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飞仙关观景台——三县景物收眼底‖李腾鹏
飞仙关观景台
——三县景物收眼底
李腾鹏
飞仙关位于芦山县南端,雅安市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三区县交界处。
飞仙关历史悠久,相传为《尚书·禹贡》中所指的“和夷厎绩”之地,谓大禹治水遗迹。汉以前称“漏阁”,为古关地。唐宋时因其地势险峻,神仙难越,故名飞仙关。
飞仙关是南丝绸之路国际交通线要道,亦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更是川藏交通线上的第一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飞仙关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就了它的长期繁荣。“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飞仙关已建成四A级旅游景点,堪称川藏线上的一颗明珠。
1
狮子山建观景台
三县景物收眼底
由南向北走向的飞仙关下关老街和省道210线,一山梁突兀横亘于中间,东为飞仙关老街,西为省道210线。山梁一头悬于熊河坝,另一头延至上关老街北面而收。侧面从下关老街观看山梁,形如唐宋时期官帽,故老百姓呼之曰“官帽山”。细看又若一卧狮,尾在上关,头昂然傲立于熊河坝之上,其下断崖绝壁百米许,故又名曰“狮子山”。狮子山平地拔起,如雄狮般俯视着熊河坝,如此景致,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对飞仙关的恩赐。
从熊河坝看观景台
而今,新修的川藏铁路从腰部穿越狮子山,狮子山立于铁路两大桥之间。山东面是飞仙关大桥,西面是飞仙湖大桥。飞仙关大桥基本完成,飞仙湖大桥十多根粗大的水泥桥柱已矗立湖中。川藏铁路建成后,飞仙关又会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现在,无论从雅安、芦山还是天全方向,一进入飞仙关,老远进入眼帘的就是狮子山的狮子头上矗立着的白色钢结构建筑——飞仙关观景台。
飞仙关观景台
初冬的一天,几位老同学相邀去登飞仙关观景台。
出发前,为了解观景台状况,电话联系了观景台建设的施工负责人任静红。
任静红介绍说:趁川藏铁路建设之机,芦山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飞仙关观景台。经一年多努力,现已把东西两面公路及步行道修到山顶,建成山顶钢结构观景台一座。台为三层建筑,螺旋形楼梯,每层平台为玻璃地面,高24.8米。另于西面半山建同样观景台一座,于台上建一钢结构栈道连接山顶平台。栈道长185米,透水混凝土路面。山顶平台除观景台外,还建有熊猫展馆、竹笋造型厕所等。步行游道上还有仿古长廊、仿古凉亭等建筑。
半山观景台及钢结构栈道
几个老同学乘车到飞仙关,到狮子山下,老远就见到半山崖壁上“大美飞仙”四个大字。下车从西边环山游道向观景台盘旋而上,山道左边崖壁上全是飞仙关历史文化故事传说彩绘。将飞仙关传说故事“神禹劈峡、二郎缚蛟、老君宿溪、女娲补天”及文化历史“茶市茶坊、下马拜碑、茶马古道”等以大幅画面绘于路边崖壁上。
上了山顶平台,视野豁然开朗,天、芦、雅三县景物已然收于眼底。再登九十四阶台阶上观景台,三县景物更清晰可见。
西面,飞仙湖像一面巨大的鱼尾形镜子,静静地躺在天全、芦山两县之间。鱼尾两端,南面的嵌入天全多功、乐英两地;北面的延于天全多功山下和芦山飞仙关镇北面。飞仙关钢索吊桥、国道318、351线公路桥及到天全萝卜地的水泥桥,闲适地卧在湖面上。湖中,有川藏铁路飞仙湖大桥十多根桥柱及施工平台,平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不时闪烁着夺目的焊花。
多功山横亘于西边,山下是“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天全县南天新镇,远望一排排房屋鳞次栉比,还可清晰地看到当年守桥部队留下的碉堡。
西南面,绵延几十里的落汗山下,天全的萝卜地、郭家嘴、姜家坝等村落近者清晰,远者朦胧,皆收于视野中。
正南面,狮子头俯视着华能飞仙关电站、飞仙关农贸市场、熊河坝村民小组等建筑,飞仙关隧道口大桥、国道318公路于中间穿过。
罗顺山脉南端的朱家山等山是飞仙关东面的屏障,满目青山之下,是飞仙关下关老街,房屋是新修的,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一条旅游通道从下关爬到上关。通道从川藏铁路飞仙关大桥下面穿过。大桥上,南隧道口有多个工人正在工作。
