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狮市古镇的名人轶事

作者:史泽忠 来源: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3-15 16:2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相传很久以前,富顺县城东北的沱江东岸,居住着一个狮群。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狮群到沱江河中的石滩戏水纳凉,突遇沱江洪水猛涨,狮群瞬间被吞没,只有狮王得以侥幸逃生。这以后,孤独的狮王不吃不喝,终日蹲在江边哀号,最后竟然化作一座山头在江边伫立守望。从此,人们就把江中的险滩叫“狮子滩”,“狮子滩”旁的集市取名“狮市”。从此,无论建置如何变化,“狮市”之名始终一如既往。

这与志书上的记述相吻合。《狮市镇志》载:“狮市镇……因沱江岸侧有一山形如狮而得名。”1993年版《富顺县志·乡镇》载:“清置在城乡狮市场保;民国元年称狮市团;民国23年称狮市乡;1951年分置狮市、罗寺、花市乡;1955年三乡合并仍称狮市乡;1958年建狮市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1995年9月,狮市乡、五桥乡合并建立狮市镇。4c8b2a75d3b24098bbcf3df0c37e8694.jpg

aa252dcb613a4e6db2830678954a9d1b.jpg

这个位于沱江河边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因一湾江水的滋养而尽显静美与灵动,任岁月沧桑容颜不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偏安一隅的狮市先后走出了“蜀中文学八大家”之一的陈崇哲,深受郭沫若表扬的爱国人士王本一,“富顺豆花”制作大师刘锡禄等,这给古镇的“地灵”作了最好的诠释。

“蜀中文学大家”陈崇哲的父子传奇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父子同贤的不在少数,就富顺而言,前有熊载、熊过、熊迟父子三中进士,后有韦蕃、韦调鼎父子两登科甲。而狮市的陈崇哲、陈嘉诵父子,却鲜为人知。

陈氏远祖陈世祖与兄世群、子成佐等于清康熙间从福建龙岩入川,居资州(今资中)。孙子陈宏泽再迁富顺县狮市乡,由贸易起家,三子各立堂号,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富顺三大号。陈宏泽发家后,于清嘉庆初年从邓姓大商人手中购得位于富顺县城迎江门外、沱江河东岸的凤凰庄,并更名为“福源灏”,意喻富贵源远流长之地。清光绪壬辰年(1892),该山庄历经改扩建,最终形成了一个有99间房屋、48个天井和前、正、左、右四个大院的恢弘庄园。如今,这里早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时的陈家,不仅富甲一方,还有着重文兴教的良好家风。有这样的家世和环境熏陶,入川第五代孙陈崇哲从小敏而好学。光绪二年(1876),由张之洞在成都创建的尊经书院在全省选拔优生,成绩优异的陈崇哲与同乡宋育仁、绵竹杨锐、名山吴之英、德阳刘子雄等成为首批一百多名择优录取的入选者之一,受业于时任书院山长、晚清大名士王闿运。尊经书院以重振蜀学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加上王闿运的潜心施教,造就了一批“蜀秀”英才,陈崇哲就是当年学院小有名气的才子之一。光绪八年(1882),时称“英雄锐哲”的吴之英、杨锐、刘子雄、陈崇哲被学政考选为“优贡”入太学。次年七月初三,陈崇哲与其他47名优贡一起经朝考后在养心殿朝见光绪皇帝。陈崇哲中二等第二十四名,奉旨以教职用,任秀山县训导。

民国富顺县修志馆驻省职员合影

陈崇哲不仅功名显赫,还擅长修习经学,平生著述甚多,编著有《仪礼士丧虞器服释证》四卷、《礼表》二卷、《古今文尚书篇目表》一卷、《馈食仪节》一卷、《八代文粹》二百二十卷(与简燊合编)、《八代文章志》二十卷、《江汉源流考》上下卷、《蜀历代文学赞》二卷、《春荑阁诗集》四卷、《春荑阁文集》七卷。又有《春荑阁词》一卷,宋育仁为之序。还曾为“西蜀四大家”及“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作传,载入清版《熊南沙先生文集》。才华横溢的陈崇哲被史学大师贾大泉主编的《四川历史辞典》列为“蜀中文学八大家”之一。

