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历史文态的内江“十贤坊”
地处成渝之心的四川省内江市,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省辖地级市。常璩《华阳国志》载:“汉安县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宜桑蚕;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常璩所说的“汉安”,便是今天的内江。内江人向以“汉安文化”自诩,历史上亦出过不少名人。例如被当今内江人公认的一师(苌弘)、二相(赵雄、赵贞吉)、三状元(范崇凯、赵逵、骆成骧)、四大家(喻培伦、张善子、张大千、范长江),便是汉安文化一脉传承下来的佼佼者,为当代所推选出的内江“十贤”。“十贤坊”则是保护和承接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富含汉安文化底蕴、感受历史与未来对话的文化建筑。
化碧殿:沉吟碧玉良臣血,景仰高山至圣师。
化碧殿内供奉的是孔子之师苌弘。苌弘字叔,周代著名学者、政治家、兵阴阳家,通晓天文、历法、数术,精于音律、乐理。周灵王、景王、敬王三朝重臣。敬王时因参谋迁都辅佐兴邦有功,升任内史大夫,执掌朝政。孔子30岁前后曾访问苌弘,请教和探讨礼仪和“乐”方面的知识。前492年,周敬王听信谗言,派人追杀苌弘于蜀,蜀人藏其血,三年化为碧。历代以“苌弘化碧”“碧血丹心”褒扬其忠烈。
为了追祀这位汉安历史上第一位先贤,特按周代建筑宫室台榭模式,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倚台逐层建仿木结构屋。其建筑特征为:仿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既反映了周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朴素,也体现了周代建筑的主体风格。
梧岗居:凭倚名山百丈;邀来皓月三分。
梧岗居距化碧殿约300米,浅草青石,花香满径。为纪念内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范崇凯而建。范崇凯,字金卿。唐开元四年(716)以一篇《花萼楼赋》获得唐玄宗嘉奖,钦定为天下第一。可查的历史记载有明代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其卷二“历代状元条”下称:“唐宋以来状元科第姓名可考者……开元四年进士十六人,状元范崇凯……”。清人徐松的《登科记考》第五卷第184页载:“开元三年乙卯进士十六人,范崇凯为状元。”此外,民国《内江县志》中还记载“范元凯,崇凯弟,自负其才,以诗赠其兄。明皇奉九成宫,凯赋诗三步成章。”本地人重视其二人弟兄双双中第的才华,赞誉为“梧冈双凤”。明代内江十二景中,便有了“花萼春晖”一景,即两兄弟的家乡花萼村。
关于范崇凯和李太白的友谊,有许多传说,也有许多文史专家的考证辩驳。据明代状元杨慎考证,李白曾有《送友人》一首,乃是他送别内江友人范崇凯时所作。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明。梧岗居仿木建筑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屋顶舒展平远,门窗厚重雄浑,给人以庄重、大气和开阔的印象。而大红大紫的主色调,更加显示出唐开元年间的富贵和笙歌燕舞的繁荣。
雄云阁、逵元轩:天子门生,重文长笛三弄;东坡小雅,辅政制策万言。
逵元轩和雄云阁分别是为纪念南宋天子门生赵逵和抗金名相赵雄而建造的仿宋代建筑群。二位宋代先贤合祀一处,联袂打造,在充分体现宋代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展示了二位先贤的卓尔不群。
赵逵,字庄叔,号栖云,资中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官至中书舍人,以刚正不阿著于世。《宋史》评其“皆一时之良,为秦桧所忌,而不挠者。”赵逵工诗善文,高宗称其文“气魄恢宏似苏东坡”,故时人雅称“小东坡”,著有《栖云集》三十卷、《赵逵文粹》十七卷。今资中县境内尚有状元街、栖云楼、状元祠、状元亭、状元井、洗墨池、状元故里坊及其读书遗迹重龙山永庆寺、来鹤亭等。
赵雄,字温叔,资中文江渡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省试第一,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端明殿学士、宁武军节度使、江南西路安抚使、右丞相等职,进卫国公、赠少师、谥文定。乾道六年(1170),曾以翰林学士身份出使金都,舌战金世宗君臣。晚年还乡,发展蚕桑,理财清政,捐资筑建春门台星楼。绍熙四年(1193)病逝,墓葬资中文江渡回湾。资人将墓侧小河取名宰相溪,建赵雄故里坊、卫国文定公神道碑纪念,资中文庙乡贤祠内祀有“宋卫国文定公赵雄之位”。江苏吴县“韩世忠墓园”中存赵雄所撰13900字墓碑《韩蕲公神道碑》文,有遗著《赵雄奏议》二十卷存世。
雄云阁和逵元轩在建筑风格上,基本上参照了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采用斗拱技术;色彩上继承了唐代大红大紫的主基调;用材上以钢筋水泥仿木料为主,兼以砖石;雕饰题材上凸显勾栏瓦肆,有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纹、云气等图案。游人步入其中,观木雕、望江景、访古韵、赏书画、品茶艺、论茶道,别有韵致。
孟静斋:阁中韵事怀贞吉;芹泮文风振汉安。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内江三堆山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隆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兼管都察院。曾任天子日讲官。嘉靖“庚戌之变”和“隆庆和议”中,表现出刚正的爱国主张和杰出的政治才能。晚年乞归回乡,在桐梓坝建狮山山房授徒讲学,引禅悟,致良知。其文集卷1至6是诗集,卷7至23是文集,收文266篇,有章奏、讲章、送序、书序、寿序、记传、哀祭、碑志、书启、箴铭、赋等。
