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风物】《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六)

发布时间:2019-04-16 10:29:55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

第六节   文 艺

 木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除藏族外,境内还居住有彝、汉、蒙、纳西、苗等21个民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结构,经过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孕育了木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音乐舞蹈、民间乐器、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方面,都保留着多彩而独特的风格。

一、音乐舞蹈

木里民间音乐舞蹈形式多样、风格朴实,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民间色彩,是木里漫长历史、社会生活的精彩写照,也是各族劳动人民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喜怒哀乐的一种最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1.民间歌曲

木里的民间歌曲是人们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等各方面的反映,多与各民族生活中的礼俗、信仰、娱乐等相关。大体上可分为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两种。其中叙事歌曲常见的有喜歌、悲歌、丧歌。喜歌常见于婚嫁和恋爱;悲歌常用来表达悲苦哀怨和愤慨之情,含蓄委婉,如泣如诉;丧歌常见于悼念、缅怀死者亡灵。

山歌是木里境内最常见的一种民歌形式,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山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旋律古朴,节奏多变,富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如藏族山歌《雄啊勒》,随流行地域不同而歌词有别,随歌者不同而风格有别;再如蒙古族的《阿哈巴拿》,属于马背民族的一种长调,曲调悠扬嘹亮;苗族的四句山歌,歌唱时多随着葫芦笙舞步的脚步声和山歌相伴。

山歌唱词内容为即兴编词,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不受乐谱制约。以七言四句的歌词最多,也有长篇叙事诗。

对歌

2.民间舞蹈  

钢珠舞

“钢珠舞”在歌舞过程中,由男、女两组对跳、对唱。一般由男生先唱,女生接唱,这样循环往复至通宵达旦,不管是大小节日或各种喜庆日子都可以进行。对唱的调子基本相同,旋律优美,动作较固定且刚中带柔。歌词即兴编排,赞美家乡,赞美山水,赞美客人,叙事叙物,词句优美,内容丰富,是藏族口头诗词文学才华的大展现。钢珠舞广泛流传于水洛、宁朗、依吉、麦日、东朗、唐央、博窝及境内的其他藏族聚居区。

 

锅庄舞

“锅庄舞”主要以葫芦笙、笛子作为领舞的乐器,是木里流传最广泛,各民族都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每逢年节、新婚喜庆、迎接官员和贵宾时,傍晚,选一平坦场地,烧上篝火,男女老幼身着盛装,在一名吹竹笛乐手的带领下,大家手拉手围成圆圈,舞步开头舒缓平和,继而是“三脚不落地”“对脚”等激越欢快的舞步,舞场气氛逐渐进入高潮。

金佐措

“金佐措”,纳西族歌舞,是俄亚地区独有的传统歌舞,是一人领唱众人合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领唱和领舞者必须是大东巴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歌舞时,少则四五人,多则四五百人,一般逢重大节日和劳动之余进行。歌舞以独特的前后闪动胯部及跺脚为主要动作,优美而豪放。

兔儿舞

苗族民间的“兔儿舞”,为苗族青年男子在喜庆节日时跳的一种舞蹈,来源于苗族聚居区白碉、芽祖等乡。舞蹈模仿兔子的动作,是十分逗乐也非常欢快的一种舞蹈。

二、民间文学

木里县境内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传说、寓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民间文学是木里人民对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世界充满诗性的认识,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木里境内有大量的雪山(巴丁拉姆神山、恰朗多吉神山等)、圣湖(寸冬海、叮咚海等)、溪流(白水河)、溶洞(神仙洞)、瀑布、充满奇珍异宝的原始森林等,又遍布大大小小的黄教喇嘛寺庙和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这让原本就集壮美、幽静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极富神性、灵性。

石堆与圣湖

《天和地是怎样来的?》《张郎、李郎造天地》等创世神话,首先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诗性认识,尤其是造天地的神话,更是木里山高谷深地形的生动写照。《贡嘎雪山三兄弟的传说》《麦责耶和呷子阿米》则是虔诚的自然崇拜的反映。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为何晚上能看到北斗七星的《北斗星和七姊妹星》,太阳与月亮如何演绎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的《神鸡与天狗》。

在充满灵性、人性的动植物世界中,有讲述动物的来历和特征的故事,如《老妖猴》《羊尾巴的故事》《鹦鹉的故事》《狐狸的故事》《老鹰翅膀为啥有点弯》《鼠闹东京》《兔子找酥油》等。有讲述人与动物互助的温情故事,如《老母牛的故事》《蜜蜂做媒》《龙女与奴隶》等。有以动物世界反映人类社会的故事,如《动物报恩》《老虎怕山羊》《兔儿报恩》《猴妈妈的故事》等。