陈崇哲的儿子名嘉诵,字伯勖,生于光绪二年(1876),29岁时在父亲支持下与叔父陈崇憼东渡日本留学,主攻音乐、文学和法律。清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富顺县中学堂(今富顺二中)经学和音乐教师。辛亥革命后,曾任川军熊克武、但懋辛部参谋。不久,仍回富顺县立中学校任教。民国九年(1920),陈嘉诵以“议叙中书科中书生员”之名受聘富顺县修志馆,成为民国二十年宋育仁编《富顺县志》的编撰之一。同年,随其岳父宋育仁赴成都,任四川省通志馆编辑,参与编写《四川通志》。民国十二年(1923),陈嘉诵因病去逝。生前还编撰出版有《小学唱歌集》。

爱国人士王本一

王本一,狮市乡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富顺县爱国人士之一。因在抗战期间表现突出,深受郭沫若赞扬并为其撰联表彰,其爱国事迹入列《富顺县志(1988-2005)》和《狮市镇志》。

9b97ec0a1a25426996343949a2ac4a35.jpg

王氏祖上于康熙时自湖广入川,居牛佛渡。王本一祖父德公于清光绪年间迁入狮市,并定居狮子滩。二十世纪初,德公二儿子王子良与宋育仁的侄女在狮市成婚,并生下王本一。宣统三年(1911),王本一入富顺县小学堂;民国八年(1919),就读成都省立第一中学,与阳翰笙、李硕勋同学,友谊甚笃;民国十年(1921),参与发起组织四川省学生联合会,并在学校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考入重庆公学;民国十三年(1924),又考入四川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大学法学院前身),结识了袁诗尧、刘愿安等一批共产党员,并加入了吴玉章等领导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兴,学生运动蓬勃兴起,王本一被选为全川学生联合会理事长,加入由同乡李芸仙领导的进步团体,参与对军阀当局的各种抗议示威活动。次年,王本一毕业,担任成都地方法院推事。在法院工作十年,其间常与恽代英等共产党员来往,以合法身份为共产党传递情报,营救入狱同志,资助困难人员。期间,王本一接受叔外祖父宋育仁邀请,兼职于四川通志局参与编纂《四川通志》,又兼任富顺县修志馆的驻省校勘职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次年底,经李芸仙推荐,王本一以法学家身份到陪都重庆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四科中校主任科员,主要负责前线抗日将士和八路军的寒衣、药品、医疗器械等军需保障工作,并两次组织抗日慰问团奔赴战区开展活动,为前线将士送去大批适用物品和医药品。

是时,抗战前方严重缺药,市场上也缺货,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的海外华侨捐献的大批医药物资和器材也因国民党内部地方势力的重重阻挠而不能运回。周恩来和郭沫若为此十分焦急,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王本一。王本一到昆明后,得到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的协助,直接拜会卢汉先生,并会见地方当局。经过多次谈判协调终于打开僵局,将滞留昆明的大批药械运往抗日前线,费时约半年之久。郭沫若非常高兴,嘉奖王本一,还挥毫赠其楹联一副———“练达人情皆学问,洞明世故即经纶”。

民国二十九年(1940)9月,因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王本一等随郭沫若一起集体辞职,从事赈济沦陷区难民和筹办难童教养所的工作。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王本一到重庆拜会郭沫若,郭沫若感于旧事亲自磨墨挥毫,为王本一写下“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的佳句。

抗战胜利后,王本一在江油司法处主任法官任内,多方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此后,他由狮市迁居成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经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推荐,在四川省和成都市图书馆工作,兼任成都市政协法制组成员。1982年9月,王本一在成都病逝。

