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周东书‖泸州的板板鞋
微信上流行一阵的泸州方言段子有一句:“泸州有一种鞋,叫板板鞋”。这里说的板板鞋,是泸州的方言叫法,其实就是木屐。屐:用木头做鞋底的鞋。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日本向来喜欢木屐,甚至声称木屐由他们发明。1984年6月,在安徽马鞍山安民村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经确认是三国时吴国朱然的墓。墓中出土了珍贵文物将近140多件,其中最珍贵的便是一件漆木屐。这次的发现再加上中国现有的文献,足可以证明木屐源于中国。
在人们的眼目中,木屐大多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嘎嘎作响,多在休闲或轻便的手工业场所穿用。可泸州的板板鞋与其他地方常见的有点不同,其木板底面没有特定的两齿,其底面多是平板,至多微带有点脚后跟,不用刻意防滑,这恐怕是由泸州大多平坦的地域决定的。从我记事起的几十年间里,大街小巷大都是青石板铺就,穿上平底板板鞋,可以满街走。走起路来轻便、自然、不会有溜滑、崴脚。简单、实用,这恐怕就是泸州“板板鞋”多年存在的原因。
泸州板板鞋制作极为简单:对材料要求不严,随便找两块比脚略长略宽的木板,用刀大体劈出脚板形状,分不分左右均可,然后在成形的木板两边钉上一块能刚好绊住脚背的横条。此横条可以是10毫米到30毫米宽的旧布条或皮条橡皮之类。做板板鞋无需专业人士,没有工具要求,材料易得,十多岁的娃娃也能做的很好。此鞋也经久耐用,最常见的损坏就是横条断落,横条断了重新钉上即可。街上人多不走远路,许多人,包括手工业者、商人,一年四季都可穿板板鞋。尤其是夏天洗好澡,穿着尤其滑爽清洁。冬天更不会出现脚丫臭的尴尬。每在夏季,一些人晚饭过后,穿上板板鞋,都要到街上溜溜,只听见那噼啪噼啪的木屐声萦绕街头巷尾,有如一首田园音乐,清洁、雅致。
泸州郊县有种板板鞋又有所不同,特别适合农村男人在雨湿天走野外或山路。人们把这种板板鞋叫“钉板鞋”。“钉板鞋”的做法:以带铁钉的耐磨绵扎木板为底,30毫米厚,方头。木底板横穿有两方孔,用于按穿用人的脚大小量身以竹篾编织鞋帮。鞋帮用5到8毫米宽的簿竹篾编织。此鞋经久耐用,一般两三年,竹编鞋帮开始损坏,或铁钉磨损,然后又重新编织鞋帮或重钉铁钉即可,至于木底损坏,那需很多年。主要适合雨湿地防滑穿用。上世纪90年代前,农村穿这种钉板鞋的人很普遍。
还有另一种钉板鞋:用木板做鞋底,木板上有铁钉,也有布底带铁钉的。鞋底和鞋帮形状与一般鞋没多大区别,鞋帮多用布料。适合男女老少在雨湿天穿,主要是在泥泞的山路上防滑。这种鞋不是很多,部分家庭有,且一般只备1到2双。
那些时候没有胶鞋,皮鞋更是难见的啬侈品。农村人不管男女老幼,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光脚。只有在冬季农闲时,农村中走亲访友或赶集时,男人们才穿上钉板鞋,一是不湿脚,与光脚走在湿地相比,相对暖和些。二是走湿泥路防滑。那时的农村多数家庭条件非常简陋,我亲眼见我那在农村的大伯终其一生,除了钉板鞋,就没穿过其他鞋(农村人在睡觉前仅临时穿穿麻鞋)。初穿此鞋者还有难度,像踩高翘似的,不注意还要摔跟斗。农村的男人十多岁就习惯穿这种鞋,不管天晴下雨,泥泞烂路,都能随意大步而去。只有在下田土干农活和重体力劳动时才脱掉。
农村的板板鞋,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类廉价的胶鞋、皮鞋普及,开始逐渐消失,如今也难见踪影。可以说,延续传承了几千年的板板鞋已经寿终正寝,从此不在,今天上了点年纪的人也许还会留点记忆。
泸州的板板鞋消失的较晚些,这其中不乏一些人节俭,图方便。当各种材质的廉价拖鞋大量普及后,泸州板板鞋同样也消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然而,早前就传入日本的木屐,如今仍普遍使用。我们国内一些地方,已在增加花样,作为一种地方特色还保留着。泸州板板鞋虽消失了,但因为这种鞋清爽、舒适,经济耐用、美观大方、绿色环保的特点还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作为泸州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美好的记忆,那穿着板板鞋具有的轻松、悠闲的感觉,还萦怀在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的心里,事隔多年仍没有忘记。
作者:周东书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