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的古乐器 在他们手中复活
余永田埙馆里各式各样的埙。 本报记者吴晓铃摄
扫码看余永田吹埙视频。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展”正在举行。8月18日,成都古乐器爱好者康骏专程前往观展,听说展览有7000年前的乐器埙的实物亮相,急欲一睹文物风采。
埙,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多呈椭圆或梨形,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大约在清代就渐渐淡出舞台的古老乐器,因其幽深哀婉、古朴悠长的独特音色,近年开始受到一部分乐迷的喜爱。在成都,也有一群爱埙人,他们做埙、吹埙,在网上分享吹奏指法……7000年前的远古乐器,开始渐渐在现代“复活”。
□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
制埙
从做泡菜坛到做古乐器
洛带古镇老街,挨挨挤挤的店铺大多出售小吃和旅游小商品,余永田的埙馆就开在这里。埙馆并不起眼,不过,只要埙声响起,那苍凉、幽远的乐音便总能让游客驻足。
50多岁的余永田梳着马尾,身材瘦削,看上去有着老派艺术家的气质。不过他曾经的主业,其实是在家乡达州做泡菜坛子。“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连埙的名字都没听过。”直到有一天,他无意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吹埙第一人”赵良山的表演,被深深打动。“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埙的这种乐音悲凄、哀婉,好像把我的不幸也哭诉了出来。”
“我想做一个埙,让乐音替我说话。”余永田照着电视里埙的样子捏了一款,没想到,做出来的埙徒有其表,“因为内壁太厚,根本吹不响。”
余永田一直没断过对埙的念想。2003年,转战成都开陶吧的他,终于有机会看到埙的实物,制作埙的心思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从朋友那里借来埙测量了高度、孔距等数据,凭借自己做泡菜坛子的手艺,捏了一个外观完全相似的出来。这一次,他的埙终于能吹出呜呜的声音。“那时候我其实已经很欣慰了!”余永田相信自己不断打磨,他的埙就能开口“唱歌”。
岂料周遭嘲讽随之而来,“你一个做泡菜坛的,怎么可能做出乐器来!”周围打击越多,他越想做一个出来。后来经人指点,他发现要做乐器,不懂乐理还真不行。他从音阶开始学起,买来电子琴请音乐老师在上面标注标准音,然后将烧制的埙照着标准音一孔一孔进行磨制调试。2009年,终于做出一个音准一致的埙。
有吹笛子的基础,余永田自学半年之后,凄婉的《葬花吟》等埙曲开始在他的店铺响起。这个活广告一打,开始不断有人上门买埙。他反复试验埙烧制的温度,在2010年开始全机械化生产。销售最高的时候,一年要卖几千个。
吹埙
“90后”的埙曲吹进《国家宝藏》
余永田的埙馆,开始吸引着各路古乐器爱好者,今年28岁的吴苏芯就是其中一位。这个“90后”小伙子不但喜欢吹埙,还对陶埙进行了各种改良。如今,他已然成为川内小有名气的埙演奏人。
2008年,吴苏芯还是成都某学校的学生。他和同学到洛带古镇玩耍,看到余永田店里的埙,对这种“一团泥巴捏成的乐器”感到好奇,渐渐喜欢上这种乐器。当余永田的埙能够吹奏乐曲以后,他大方地送了一个给达州小老乡吴苏芯。从此,这种“来自泥土的天籁之音”,伴随吴苏芯此后的学生时代。
怀着对民族音乐的向往,吴苏芯在实习期选择到“中国笛乡”杭州余杭铜岭桥的一个乐器厂深造。在那里,他学会了制埙以及制作陶瓷乐器的技术。回到成都,余永田筹备开设埙厂,急需技术人才,邀请吴苏芯加盟。此后,团队不断对埙的制作进行改良,大幅提高了陶埙的易吹度和灵敏度。2013年,他们还实验出单隔板宽音域双腔陶埙,能够轻松地使平吹音域达到十三度,大大提升了陶埙演奏的表现力。
对埙结构的了如指掌,让吴苏芯得以不断打破演奏的边界。在古代,人们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石、丝、竹等8类,称为“八音”,其中埙的音色,被唐人郑希稷赞称“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但对年轻的吴苏芯而言,这还远远不够。2012年,他录制了一个用陶埙吹奏《赛马》的视频,“我想让大家看到,只要运用得当,埙也可以吹奏快节奏的曲子。”
此后,吴苏芯开始尝试原创埙曲。2016年,他发布《墨色·埙迹》埙乐专辑,没想到其中一首《墨雨》,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相中,用作故宫国宝多种釉彩大瓷瓶登场时的背景音乐。这段音乐,以轻盈灵动的笛音为引,百转愁肠的埙声为本,完美映衬出国宝背后的厚重历史。
玩埙
让传统乐器走进更多人
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尤其镌刻的民族气质,近几年渐渐受到一部分乐迷喜爱。2017年,吴苏芯开始在网上教网友学埙,迄今学生已超过700人。他同时还发布演奏视频和曲谱供大家学习。
专赴三星堆参观中原乐器展的康骏,就是成都众多玩埙人之一。他是一家科技企业的程序员,拿着丰厚的年薪,加班是常态,“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一直很大。”无意中接触到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空,就会吹上一曲。“埙的声音朴实无华,纯净幽深,让人的心灵能得以释放,浮躁的情绪得以平静。我最感慨的是,以前睡眠不好,自己吹一吹埙,或者听一听埙曲,失眠的情况要好许多……”
在成都某文工团从事管乐演奏的魏凯捷,同样是被埙古朴的音色吸引,从吹单簧管、笛、箫,改为业余时间主要吹埙。他多年来收藏的埙有十几个,有客来访或者外出旅行,他都会吹上几曲。在他看来,埙不仅好听,吹奏时对气息要求颇高,几曲下来,还可以达到养身的效果。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夜幕降临时安安静静地吹奏几曲。那时,低回的埙乐绵绵不绝,似乎会一直传递到很远很远。“天地如此辽阔,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这种乐器带给人的心灵感悟和震撼,余永田这些年见证了太多,“曾经有一个湖北的爱家,就为看一下埙怎么做出来的,专门飞到成都。”至于他本人,已经成为埙的非遗传承人。余永田说,他的埙厂因为后期修坯、校音等环节全靠手工,利润不高赚不了几个钱,今年把产能减半,仍然继续维持运转,“我就想让这种来自中国的传统乐器走进更多人的心里。”新闻多一点
埙的起源与中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根据出土文物推算,埙的出现至少在距今7000年左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