孟静斋的建筑风格更为凸显明清建筑的复古取向,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化,突出了青砖灰瓦同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
清漪楼:抖起精神触落满天星斗;长成羽翼冲开万里云霄。
骆成骧,字公骕,资中舒家桥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殿试以“整军、治贪、节约、水利”四项策对,被光绪钦点为状元。骆成骧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他秀才是案首,举人是经魁,进士是状元;他是大清王朝267年里114名状元中唯一的一个四川人。骆成骧一生清廉自守,为人坦荡光明,不求高官厚禄。辛亥革命后,骆成骧出任过四川临时议会会长、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等职;他勤政廉洁,家用贫困,厨灶屡空,有“穷状元”之称;他的狷介人生,流辉溢彩。
清代建筑基本承袭明代,墙体和瓦檐突出清砖灰瓦的格调,挑檐饰以风铃、走兽或力神以辟邪。
疏影楼:疏影楼是为民国时期内江四大家喻培伦、张善子、张大千和范长江特意打造的仿民国时期建筑精品。
培伦亭:震古烁今,掷弹砸平专制;开来继往,抛头换取共和。
喻培伦,字云纪,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喻培伦少年聪明好学,尤喜机械。16岁赴日本留学,专功化学、医药等。1908年在东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革命军的爆炸大王。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胸挂炸弹,率先攻打两广总督府,受伤被俘,英勇就义。民国政府成立后,大总统孙中山追赠其为大将军,葬于广州黄花岗,并拨专款在故乡建祠纪念。著名川籍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在喻培伦为国牺牲五十周年之时曾经写诗缅怀他:“当时年少正翩翩,慷慨悲歌直人燕。几尺电丝难再续,一筐炸弹奋当先。成仁烈迹惊环宇,起义欢声壮故园。五十年来天下变,神州春色遍人间。”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一个英姿飒爽、英勇无畏、浩气长存的大将军形象。
大千亭:彩笔情生摩耶舍;丹青魂系大风堂。
张大千,名爰,字大千,生于内江市中区芭蕉井,与其兄共建大风堂。大千山水、花鸟、人物、走兽俱精。书法、金石、诗词、鉴藏、烹饪等皆有非凡造诣。其艺术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前期,从家乡四川进军上海北京,以师法古典为主,其中国传统国画艺术趋于顶峰,得“南张北溥”之美誉,徐悲鸿赞为“五百年来一人”;中期,以面壁敦煌石窟三年为转折点,甚得盛唐华彩大气的真谛,画风大变,后漂泊海外,多次办展,是将中国画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金奖并被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获“东张西毕”之盛誉;晚年,结束漂泊,定居台湾,川音不改,羁情浓浓,由师法古人、师法自然进入师法心源,大胆图变,开创泼彩泼墨的新画风。1984年,大千先生病逝于台北,当局以国葬的礼节将其安葬于“摩耶精舍”梅丘,并赠予“艺坛宗师”称号。
张大千二哥张善子,号虎痴。少年从母学画,曾拜李瑞清门下。1917年与大千一道东渡日本,回国后与大千同寓上海,有“二雅”之誉。精鉴赏,富收藏,并与黄宾虹、马企周等八人组织烂漫社。游历名山大川。抗战时旅美举办画展,组织募捐。返国卒于重庆,年仅59岁。张善子作品精妙沉雄,尤著神韵。其代表作《金陵十二钗图》各摘《西厢记》询句题之。如“临去波那一转”“怎不回过脸来”“终日价情思睡昏昏”等以寓美人猛虎之意,独具匠心,堪称白眉。
长江亭:畅谈竟夕窑中对;史笔千秋塞上行。
范长江,原名范承甫,字希天,内江田家镇赵家坝人。26岁时,以范长江笔名写作,成为著名的新闻记者,创造了现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揭示西安事变真相第一位和报道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第一人。范长江1938年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社总编辑,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解放日报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党组书记等职,是政协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0年10月23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为表彰范长江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国务院将中青社成立的时间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疏影楼参照了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结合的造型,给人以开放包容而又雍容典雅的气派。在镶嵌青砖地面的庭院里,配以民国四大家铜像,让人肃然起敬。
著名史学家、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一座城市凝固一个民族的历史,一栋建筑浓缩一个时代的辉煌。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重视这些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研究和保护、维护和再现。内江十贤坊,就是对历史文化载体和文化思想重建的具体体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