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民间文艺】泸县鼓书‖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05 14:05:21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县鼓书

杨光英

2023年9月26日,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在四川乐山举办,泸县鼓书《油罐“上梁”》受邀参加“说唱新天府 礼赞新时代”四川省优秀曲艺节目展演。

泸县鼔书巡演

泸县鼔书巡演

泸县鼔书巡演

《油罐“上梁”》是以泸县鼓书为展现形式的曲艺节目,是省级非遗泸县鼓书第六代传承人朱裕国几年前有感于新农村建设而创作的作品。该剧通过村民和驻村干部帮助主人公朱油罐(朱裕国艺名)新建房屋上梁的故事,体现了村民互帮互助,基层干部情系农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情怀。

来自泸县云锦镇的鼓书表演者朱裕国,1958年出生,表演鼓书已有50个年头,现任泸县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据他介绍,鼓书以说唱的形式展现,内容可涉及传统、现代、神话故事等多个领域,其中最长的鼓书要十小时左右表演完,鼓词多源于历史典故、小说演义;短则10分钟左右的小故事。参与人员可以是3到10人。鼓书艺人演出时,需根据“梁子”(故事提纲)即兴创作鼓词,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创作过程中,艺人需要自然流畅,口若悬河、连绵不绝,在通俗易懂的同时,要兼顾句式的整齐和押韵;内容也要有足够的起伏和吸引力,并能串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很多鼓词内容看似简单,但完成也不容易,这也充分显示了鼓书艺人非凡的口头创作能力。

鼔书传承人朱裕国

泸县鼓书是泸县板腔体曲种之一,俗称“板凳戏、打书、说淮书、单唱书”,发端于清朝末年,至今流传广泛。从泸县的宋代舞女乐石刻中,我们可发现当时泸县已拥有了完善的戏剧表演场所和丰富的乐器。当地的表演者们会用琵琶、古琴、排箫、锣、扁鼓、齐鼓、横笛、笙、拍板、三弦等各种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让人陶醉。

泸县鼓书最早在泸县东部的云锦、立石以及重庆市永川等地盛行。表演时,一人站在板凳上边敲锣边说唱,乐手用堂鼓、小镲、二胡、大胡、竹笛、三弦、木梆、碰铃伴奏。

部分乐手

泸县鼓书起源于劳动,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以加工、改造、提高和发展。据传承人朱裕国讲,泸县鼓书是他的太曾祖朱向坤从广东带过来的。他家是渔民,以打渔为生,当时虽然生活清苦,但男婚女嫁是非常隆重的,家家都以撑场面为荣。朱向坤入川后,居泸县会文乡,当时,正值清朝乾隆年间,朱向坤初步形成了鼓书的表演套路,再把当时所唱的演歌,结合川南的锣鼓、胡琴、唢呐伴奏,形成了演唱的基本腔调,结合流传在川南的驼子、跛子、麻子、三花脸、幺姑等人物形象,丰富了泸县鼓书的表演形式。

泸县鼓书的第一代传承人是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乡村石匠出身的朱向坤的儿子朱及生,他所创作的丰富多样的石匠歌曲、民间歌谣,代表了泸县鼓书早期的传承形态。经过朱子奎、朱天成、朱荣茂、朱华荣五代民间艺人近200年的传承发展,泸县鼓书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系统、有套路、有固定板式、唱腔和伴奏的曲艺表现形式。

1975年,第五代传承人朱华荣带着儿子朱裕国开始整理和规范泸县鼓书的唱本、表演技巧和音乐伴奏,正式命名“泸县鼓书”,在泸县东部各乡村的文艺宣传队中演出,成为当地人民群众贺岁庆节、婚丧嫁娶的一种民间演艺表演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随着20世纪90年代泸县农民演艺的兴起,朱裕国将泸县鼓书纳入自己组建的“泸州市心连心艺术团”节目单,长期演出并逐步扩展到泸县周边区镇、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

