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克基土司官寨 “东方建筑明珠”的前世今生
卓克基土司官寨正面。
卓克基会议旧址。
土司宴会厅。
从回廊看官寨天井。
国保寻踪 18
1935年,红军长征过草地前,曾在川西的马尔康进行过为期一周左右的休整。对于休整期间的住地,毛泽东后来评价道:“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这座被毛泽东拿来与东汉郿坞相比的城堡,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从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以来的600多年时间里,官寨既是卓克基土司办公的衙署,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
3月末,伴着春日的暖阳,记者来到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西索村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在一片崇山峻岭之中,官寨前临纳足沟,后枕梭磨河,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的四合院,体现出鲜明的藏族石碉古建筑风格。依山傍水的地势、雄奇挺拔的建筑使它天然地透出威严与自在。
国保档案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四合院,体现出鲜明的藏族石碉古建筑风格。官寨内,每个楼层都采用回廊,回廊外用窗花做装饰,整栋建筑为穿斗式结构,未用一钉一铆,表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作为红军长征过草地前的最后一站,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在官寨二楼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文/图
A 历史:见证600余年土司制度盛衰
从元代起,卓克基土司的管辖范围在现今马尔康等地。在历史上,类似卓克基土司这样的土官在阿坝、甘孜、雅安等地共有18位,他们接受朝廷的分封,担任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地方官职,通过世袭的方式对本部落或本地区进行统治。这项制度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政策”,发展于元代,盛行于明清。
长期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景区管理局从事讲解工作的严木初崩告诉记者,在藏语中,“卓克基”表示“顶尖”,可进一步引申出“至高无上”的意思。卓克基土司始封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至1951年第16代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在辖区内主动废除土司制度为止,前后共延续665年,繁衍17代,“其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因随征大小金川战役有功,第9代卓克基土司嘉嘎尔布目被清廷赐封五品长官司,这是卓克基在土司历史上的最高职位。”
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办公的衙署,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记者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有7层藏式雕花装饰的大门。对此,严木初崩解释称,“在藏式建筑中,门框的层数是建筑主人地位的象征,官寨的大门装饰了7层纹样,这是相当豪华的规格,一般只有土司或寺庙才有权享有。”
在官寨主体和大门之间,是一座正面绘老虎背面绘麒麟的藏式风格照壁。“传说官寨竣工后,从山上来了一只老虎,在大门旁边卧了一天一夜,最后悄然离去,当时的土司就命令画匠将老虎画在了照壁上。因此,卓克基这个地名除了本身的含义外,还有‘藏龙卧虎之地’的说法。而背面的麒麟则是正义的化身,警示历代土司在处理日常政务时需秉持公心。”
官寨主体由四组高大的石木楼房组合而成,中央有一个1400平方米的天井。官寨共分五楼,所有的楼层都采用回廊相互连结,回廊外用窗花图案作装饰,楼层由低到高,体现着土司生活的日常需要和精神追求。
在土司生活的年代,除了居住与办公的使用功能外,官寨还体现着农奴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土司制度已经废除70余年,但当记者站在官寨天井时,俯仰之间,依然可以想见那个农奴、宾客、土司、僧侣聚居一院又秩序井然的旧日图景。严木初崩告诉记者,过去,官寨的五个楼层之间的秩序不可逾越,一楼住土司家的农奴,二楼是土司的客房,三楼是土司日常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四楼和五楼则均是宗教用途,不仅供奉着藏传佛教里的佛像,还居住着土司家的家僧。
B 转折:红军过草地前的最后休整地
1952年,索观瀛曾作为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的一员来到北京,毛泽东在接见他时表示,“长征路过卓克基时,我在你家住了一周,看完了一部《三国演义》,让我大饱了眼福,你能读《三国演义》、‘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实在是藏民族中的开明人士啊!”
毛泽东与索观瀛的谈话背后,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马尔康时的一段往事。当时的马尔康土地分属四位土司管理,因此被称为“四土之地”。在到达马尔康之前,红军队伍已经经过漫长的跋涉,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而在他们的前方,是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经过几天的战斗,红军击退了国民党当局在当地组织的围剿,并进入卓克基土司官寨进行为期一周的休整。
据严木初崩介绍,在这紧张的一周时间里,红军主要做了三件事,处理民族问题、筹粮,以及部队休整。1935年7月,在后来被称为卓克基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和博古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官寨二楼讨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并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以调动当地少数民族参与革命,确保红军顺利突破围剿。同时,红军在阿坝期间发布的《松潘战役计划》和《夏洮战役计划》,都将卓克基地区定位为总后方。
而红军在阿坝期间的筹粮工作,被毛泽东形象地称为“牦牛革命”。严木初崩告诉记者,过了马尔康,前面是茫茫草地,筹得足以支撑数万大军生存的粮草,长征才得以继续。据不完全统计,阿坝藏羌民众在当地海拔较高、物产不丰富的情况下,总共支援红军粮食2000多万斤,各类牲畜20多万头,成为支援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物资。
在官寨二楼,有一间被称为“蜀锦楼”的房间,是红军与官寨这段相遇的见证。蜀锦楼藏有土司收藏和阅读的大量藏文和汉文典籍,红军到达卓克基土司官寨后,毛泽东就住在这间屋子里。在偏远的川西高原上,在一个土司的家里看见如此丰富的藏书,这令毛泽东感到意外又惊喜,而令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利用闲暇时间,毛泽东在官寨内饶有兴趣地重读此书,离开官寨后还将此书带在身边借读。或许正是因为这本《三国演义》,使毛泽东联想到了书中极尽奢华的郿坞,并给出了“古有郿坞,今有官寨”的评语。
C 新生:从土司官寨走向人民大众
作为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土司制度废除后,做出了将官寨捐给国家的决定,此后官寨又因为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而更具传奇性。
索观瀛的藏文名叫桑郎泽朗,本是第22代瓦寺土司索代兴的儿子。由于第15代卓克基土司绝嗣,而第15代卓克基土司夫人与瓦寺土司夫人是亲姐妹,这层血缘关系使索观瀛得以到卓克基上门为继。
严木初崩告诉记者,瓦寺土司的势力范围在距离成都较近的汶川县,曾到成都甫澄中学读书,因此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的汉语,这也是毛泽东能在官寨的蜀锦楼发现大量汉文典籍的原因。
独特的经历使索观瀛给大山深处的卓克基带来了新思想、新事物。严木初崩告诉记者,在1936年,卓克基土司官寨曾发生大火,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到1938年,索观瀛对官寨被烧毁的部分进行了重建。同时,索观瀛还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入了水力发电机,这也是今天的阿坝州范围内第一台水力发电机。
象征着工业文明的电灯第一次在半农半牧的阿坝大地上被点亮,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就在电灯照亮卓克基土司官寨的13年后,马尔康于1951年和平解放。同年,在马尔康地区传承了数百年的土司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索观瀛主动将官寨捐出作为委员会的办公场所。
昔日农奴制象征的土司官寨,从此对广大人民群众敞开了大门。而作为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寨,卓克基土司官寨在土司制度废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职能,成为这片土地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土司制度的见证。官寨用途几经流转,到上世纪70年代,卓克基土司官寨的部分房间又成为马尔康师范学校的校舍。阿来就在这一时期进入到马尔康师范学校学习。
据严木初崩介绍,当时马尔康师范学校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一部分住校学生只能在官寨打地铺。这段经历使阿来得以深入观察官寨,在他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里,麦琪土司官寨的原型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