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贡嘎神山迁移之路

作者:呷绒翁丁 阿机次仁杜基 来源:《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总第216期) 发布时间:2018-05-14 08:4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青云结合处,横断山脉上,太阳、宁朗、贡嘎盘踞于她身旁,雅砻江、木里河、水洛河、鸭嘴河群流激荡,跨越千年的热泪盈眶,仙乃日、央迈勇、恰朗多吉,书写文化篇章。这就是西南边陲的木里王国,这就是洛克笔下“上帝浏览的花园”。

f9a250877f374fd7a82d195490934730.JPG

木里卡尔莎,集雄壮磅礴壮丽山河之雄伟和钟灵毓秀小桥流水之清新秀丽于一身,就连知识渊博的地质勘测人员,都被这万峦叠嶂的雪山壮丽之景折服,误把卡尔莎标注成了卡尔山。藏语“莎”为“湿地”的意思,代表美好的生活与宁谧的向往。巍巍雪山、万亩彩林,群英河上游绵延5公里的高原湿地,是卡尔莎真实的写照。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近百个湖泊,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尽显卡尔莎神秘的色彩。

这里是全中国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千万星辰千万泪,汇成卡尔千万湖;千万湖中千山影,随风掠过贡嘎山。传说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十一的木里贡嘎(又名水洛贡嘎、三怙主神山)受佛祖之意到木里一带传佛,最先落脚于卡尔莎边缘与巴丁拉姆神山毗邻,叫“先地贡嘎”。佛的慈悲在于怜爱世人,在贡嘎三兄弟和巴丁拉姆庇护下,当地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但北边大山深处恶魔依旧横行,百姓水深火热,加之“永宁(云南省地名,与先地贡嘎相邻)之地,牛粪为薪,瘴气熏天,有损修为”,贡嘎故辞别北迁,沿途或以经书为脊铸山镇魔,或以海螺、天锤为器开湖收妖,历经千辛万苦除尽妖魔到达木里和稻城边界生根护法。上苍为之感动,繁星落泪七七四十九夜,镇魔经书拔地而起形成山脉,收妖法器以器为型形成湖泊,所经之处,彩林辉映、山花烂漫、鸟鸣悦耳,造就了卡尔莎(卡尔山)千山相连、万湖相邻、山脉不断、湖泊不休的壮丽景观。

到底是传说创造了风景,还是风景造就了传奇?笔者有幸和卡尔牧场场长一同踏上了这条贡嘎圣山的迁移之路,走向人间秘境。

从泸亚路卡尔牧场段步行入山,望天边云彩如锦绣绫罗,赏巴丁拉姆神山群峰叠峦矗立,听千年林海松涛阵阵,“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

915aeae6348e47708670dec0747fb462.JPG

初见卟霍海,深蓝色的圆形海子如绿宝石镶嵌在各色彩林中;再见情侣湖(藏名怀海),犹如少女的眼泪让人千般珍爱、百般怜惜。原始森林郁郁苍苍、连绵至远,先地贡嘎俊俏洒脱、层层叠叠。白云、山峰、森林、草坪、河流、湖泊,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墨画。高原的夜空深邃而干净,在孩子顽皮眨着眼睛般的星光下,平静的湖面如一碗酥油茶装满了天、山、水、树的倒影,流星从眼前滑落掉入湖中,追随星光的闪烁荡漾着游子的心。静静感受这光与影的沐浴,与山同眠、与水共醉,让人忘记忧愁、忘记自我。从牧民的吆喝中清醒,是谁把珍珠磨成粉撒在地上,让草坪、杜鹃花一夜间白头?银白而柔软的清霜演奏清晨的序曲,拉开黎明的帷幕,第一缕阳光打在湖边的彩林间,打在升起缕缕炊烟的木板房,打在牧民慈祥的脸上,也打在游子暖暖的心上,一切是那样的安静与祥和。

b1b45ce46b7343a6be019e19a58581b7.JPG

带着牧民吉祥如意的祝福出发,草原绵延无边,路旁石块切成的圆形土坡相传是“窝巴次诚”的墓地,一个传奇人物的故事在雪山草地间被传唱。

窝巴次诚,木里宁郎人士,相传为金刚不坏之身,因森严的等级制度,窝巴一家世代在木里大寺(木里衙门)为奴。超群的本领和智慧使木里王(大喇嘛)对他起了戒心,一心想置之于死地。

