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风物】《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三)

作者:木里藏族自治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 发布时间:2019-04-13 19:21:37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三章  直面灵魂的生活方式——民俗
第三节 婚 俗
藏族婚俗


 木里藏族婚俗多为一夫一妻制。民主改革前尚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两兄弟共娶一妻的习俗,家庭是父权制。木里藏族婚礼隆重,程序复杂,有新娘不落夫家的习惯。一妻多夫的家庭,多数是同胞兄弟共妻,一夫多妻的家庭,多数是同胞姐妹共夫,所生子女兄弟共有,财产由长兄支配,家务由长女操持,且家庭和睦、平等,几乎无财产纠纷和离异现象。建国前这样的家庭是为减轻乌拉差役,避免多支差,也有人家是为了使财产不至分散。



水洛旭米藏族一妻多夫


 水洛旭米藏族一夫多妻



1
木里藏族的结婚礼仪


定亲

 由男方的父母看妥后,请媒人带上茶和酒等礼物,去探女方父母的口气,如不答应就作罢,如女方父母有意,即将客人带来的酒倒上,先祭锅庄,然后在场者分饮。第二次,由男方的父母或长辈亲自去女方家问信,带白酒、黄酒、哈达、银子(或 3个银圆),如女方父母同意婚事就接受全部礼物,并将黄酒打开,先祭锅庄,然后大家共饮,表示订婚;如不同意婚事,则只收白酒。第三次,男方的父母要带上黄酒(20斤以上)、白酒(10斤以上)、猪膘肉、酥油、鸡蛋、牛羊肉、大米或麦面(约 30斤)、一件土布、1两银子和一根哈达去女方家,商量迎亲日期,同时款待女方全家及亲戚,有的地方则请同村每家1个当家人到场。结婚日子大体商定后(具体时间要请喇嘛确定),由女方送给男方的父亲1只羊腿、1罐酒。男方的父亲返回后,要请喇嘛或“翰规”(巫师)打卦。先算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再算迎亲日期。时间确定后,通知女方家,双方开始做准备。



普咪藏族婚俗



呷咪藏族

 迎送亲

 按择定的日子,男方家派1名与新娘属相合的年轻女子,牵上几匹马,带1罐黄酒和少量白酒以及新娘穿的1套新衣服到女方家。女方家要请同村的人和亲朋喝喜酒。迎亲的早上,新娘要穿上男方家带来的新衣服,骑上马,由接亲女子牵马,由父母和舅舅或哥哥(也是男方家请的正客)送亲并陪同,同时带上黄酒(约30斤)、白酒(约40斤)、酥油、鸡蛋、哈达,本村每户拿着黄酒在村头欢送新娘,向新娘和接送亲的人敬酒,并送给接亲人猪头、猪肋等物。送亲的人若在途中遇见过路人要敬一杯酒,过路人用手指蘸酒弹向天空三次,然后将酒一饮而尽,以表祝贺。途中若遇到背水或背柴火的视为十分吉利,应下马向路过者献哈达和酒。男方家要派人到村外迎接新娘,同村的男女老少也要到村外迎接并带上黄酒向新娘和接送亲的人敬酒。新娘和接送亲的人一踏进男方家门,男方家的人即手持香火炉,点上柏香,并吹海螺迎其至家中在“卡垫”上就座。在新娘和送亲人员面前的藏桌上放上“卡塞”(点心)、果品、奶渣、糌粑盒(内盛糌粑)、银碗,在一盘小麦粒或大麦粒上放一杯酒(此酒有敬神之意不能喝)。主人家请“穹玛”(斟酒的少妇或少女)斟酒,再由男方的父亲端上酒碗,一步一鞠躬,共行三步三鞠躬将酒碗送至新娘和送亲人手里,每个客人喝一口,再由斟酒人添上连喝三口,再添满以表敬意。稍后,再端上酥油茶喝三碗,再由斟酒人继续斟入,然后主人家给客人上饭菜。饭毕,有的地方则开始举行婚礼,但有的地方则用新娘家带来的黄酒、酥油、鸡蛋混合熬制成“穹滇”和白酒招待男方家同村的村民(每家必来一人)和男方家亲属,有请他们今后对新娘多加关照之意,然后才举行婚礼。

