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腹地的茶马古道 从繁盛到隐匿
大山上,蜿蜒的小路令人心惊胆战。优美的回旋曲线泛着光亮,却给人远方的遐想。
凉山州冕宁县锦屏镇,这个新地名源于矗立的锦屏山脉。而旧地名泸宁营,似乎更能看出历史的刻痕和兵马的背影。锦屏山每天早晨被阳光的橘红色渐渐渲染,它与山对面的另一座牦牛山呼应,形成峡谷,就是有名的雅砻江峡谷中的一段。
锦屏镇所在地,是著名雅砻江峡谷中的一段。
锦屏山下有一仙人洞,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凉山段冕宁雅砻江古道·仙人洞保护点”的石碑,背面文物简介由冕宁县文物管理所撰写。茶马古道凉山段—冕宁雅砻江古道,由于线路长、面积广,文物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征得文物保护专家和当地政府部门意见,冕宁雅砻江古道的保护分为三段一点进行重点保护。一段:南河段,二段:锦屏段,三段:新兴段,一点:锦屏仙人洞文物保护点。碑文还对经纬度和海拔详尽描述。
附近确实有一条小路,道路上的凹痕,当地人毫不含糊指认为马蹄印。曾经连通的古道,历经岁月的沧桑,如今只留下依稀可辨的段落。只是可以想象在遥远的年代,马帮清脆的铜铃声,茶叶清爽的香味,怎样弥漫在一条条山间小道上。
直到现在,对于广袤的康藏地区山民来说,牛羊肉、酥油、糌粑、奶类仍然是他们钟情的主食。高寒地区,海拔多在三四千米以上,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既是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更是身肌抵御严寒、强康健体的食物保证。只不过,仅仅依靠高能量的肉食还不行,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得到分解,而糌粑又燥热,需要蔬菜类的维生素。蔬菜就地不得,茶叶成为既能够分解脂肪、降低燥热,又便于运输和储存的不二之选。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良马难得还供不应求,倒是藏区和川滇边地的良马,吸引着寻找的目光。聪明的商人一拍即合,具有优势互补性质的“茶马互市”满足了双方的实际需求。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形成一条声名远播的“茶马古道”。
古道旁新建的玉皇殿,想要印证历史的影子。
任乃强是著名的康藏史专家,他在历史地理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著述颇丰。他在《康藏史地大纲》中专有一节细数“茶马市易”。“蕃人嗜茶如命,一日无茶,社会为之不安。往时以马易之,清代不复市马,而蕃地贫瘠,缺乏商品,乃不得不转运印度、伊朗等处奇珍之物及汉商说嗜者,发之炉城,以兑茶叶。故打箭炉虽山陬小市,而山海各货咸集,交易之盛,冠于西陲。”文中的打箭炉,即今天的甘孜州康定县。
任先生历数茶马互市的脉络:北宋时川陕与蕃人交易茶马,主于黎州(今雅安市汉源县);明太祖知茶禁足以控制蕃人,更定茶法,令商人于采茶地买茶,纳钱请引,每引输钱200,茶引不相当,即为私茶,出境与关隘不稽者并论死;满清兴于北方,不假蕃马,遂以川茶与江南所产同征税课。然其限制边引数额,严禁私茶,以制蕃人之意不废也。他还考证:“清顺治时,川茶共10.6127万引,额征课银1.3128万两余,税银4.5942万两余。”到了“嘉庆时,川茶边腹共13.9354万引,课银1.74万余两,税银5.87万余两。”
直到清末,官营茶马交易制度才终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吃苦耐劳的商人在西北、西南连绵的山野中,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的茶马古道。
一个身兼数职的全才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道(唐蕃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滇藏线形成的时间最晚。
冕宁县文物管理所所立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示意碑。
四川多地联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对茶马古道四川段作了专题调查,于2010年底由四川省文物局推荐申报。2013年3月,“茶马古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涉及四川境内的成都、雅安、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发现了大量保存下来的遗迹。例如,宋时名山茶马司隶属于成都“都大茶马司”,负责名山县和百丈县“名山茶”筹集上缴事务。鼎盛时期,输出的茶叶占官方统筹茶叶半数以上。
在雅安,发现有卖茶的茶号遗址、旧址。荥经县严道镇民主路的公兴茶号旧址可算是其中历史较早的一个。据说,茶号创办于明代,商标藏名“仁真杜吉”的茶品在藏区享有很高声誉,因为主要销往藏区,雅安各茶号销售的茶品均有藏名。
川藏道实在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重者日行二三十里。途中歇息,背子不卸肩膀,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
茶马古道,依稀可见。
马帮运输,尽管赶马人没有负重那么辛苦,但一路也是千辛万苦,特别是攀登陡峭的岩壁,涉过汹涌咆哮的河流,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并架帐夜宿,每天行程也仅三十多公里。
2004年秋天,我和几位摄影家曾经到木里藏族自治县徒步穿越,雇过两队马帮。我的观察,马帮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赶马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兢兢业业,每天从早到晚,井然有序地行动。每一队马帮中,都有一名俗称为“锅头”的首领,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是马帮运输的直接参与者。一路上,他要负责全队人马的业务、开支及安全等。
九道拐最窄处仅0.7米
外人以为浪漫,其实危机四伏。
川藏道热闹繁荣时,又可大致分为: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理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
从地图上看得明白,锦屏地处凉山和甘孜交界地带,也许旧地名泸宁营更能说明本身。换句话说,这里也是通往藏区的通道。而且,大地上的道路不是简单一条一条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路,道路慢慢成为了网络状的,四通八达。
还在冬季的一月,春天的景色早早铺上大地,锦屏人高兴地称这里是冕宁县的“后花园”。
据冕宁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雅砻江古道冕宁三段的具体走向。南河段:从江口渡江到西岸,沿江北上到满江沟的九道拐,古道最窄处0.7米,一般路面一米左右,有的地方离江面超过百米,走起来惊心动魄,全长5.5公里,宛若一条山间的飘带。锦屏段:路段为东西走向,从锦屏出发过仙人洞到金光村,再到大校场过吃水沟翻宴彝卡到放马坪,5公里的路程行走在高山褶皱之间。新兴段:从北方的火石堡堡下山到雅砻江边的老船码头,长1.6公里,路段陡峭,落差很大,是一条完全由马蹄和赶马人脚步踩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山路弯弯、曲曲折折。
城墙石,默默沉淀时间。
1994年版《冕宁县志》“交通卷”记载:“三垭古道,唐代是吐蕃与雟州中间通道,元、明、清为连接明正土司辖区(今甘孜州)的马道……自泸沽经冕宁、大桥、苏州坝、燕麦地,越牦牛山至九龙县的三垭,长100公里。”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的蜿蜒小道,多因崎岖难行而很快被随时代变更的大路所边缘化,直至废弃不用。沿雅砻江的公路通行之后,汽车取代了马匹,一切交往与流通都便捷易行。
马帮故事的激情澎湃,更多流淌在血脉偾张的传奇中。远方的声音传来,是清脆的铜铃悠扬地回荡,是成群结队的马帮行进在静默的大山与密林中,是马帮们在河谷山脚燃起的炊烟还有酥油茶的浓香,是人类为了生存所能激发出的无畏勇气和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