木里高山时有虎豹食人,大喇嘛便委派窝巴次诚深夜穿越木里高山“为民除害”。那日,行到水源尽头,窝巴次诚把马拴于路口,将一圈麻布泡于水中,背靠岩石生火做饭。一只公豹突然扑出将马咬翻在地,窝巴次诚面不改色,随手取出麻布缠于左手,豹咧着嘴一蹬扑来,他迅速闪到一旁,左拳打入豹嘴,豹齿被麻布所缠无法挣脱,窝巴次诚随即将它撂倒骑于背,右手全力击打其要害,待豹无力反抗,左手一拔,豹齿尽落。窝巴次诚给豹披戴上马具,半夜骑回木里大寺,拴在大喇嘛寝宫外香炉之上以示交差。清晨,大喇嘛推开大门为豹所惊疾步后退,被门槛绊倒,圆锥形的身体在空旷的寝宫内翻滚不止,在小喇嘛的搀扶下才得以起身,急忙召唤窝巴次诚将豹牵回。大喇嘛不以窝巴次诚为民除害进行嘉奖,反而更加怀恨于心。

木里高原草地有野牛健壮如象、性暴如虎,双角犀利如剑,大喇嘛又以“圈养野牛,为民造福”为由,委派窝巴次诚围捕野牛。窝巴次诚细细观察野牛习性,在必经之路设下陷阱,用木筑笼将其带回木里大寺,附近群众纷纷前来观望。大喇嘛要求窝巴次诚当场驯服野牛,不顾现场群众安危打开牢笼。野牛被困多日,野性爆发,抬起前肢如羽箭射出。窝巴次诚退至墙角屹立不动,待其逼近,眼看牛角就要刺入胸膛,突然一个箭步踩着牛背空翻到牛身后。野牛猝不及防,原地打转后翻倒在地,三层高楼震的摇摇欲坠,围观群众惊叹不已。大喇嘛生怕他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慌张斥退群众。

此后大喇嘛更加不安心,于是派遣卫队暗杀窝巴次诚,但窝巴次诚刀枪不入。卫队长汇报大喇嘛此为金刚化身,大喇嘛以“妖言惑众”之名将卫队长打入地牢,又动用木里全部卫队去绞杀窝巴次诚。窝巴次诚一心为木里,却反复被猜忌陷害,已无心留恋世间,且不忍心维护边界安宁的军队自我消耗,便告知卫队,以狗血浸泡七七四十九天的黄金为镞制成箭射入他的心脏。随后他启程来到这里,双手合十、面带微笑,静待卫队。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一支穿云箭从天边射来,一道金光闪过,窝巴次诚化身成仙,踩着七彩祥云飞入云端。有人说窝巴次诚死前面向玉龙雪山,因为他如雪山般纯洁;也有人说他面向先地贡嘎,因为他坚信贡嘎神山下的人民终会当家作主;也有人说他面朝木里大寺,因为那是他永恒的归宿。

一阵风吹过,如刀子划过脸颊,我感觉到一个复杂的灵魂在散发出不屈、坚定的信念。听着故事,不知不觉已越过几个山峰,看千万草坪千万湖,千万湖形各不同,雪山照着彩林,白云绕着峡谷,遇见宁朗山脉中的吉鹏神山,吉鹏神山和吉洞大峡谷交错而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峡谷时而平旷、时而曲狭,金黄色的草甸上,一条细细的河流袒露着,两岸成片的彩林姹紫嫣红,牦牛在草甸上悠闲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精华,是最恬静的悠闲。随着脚步的挪移来到歇歇门咀山下的湖泊——娇敏海,清澈见底的湖水,布满青苔的嶙峋怪石,白色的小野花悄悄浮出水面,在阳光折射下光彩夺目。场长说这个湖泊是有灵性的,十几年前,他亲眼看见湖中一匹黑色骏马升空的奇观。