婚礼

新郎面对新娘和送亲人而坐,然后点上酥油灯和柏香、烧松毛、吹海螺、请喇嘛或“翰规”念经祝福,念经时不断往火塘上和新娘头上撒糌粑,并给新郎新娘系上吉祥带和哈达。念经完毕,男方家亲属和同村人向新郎新娘献哈达和礼品、礼钱,每送一份司仪要说唱一遍,将礼品放在新郎新娘面前的盘子里。送礼毕再在火塘上烧松毛,洒少许酒和撒少量糌粑,由喇嘛念经。新郎的母亲要穿上新衣裙,端上“达者”(有的称“达那”),在小圆木桶里装上大麦、青稞、稻谷,上面插一根木棍,木棍头上系有彩色绸条和哈达,在前面引路,由一人端上烧有柏香的火炉随后,另一人端上盛有亲属及同村人献给新郎新娘的哈达、礼品、礼钱(三天后才能打开数数)的盒子,再由一人吹海螺,依次排定,然后由5男5女一字形排开开始唱婚礼歌。一行人边唱边走,绕男女柱三圈后进入“吉”(储藏室),齐声高呼“喀叶喀叶雍喀叶”(有财富滚滚来之意)后,新郎的母亲在储藏室给每人敬酒,婚礼完毕。走时送给宾客每人1个麦面烙饼和1块肉以及水果等作为回礼。晚上全村青年男女甚至外村人要来新郎家跳锅庄舞,通宵达旦,以示祝贺,新郎家以丰富的“穹”款待。



婚礼仪式上的高僧作法

 第二天起,新郎村上的亲属和村上的人要请新娘和送亲人吃饭,并送猪膘肉、猪腿、猪肋、羊腿、米饭糕或麦糕或大烙饼。新郎家要送猪膘、牛腿、羊腿、米饭糕、麦糕、籼米糕和酥油、哈达、礼钱等。新娘和送亲人返回时,新郎全村人要送行,把新娘扶上马后,将这些礼物驮在马上,由新郎牵马,一直送至新娘家里。

 一些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惯,在娘家和男方家往返居住,直到女方怀孕,再由丈夫接回长住。一些地方如果是娶媳,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一头黄牛,逢九的那一天由女方家派人到男方家牵回;若是招赘,由女方家送给男方家一匹马。

 木里有的地方流行“招锅庄”(找上门女婿)的婚姻方式,“锅庄”不分民族。有的地方有送彩礼的习俗,订婚后,男方家要给女方家12两银子的彩礼(男到女家上门给18两)。结婚时新郎要亲自迎娶,新娘到男方家时骑马,脚不落地,若遇道路难行,还要人背。新郎和接亲的人到达女方家时,新娘的女性朋友要向他们泼水,直到被泼水的人送了礼物后,方能罢休。新娘到达男方家后,男方家要请正客12人(男女两家的舅舅、哥哥、叔叔、娘娘等8人,其他亲戚4人),外加媒人共13人,正客先就座,其他人再坐。


 婚礼仪式



2
“巴典”怀孕礼仪


    “巴典”怀孕礼与结婚时一样隆重。女子第一胎怀孕五六个月后,男方家请喇嘛打卦,择定吉祥日子,以农历月份下旬双日为宜。男方家母亲带上黄酒、白酒到女方家告知孕礼的日子,怀孕妇女回娘家等候。孕礼这天,同结婚时一样,仍有接送亲和同村人欢送,到达男方家时仍以结婚时的礼仪接待。举行仪式时同样请喇嘛念经,请人说“当谐”(祝福词)。男方家亲戚、同村人献哈达、送礼钱、跳锅庄,男方家同村人宴请怀孕妇女、送亲人并送礼物。同结婚不同的是,娘家需送怀孕妇女春、夏、秋、冬四套藏袍和银首饰一套(一般从头到腰部装饰),还需要送腰带、藏靴、帮典、藏毯和生产工具、一对大小碗以及一头牛和两只羊,还划一块土地(限于本村)给男方家。若是招赘便由男方家以同样方式送衣物、划土地,并送一匹马和一套氆氇卡垫的马鞍。此后夫妻关系就稳固下来。女子开始固定住在夫家,也不要娘家财产,但逢年过节可以回娘家。

 在木里,产妇生下小孩后,及时给她一碗黄酒,让她休息。家里人就在藏桌上摆上水果、“卡塞”,盛一碗酒,铺上卡垫,烧松毛并撒糌粑和酒,吹起海螺,寓意欢迎小生命降生,祝他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同时在自家门口堆一小堆木材灰,烧杨花叶(杜鹃叶),撒少许糌粑,再放一个白石子(意为男孩)或一块木炭(意为女孩),以清除污秽、预祝健康。也有暗示过路人我家生小孩了,请勿进门,以免给小孩带来邪气之意。过路人见门口烧有杨花叶,也自觉不进门了。若客人在产妇家中巧遇生小孩,就不能离开,产妇家以酒、菜饭盛情款待,客人是男则为干爹,是女则为干妈。干爹或干妈要给婴儿送礼,并每年要送一套衣服,孩子家逢年过节也要请干爹干妈做客。