“富顺豆花”制作大师刘锡禄

刘锡禄(1915-1997),出生在离狮子滩几公里外的竹林湾,世代以农耕为生,其父长期在福源灏陈家做厨师。

7bbc9cd2671846abb793709319dab9ae.JPG

刘锡禄弟兄五人,他排行第四。因家庭困难,12岁开始便在家乡附近一带替人割牛草。19岁时,开始帮人种田。20岁那年,在泸州帮一陈姓江湖医生卖洋糖(驱虫药),并商定利益均分。由于他推销方式灵活,很快赚了钱,挑水帮人一年回到老家。民国二十五年(1936),刘锡禄随父母迁居县城,靠赶乡场卖小菜赚钱养家。赚了点本钱后,刘锡禄就到牛佛买花生、红甘蔗、萝卜等到县城内销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刘锡禄便在县城东门口同妻子经营豆花饭。刚开始,豆花蘸水以白开水调干海椒面放盐而成,干辣无味,豆花卖不出去,刘锡禄只得采取多添饭少收钱的办法吸引顾客。后来,经过长期潜心研制和精心琢磨,刘锡禄逐渐摸索出了别具一格的豆花蘸水秘制方法和一整套豆花制作工艺,他的豆花店很快成为当时县城首屈一指的豆花名店,食客络绎不绝。尤其是他制作的蘸水,选用上等的酱油以及20多种香料和中草药按一定的比例配方,再配上特制的“糍粑辣椒”,具有麻、辣、香、鲜、甘的独特风味。从那时起,刘锡禄豆花声名远播,富顺“豆花之乡”的美誉也因此享誉神州内外。

如今,以刘锡禄的豆花蘸水传统配方创制的富顺豆花蘸水,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发展为富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刘锡禄”这个狮市人的姓名已化作“千年古县”的一个文化符号。

苗仙湖边的苗道人

      美丽的沱江河从川西北一路南下,当流经狮子滩时一下变得河宽水缓,形成一个长15公里、宽600至800米的开阔水域,面积竟达5000余亩,狮市人称它为苗仙湖。

苗仙湖的得名,源自一个传说中的苗道人。据说这个道人姓苗名理圭,其事迹有志可循。据民国二十年宋育仁编《富顺县志·庙坛》载,“团标寺”于“清康熙二十年湖广副总兵邑人余化龙捐修,铸铜佛八尊”“道人苗理圭尝游寓于此,相传有灵术,为县中方外之最。”又载:“海螺堆在青山峡内,象若海螺。当夏秋之际,水没堆及半,盘涡喷薄,浪涌如山。舟行至此若入雷渊,无不应时立碎。相传光绪初道人苗理圭过此铁铲画符于上,上下帆樯覆没为之顿减,惟盛涨时终不可犯。”文中的团标寺在富顺县北,与狮市古镇隔苗仙湖相望;海螺堆位于沱江安溪段一个当地人叫小山峡的地方,苗道人于此刻符除妖的传说流传已久。巧的是,在狮市古镇的苗仙湖畔,苗道人收服为祸百姓的女怪曾幺姑并将其点化成仙的段子也是传得神乎其神,流传至今。据说,这个道法了得的苗道人在富顺云游期间就住在团标寺。

狮子镇袁家大院门楼

如今,因苗道人而闻名的团标寺已废,而苗仙湖却愈发生机。一眼望去,偌大的湖区水平如镜,闲游的渔船、偶尔掠过的飞鸟、静卧江中的湖心岛,再加上古镇和着青山绿树倒入水中的婆娑倩影,简直就是一幅开阔的水墨山水画,更似一个人间难觅的世外桃源。据民国二十年宋育仁编《富顺县志》载:“(团标)寺亦名胜,县人士多来泛舟游焉。”可见,团标寺前的苗仙湖早在民国及以前已经成为县人的“泛舟”之地。假以时日,苗道人及苗仙湖必将成为更多人的向往。

狮市古镇的名人,远不止上述几人。如矿冶专家伍劭、“袍哥”人家陶柄南、中国当代诗人王端诚、获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的摄影家程玉杨……他们都如苗仙湖上那随水波跳跃的阳光般璀璨,与古镇“三宫五庙”一样风采照人。

(作者单位: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