木里马帮

因木里民族多样性的存在,使同一主题的民间故事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演绎,在体现多民族共生的情况下,又展现了不同民族独特 的心理世界。例如,木里境内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反映这一主题的神话传说有藏族的《粮种和锅庄舞的来历》、藏族的《扎西与拉泽仁》、纳西族的《从恩利恩》、蒙古族的《鲁额额》、苗族的《人的起源》、彝族的《兄妹成婚》、苗族的《人的姓氏的由来》、藏族的《洪水潮天的故事》等等。《彝、藏、汉三兄弟的来历》反映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又解释造成不同民族生产生活差异的原因。《卡拉杜基斗龙王》反映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征服自然的故事,《吕格尼玛沙阿惹》是对坚贞爱情的歌颂,藏族民族史诗《昌·格萨尔娶妻》、《帕里母格为藏王求婚记》和《木尔基布》赞美了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物,《砍柴老人历险记》《青蛙和猴子》《猎人兄弟》歌颂优良品德。

关于生产生活的故事传说有:灰姑娘的故事——《没娘姑娘与蛇王》,彝族版的琵琶记——《牛角蜂》。解释连堡一带的村庄瘟疫疾病总是比别的地方多的《五斑边马降连》;为群众排苦解难的《神奇的石堆》;对物质世界的温情演绎有《伸臂桥》《一大块黄金的故事》《俄亚大村的来历》《东子梯田的传说》《蒙古人节日屋里为什么铺松毛》;对常见生活现象的生动再现有《东巴和喇嘛比赛念经》《汉族和尚念经为啥敲木鱼?》《为什么只有人能说话》《门神的由来》;对文化现象的解释有《汉、藏、纳西文字的来历》《东巴文字的来源》《蒙古族为什么没有经书》《蝙蝠取经》《喇嘛为什么不能喝酒》,有着《小王子》般浪漫色彩的《星星和人》,讲述了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迷恋等等。如果说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展现了木里人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谚语警句则是当地各族人民豪爽性格、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心理最灵动的写照。

三、语言文字
1. 藏 文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代藏语根据其语音的差异,大致分为卫藏方言、康巴方言和安多方言三种。木里地区大部分使用康巴方言,又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尚保存着多种土话,有“呷米话”“普米话”“旭米话”“里汝话”“拉木兹话”等,与现代藏语有所差异,有的仅在局部地区使用。木里境内使用的康巴方言,其语音特点是:声母50个左右,韵母20多个,有声调。词汇方面与藏语的卫藏方言比较接近,同源词约80%,非同源词约20%。语法方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用结构助词调整表示。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的曲折逐渐消失,有关语法范畴主要用后加成分和助动词表示。

藏族使用的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自左往右横向书写,部分复合声母采用上下叠写的方法表示。字体分为“有头字”和“无头字”两大类。“有头字”顶上多有一短横,主要用于印刷;“无头字”上面无此短横,主要用于书写。藏文书写形式分正楷、行书、草书三种。藏文语音在不同的方言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但正字法各地是统一的。

《木里政教史》的藏文手抄本,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从外形看像藏文经书,为长方形。长为44厘米,宽为15厘米,厚为4厘米(由0.8厘米厚的五册组成,用獐皮线条,三针固定为一卷),其书写纸张为木里土制纸,以炭墨书写,字体为藏文手抄行书体。

读经

该书系由木里第三世活佛杰·昂旺衮曲和第四代大喇嘛此称绒布,以一至三世活佛和一至四代大喇嘛时期的文件为基础亲自进行编写。随后又由喇嘛巴丁甲初、绕迥玛瓦、扎西偏初等继续补充、修改,活佛昂翁偏初和大堪布洛桑吐都共同编辑,最后由和尚阿旺钦饶于1735年完成编写。详细地记载了明万历八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580年至1735年)155年间木里地区所发生的重大政治、宗教、军事等事件。经考证可认定为手抄孤本,是一卷十分珍贵的档案资料。它为研究木里的政治、宗教、军事和民族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和依据,对认识木里的过去,研究木里的发展,了解木里与内地、木里与西藏的关系,均提供了一些原始的记录材料,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价值。

 《木里政教史》的藏文手抄本

2.东巴文

纳西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又依语音、方言变异而分为东部方言(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和云南宁蒗等地)和西部方言(云南丽江等地)”。俄亚纳西族语言属东部方言。但是,由于受到了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周边藏汉等民族的影响,与同属东部方言的盐源、盐边和宁蒗等地的纳西族相比较,也有许多不同点。

在俄亚纳西族中,只使用象形文字。称为“斯交鲁交”(按俄亚纳西语音译)。

“斯”即“木”,“鲁”即“石”,“交”即“痕迹”或“记号”,意为在木、石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此种文字以纳西语读音,为民间宗教祭司东巴所独通,故称东巴文或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东巴们用这种符号书写的经书,即东巴经。

东巴经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