节日鼔书表演

泸县鼓书唱腔主要有“两腔、四季调、四小调”。“两腔”指高腔和平腔。高腔有导板、散板、慢板,通过演唱速度来表达情感。平腔有原板、中三眼、快三眼、流水、快板、数板,主要用于讲故事和抒发情感。“四季调”根据唱本内容和情感演唱,包括春天的鲜花调(欢快喜悦)、夏天的戏水调(勤奋劳作)、秋天的雁鹅调(丰收喜悦)和冬天的梅花调(伤感苦情)。“四小调”包括大拜年、冤魂调、小调和灯调。小调主要包括哭长城、十五观灯、小夫妻、望郎归等民间小调。小调保留了泸县鼓书原生态的活用通、激情溜、映山调、快活流、四四流、连环勾曲牌,由民间五声调式构成,有连环勾前奏和激情溜前奏。灯调包括莲枪调、牛儿调、马儿调、花灯调。

鼓书,顾名思义,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部分弦乐器为辅。后来一些鼓书,除了说唱演员之外,还会配以数人的乐队伴奏,其伴奏乐器也丰富多样:三弦琴、二胡、四胡、琵琶、扬琴、脚踩板、小镲、小锣等。

为什么鼓书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在民间仍经久不衰呢?

过去,对于艺人来说,鼓书有着养家糊口的实用性:诸如清代的那些盲艺人,在生活没有保障之时,鼓书为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对于观众来说,鼓书则有较强的娱乐性,在那单调枯燥的岁月中,鼓书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感动。

鼓书的教育性:通俗文学、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传播性、娱乐性,同时也因此具备良好的教育性。小说、演义等通俗文学,与“子史经集”一样,也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鼓书也是如此,在封建时期乃至民国时期,人民群众的识字率很低,他们很难通过《史记》等书知历史兴衰,也无法去解读《论语》学会修身齐家。但是当“卧冰求鲤”“武松打虎”“千里走单骑”“岳飞传”等故事从鼓书艺人口中说唱出来时,忠义、勇敢、仁孝、爱国等精神思想,便逐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圣人之言更为直观有效。

鼓书的宣传性:在信息传递较为闭塞的时期,鼓书还起到了宣传的作用,那些战争英雄、好人好事、官方政策,可通过鼓书的形式,更为集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如今很多地方的鼓书,会演绎说唱当地一些传奇人物的发家故事,而在白事演出上,则会说唱逝者一生的苦难经历和为善之处,以寄托亲友的哀思,这也正是鼓书的宣传性质所衍生来的。

鼓书的现实意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至今鼓书已有祭祀意义、实用性、娱乐性、教育性、宣传性,并且这些功能在鼓书曲目中,多是互相交融并存的。

泸县有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而戏曲类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存及活跃在泸县的曲种主要有金钱板、快板、清音、车灯、盘子、相声、鼓书、小品、双簧、谐剧、莲枪等30多类。鼓书,是其中之一。2016年,泸县成功创建为“中国曲艺之乡”。近年来,泸县共创作《油罐“上梁”》《数龙桥》等曲艺作品500余件。2023年,泸县鼓书《二十四个望娘滩》列入重点文艺精品项目,作品《除霸》入围2023年“群星奖”曲艺类决赛。泸县曲艺接连登上央视《农家院里过大年》《乡村大舞台》《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受到中央主流媒体关注点赞。

表演《二十四个望娘滩》

2023年4月,泸县鼓书进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泸县鼓书作为川南土地上的瑰宝,见证了泸县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如今仍然在各个角落里传颂着这些古老的故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泸县鼓书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但通过文化部门和传承人的积极努力,泸县鼓书正展现出新的魅力。

近年来,泸县鼓书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融入学校音乐教学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不断交流合作中,泸县鼓书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写于2024年5月31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6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供图:朱飞飞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