东南面,朱家山和天全落汗山之间是闻名遐迩的多功峡。峡口一螺峰(有人叫离堆)耸立,螺峰上二郎庙庙宇藏于大树下,可见露出的房檐。螺峰下,北面房舍连连,是飞仙关镇关门口村民小组,也是飞仙关老关城所在地。南面青衣江水静静地流淌,水色碧蓝。远望,透过深邃的多功峡,朦胧中的是雨城区多营镇后面的高山。
从关门口看观景台
正北面可见飞仙关上关老街,老街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上关再往北,就是堰坎上老街和街边的老君溪了。
2
眼底下景物
历史文化的凝固和变迁
山顶观景台下,是任静红介绍的熊猫展馆。展馆内,飞仙关从古至今历史重要节点,皆用图片加解说词的形式展现于游客眼前。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飞仙关人,对飞仙关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登上观景台,睹物思远,飞仙关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凝固与变迁,总在脑海里回旋。
远望多功峡及峡口螺峰,记忆中父辈讲述的螺峰半山的禹王祠和山顶的二郎庙,至今还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禹王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毁。二郎庙大殿的几根粗大的桢楠木柱头我还见过,20世纪60年代拆除建飞仙公社办公房。禹王祠毁后没再建,二郎庙毁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中老百姓集资再建。现在看到的二郎庙是“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产物。
《芦山县志》民国版记飞仙关:“峡岸壁立三十余丈,奇伟略似瞿塘。世传神禹治水疏凿,即漏阁也。”“唐宋以来,有阁祀夏帝禹,盖报八年疏㵸之劳也。明初,又建庙祀二郎显英王……亦以疏凿离堆,扫除孽物,其功不下于禹也”。
传说大禹治水到飞仙关,和川、沫水壅塞,成汪洋一片。大禹经神人指点,一斧劈山成峡,洪水奔涌而出。又传一孽龙欲担土石堵塞深峡,二郎闻之,与孽龙战于峡口。二郎马失前蹄,留下一个马屁股印和四个马蹄印。刀掉在地上,化作一巨大的刀形片石,人们称为关刀石。印迹和关刀石保留至雨城电站蓄水时方被淹没。二郎逐孽龙至灌县,将孽龙缚于江底。为念大禹、二郎之功,故人们把飞仙峡叫多功峡。
螺峰下,北面即飞仙关关城。关城建于宋代,后年久失修,垮塌。清道光二十九年,芦山县令范涞清续修。关城有南、北两城门。南城门门额刻有“東應夔門”四字。南城门1938年修雅康公路时被毁。关城亦毁去大部,尚留北城门及紧靠螺峰的一部分。听老人们讲,1938年前,南城门有厚厚的木门,城楼上有人看守,昼开夜关。北城门尚存,由范涞清所题对联“客羽已乘黄鹤去 仙楼尚在白云间”“人宜来羽岛 地即是瀛洲”,即可想象当年飞仙关的奇伟景观。
南城门北岩石上,刻有“和夷厎績”四个大字,20世纪70年代被毁,应是飞仙关最早的文化符号和地理坐标。
北城门往北十多米,是明建芦山县南界石牌坊。牌坊上乾隆丙子春芦山县令李凌云所题对联,被红军标语覆盖,仅余的“边、徼、茶”三字,还能体味当年飞仙关茶马古道驿站的辉煌。
远望多功峡,“岸桥危欲坠,峭壁险无双”“天高悬一线,水急泻三江”“羊肠策马过,无处夹仙飞”等诗句,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张大千先生挥毫泼墨所成的《飞仙关》《多功峡铁索桥》两幅画卷,也会晃动在眼前。
观景台看多功峡
近看下关,老街赶场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热闹氛围;戏台上,雅安川剧名角面娃娃(艺名)的精彩表演引来阵阵喝彩;顺街而上的古道上,平滑如镜的石板、石阶,石阶上的拐子印迹,林林总总,无不在记忆里浮现,记录着千年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沧桑岁月。
西面,看飞仙关钢索桥,就会回忆起建桥时,飞仙关老百姓踊跃捐献桢楠树的情景。大桥车道全是厚二十厘米左右的桢楠木枋拼接而成,当时飞仙乡境内的大桢楠树基本砍光。
守桥部队两岸碉堡,碉堡上的枪眼,战士们的执勤岗棚以及战士执勤所佩带的枪支,由解放初期的中正式步枪到20世纪70年代半自动步枪的变化过程,还记忆犹新。桥下,吊一个铁箱,养桥所工人站在铁箱里维修桥梁的场景,也还历历在目。
多功山、萝卜地、落汗山、上关、老君溪……观景台目力所至,还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亲临观景台,将会有好多纷纭多彩的场景等着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
供稿: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