爬上吉鹏垭口,白雪皑皑的仙乃日、央迈勇、恰朗多吉呈一字形排开矗立眼前,群山连绵起伏。垭口下杜鹃花环抱的钳子状湖泊如敬献贡嘎神山的圣水与其腰齐平。清晨,金色的光芒从雪峰流淌出来,整个贡嘎雪山群峰被金色照耀,山峰下薄薄淡淡的云雾缭绕,像洁白的哈达飞舞,如梦如幻,仿如人间仙境。这种美,雄壮巍峨,难以言说;这种美,清新秀丽,难以言状。双手合十,终于了却一览贡嘎雪山的夙愿。

随着脚步的丈量,惊散了湖泊中嬉戏的水鸟,惊醒了丰餐的牦牛。穿过贡嘎迁移时海螺从马背脱落形成的大象湖,夜幕时分,到达营地“吉塔塔”。清晨一抬头,看见裁剪过的金子塔感动着,银峰镶嵌在云中闪烁着荧光,三怙主雪山近在咫尺。

卡尔莎,地勘人员批注了卡尔山,却遗落了星罗密布的近百个高原蓝色眼泪,这里是全中国最密集的高原湖泊集群。宽约500米、长约5公里的高原湿地在山脉环抱中自由舒展,万亩彩林交相辉映,邦锦麦朵、格桑麦朵遍地起舞。雪山环抱着湖泊,湖泊倒映着雪山,卡尔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清晨踏上 “木里木子格”信仰之旅、转山之路,路途遥远但轻松愉快。“木里木子格”之所以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之地,除了神山自备的神秘和雄伟外,更因为他怀抱中的木里大寺。

45f6193a1aab452a873f76e78479cbb1.jpg

木里大寺建于藏历第十一绕迥阳火猴年(1656),由喇嘛桑登绒布仿拉萨哲蚌寺格局主持开山初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显密双备的名刹净土。相传桑登绒布在固增一代寻找寺址,夜宿山间,一只靴子被狐狸叼走,他沿着脚印一路追寻到现木里大寺处。他仔细一看,此处背依巍峨俊秀的“木里木子格”山脉,前面是奔流不息的理塘河,周围林木葱茏,山泉清澈,花木繁荫,又和卦象,便在此开山建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反复雕琢修缮,木里大寺成为“木里喇嘛王国”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被美籍奥地利地理学家洛克誉为“雪山下最美的寺院”。木里大寺建材以土木为主,主体建筑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错落有致,殿内四面采光,8根通天木柱雕龙画凤,墙面、壁柱、门厅雕刻绘画,栩栩如生,丝制经幡五彩缤纷。强巴康(弥勒殿)内供奉一尊通高28米的铜质镀金强巴佛(弥勒佛)坐式巨像,佛像双耳垂肩,额顶夜明珠,顶鬓及背面镶嵌无数珠宝,做工精细,装饰华丽,端庄慈祥。

“木里木子格”连绵起伏的山峰,重重叠叠连接在一起,好像一条巨龙环绕着云雾,雄伟壮观。巍峨的山峰极富有神奇感,每一座山峰都有他独有的造型,有的锋利如刀,有的如打坐喇嘛,有的如牵骆驼的商人,有的如出征战士,有的如拿着法器的护法神,有的如散花仙女,有的如佛祖法身……造型各异的山峰绵延千里,盘旋守卫着木里大寺,也守卫着转山人的心灵,看层林尽染转山路,感人生百态千百回。高耸的山峰隐藏在成片的落叶松后,山脚下牦牛群漫步在金黄色的草甸上,这般景象,便是“诸天听法苍茫际,万佛垂慈紫翠间”。

贡嘎神山迁移之旅就此拉上帷幕,却从此镌刻心里,体验在灵魂里。有人说,一段路途就是一段记忆,有人说一段旅途就是一段生命,而对于我来说,这段旅途是缩小的人生合集,惊艳了生活、升华了生命。让我们在卡尔莎的怀抱里,感受时光静华,岁月安定。

 (作者:呷绒翁丁、阿机次仁杜基,作者单位:木里县委办公室,原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  总第216期)

来源: 《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总第216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