3
取 名


 木里藏族的人名有名无姓,但也有保留藏族历史上的18种姓的姓氏者。名字多带宗教吉祥之意,故同名者甚多。藏汉联姻的子女取的藏族名字前面又冠以汉族姓氏。

 自佛教兴起后,农牧区不注重姓氏,只由父母背上孩子,带上哈达和礼品,请活佛、喇嘛或有威望的长辈给婴儿取一个吉祥的名称作为名字。活佛或喇嘛取名时,总要取一些与佛教相关的名字,如扎西(吉祥)、次仁(长寿)、德吉(幸福)、平措(圆满)、甲央(妙音)、多吉(金刚)、卓玛(救度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木里藏族许多地方在名字前冠以房名,如“降·次旦珠”“打索·苏朗次尔”等。前面为房名,后面则为名字。贵族前面冠以庄园名,后面则为名字。

 藏汉杂居地方,因藏汉联姻或受汉族姓名的影响,出现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刘卓玛、杨旦珠、马仁青等。有的地方也有仿照汉族立姓的,如宗族名叫“卓仓”(麦子家),意为“麦家”,就用与麦字近似汉字“梅”作姓,取名“梅多吉”“梅托米”等。

 有的取名时会寄托一定的思想感情,或用自然界的物体为名字,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梅朵”等(梅花)。有的用小孩出生的日子作名字,如“次松”(初三)。有的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的初生女儿取名“布赤”,意为“带男孩”“下次要生男孩”。


4
“成人礼”


   男9岁、女13岁时,要举行男孩穿裤、女孩穿裙礼。“成人礼”上小孩脚踏猪膘和粮食口袋,将新裤或新裙往堂屋柱头(男子在男柱、女子在女柱)上贴一下,由长者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健康成长,然后穿裤或裙,裤子由脚往上穿,裙子由头往下穿。举行穿裤穿裙礼后表示该家又有一个成年人了。




二、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婚俗因居住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散居地方的蒙古族,在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下,已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实行嫁娶,但一般多为父母包办。局部地方保留一种男女双方建立在朋友关系基础上的“阿注”(朋友)偶居生活的婚姻形式,所生子女随母系亲族生活,由母亲、舅舅抚养,财产按母系继承。

 实行嫁娶的地方,一般由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媒人须由男子承担。带上一罐酒和其他礼物。有的地方则请一名老妇和一名青年妇女为媒人,带上两斤酒、一圈猪膘肉或一条留有尾巴的羊后腿。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媒人带来的酒倒一点在锅庄上,其余的大家分饮,也算订婚。订婚后双方协商彩礼,彩礼要在结婚前送去女方家。

 迎亲的前一天,新郎要送去新娘全身的穿戴以及招待亲朋所用的酒、肉、饮食等。迎亲的早晨,女方家的人要按辈分,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将男方家送来的酒、肉、饮食取出,先祭锅庄,后分食,再请喇嘛或“达巴”念一些祝贺的词。男方家提亲的人进门后,由一小伙子喊新娘的名字,积聚在新娘家的同村女子齐奔呼喊,抓住接亲人象征性地乱打。媒人须躲避,否则一起打。有的地方则由新娘姊妹拉住新娘不放。走之前,新娘要向比自己年龄大的家里人磕头,磕完头便哭。这时新娘由两个接亲的人背出门,扶上马,并由接亲的人在前面开路。

 到达男方家后,进门时,门两边由若干男青年排着队,向新娘房中撒糌粑。进门后由“达巴”主持祭锅庄、念祝词,并在新娘的额上搽酥油,意思是长命百岁、白头偕老,预祝今后生育九男七女。接着,请夫妇共饮一杯酒,意思是今后夫妻一条心。饮酒完毕后,由新娘向锅庄“达巴”和长辈叩头。接新娘进入新房后,开始宴客,年老者坐席,年轻人每人分一个馍、一块肉。晚上跳“锅庄”。三天后有“回门”的习俗。

 有的地方男方家备有一根约30米长的皮带,围着一张大长桌,将皮带圈于桌上,男方全家和新娘均用双手触动皮带,请达巴念男方家一代一代祖宗的名字,进行新娘加入家族仪式。


三、纳西族婚俗


 纳西族婚姻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为家长,有财产继承权,重幼。儿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但婚前社交自由,流行姑舅表优先婚,也有姨表优先婚,还有转房、结婚后不落夫家、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婚姻习俗。

 还有一种类似“阿注”婚姻的“安达”结交方式。男女青年婚前结交“安达”的形式很多,有的是用事前约好的暗号,向天窗投下石子或用石块敲墙、敲门等,家中女子发现暗号,即出来相见。有的则是先藏在女子家的牲畜圈或土掌上,待女子出来,拉上就走。男女青年相见后,有的对唱情歌交流感情、倾吐爱情。此后如女子看上这个男子,“安达”关系一般就固定下来,形成婚姻基础,过几年女子就嫁给这个男子,但也有其不稳定性。


来源:《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2017年7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编著:木里藏族自治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木里藏族自治县风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