未兴起,但石板上就由此得名。1933年,成立联合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就设在石板上王东平家。1951年,石板村属复兴乡管辖,后合并为麻柳乡,村名为石板村。

麻柳乡石板村石板上老街

石板村山势多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有可供游人参观的通天眼、困仙洞、小天池、柏林观、宝台观、诸神观、天师山瀑布、挖断山、校场坝、一碗水、三颗石、乌龙洞、万寿寺、老虎山、驴卡洞等,还有古刹兴佛寺旧址,数百株参天古柏。

相传夏商朝,纣王无道,姜子牙下界斩将封神,通天教主误设诛仙阵,被元始天尊破阵后,路过此关,看似仙境,风光绮丽,紫气上升,就此结庐修道,留有通天教主大庙遗址。

村落中的传统建筑

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洪督关、邹家堂屋);传统风貌建筑:四合院、撮箕口、尺子拐、吊脚楼611间18402平方米;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物(大都属明清时期)53间1590平方米。

村内保存有大量的吊脚楼民居,是本村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保存极为完整,具有独特魅力和很高文化艺术价值。由于岁月流逝,现代经济冲击,人们保护意识淡薄及修缮不利等原因,目前吊脚楼面临极大危机,文化内涵在逐渐丧失,急需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麻柳刺绣发祥地之一

麻柳刺绣享誉海内外。传说麻柳人民的祖先是一支羌族移居而来,有着悠久历史。麻柳刺绣是由先祖在自然界的生存中以感悟,通过心灵的美化,又以物化方式而确定、演绎、发展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象征着美的实用品。刺绣主要是手工制作,凭手施针,利用针、线、布,刺绣时飞针走线,不用底稿,图案全在心中,凭手数丝而绣出栩栩如生的精美作品。其作品多为传统图案的鞋垫、围腰、沙发巾、被盖罩等。题材上大多取材于人物、山水、动物、花卉,经夸张、慨括形成特殊的装饰语言。代表作品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喜鹊闹梅、八仙过海、年年有余等。麻柳刺绣因其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色彩,鲜明的地方特色,大方、优美的艺术造型,具有浓厚的装饰品味和实用价值。石板村女性世代以刺绣为生,现有国家级传承人胡永蓉为代表的绣女320余名,刺绣传承代代相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传人胡永蓉正在绣花

石板村主要产业为劳务、核桃、蔬菜;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实物为犁头、铧、锄头、镰刀、风车、石磨、舂窝、竹编垫、簸箕、筛子、铁锅、鼎锅等;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是麻柳刺绣、竹编的各种器具;传统特色食品,主要是荞面凉粉、手擀荞面、厚荞面、薄荞面、荞面肉夹馍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王绍安(广元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广元市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