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乡】我的家乡在米亚罗‖米青青
我的家乡在米亚罗
米青青
我的家乡在米亚罗。在中国地图上,米亚罗只有一个逗号那么大一点。然而,它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一块空间,因为它是我的故乡。
“米亚罗”是藏语译音,意为“好耍的坝子”。也有人说,“米亚罗”在藏语中指黑土地。当我翻阅《理县地名录》才得知,米亚罗的原始名字叫“各得酒把”,意为做坛子的地方。相传很久以前,最早来这里的汉人在此处烧坛子,因此而得名。据当地90高龄人称“付妈”的藏族老阿婆介绍:“解放前,米亚罗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结理县的杂谷脑,好多商人在这条羊肠小道上翻越狮子坪的时候,被强盗砍死抛入河中。狮子坪过去叫望乡台,由于山高路险,被抢的人即使不被杀,也容易被饿死或冻死,所以只有在那里望一望家乡挥泪而去。当初的米亚罗,只有八角碉和胆杆梁子住有几十户藏族人家。”
米亚罗,位于川西北高原理县境内,距县城61公里,距省府成都261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34公里。
1951年,川西北地区刚刚解放,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毛主席发出了“为了帮助各民族兄弟,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号召,于是,筑路大军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理县,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筑路。在这深山峡谷中搭起帐篷,一时间炮声隆隆,开山炸石,铁镐挥舞,把公路修到了米亚罗。脚下的路仍在步步延伸,翻越鹧鸪山,向刷经寺挺进。公路通了后,砍伐森林的川西林业局上千人的伐木工人队伍开进了米亚罗,这里开始热闹起来,逐渐形成了集镇,商店、旅馆、照相馆、食堂、车站、医院、学校相继建立。
1955年10月,全长506公里的成(都)阿(坝)公路全线通车。当年成立了米亚罗镇。
就在通车后的第二年,年仅半岁的我,在母亲的怀抱里从成都平原的金堂县坐大篷车(货车)摇摇晃晃来到了海拔2700米的高原小镇——米亚罗。
来到米亚罗正是夏天,妈妈抱着我到筑路烈士纪念碑前照了一张像。等我长大之后才知道,1953年7月1日在修筑米亚罗八角碉公路时,因山体滑坡,一声巨响,正在筑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团二营六连的8名战士光荣牺牲,当时还有11人身受重伤……
烈士长眠于此半个多世纪了,每当我经过米亚罗,从车窗看到那手持十字镐站立在碑上的筑路战士雕像时,我的心里无限的感慨,那漫漫长路记录着他们无数的艰辛,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成阿路,才有今日的四通八达……止不住的泪水会浸出眼眶。
我是喝着米亚罗那条来苏河的水长大的。蜿蜒曲折的来苏河发源于鹧鸪山南麓,一路拍打着岩石,绽放出翡翠般的浪花,流入杂谷脑河,汇入岷江……
米亚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珍藏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在她的怀抱里开怀笑过,动情地哭过。我已离开她40多年了,我是她忠实的观众,从有记忆的那天起,她的模样就印在了我的心里。那时候,米亚罗小镇长不过200米,街道两旁是青一色的木板房子,一个铺面换着一个铺面,那木房顶上盖的是松木片条,上面压的是密密麻麻的石头。过去,家乡的公路街是一条土路坑坑洼洼,雨天稀泥满街,晴天过往车辆卷起阵阵尘土。若遇狂风,黄沙满天呛得人连声咳嗽,不敢睁大眼睛。
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暖人心。今的米亚罗,昔日的矮木屋早已不见了踪影,小镇也从200米长发展到了2000米长。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穿镇而过,公路两旁高楼麟次栉比。自1995年米亚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那宾馆、饭店、酒店、纪念品商店、藏家民风民俗村寨比比皆是,迎接着远方观红叶、戏温泉的客人。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家乡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老百姓的腰包渐渐胀鼓了起来。这里几乎每家都买了摩托车,有的家庭还买了农用车和小汽车。过去从米亚罗到县城只有60公里需要两个半小时,现在只需要40分钟。特别是1998年米亚罗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正式成员后,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理县县委、县政府努力打造“米亚罗”这张牌。可以说,“米亚罗”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内涵。米亚罗红叶风景区包括了薛城古镇、桃坪羌寨、古尔沟温泉、毕棚沟原始生态、八角碉民俗、鹧鸪山滑雪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宣传,“米亚罗”己形成品牌,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
走在成都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一些宾馆饭店推出的旅游项目中,有九寨黄龙七日游、米亚罗红叶二日游。每当我看到“米亚罗”三个字,我的心里就会涌出一股暖流,没想到我的家乡竟然成了生态旅游佳园。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经济的变化,亲身体验了家乡公路的变迁。家乡公路的巨变,只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成就的一个缩影,我们明天的路会更好。
作者简介
万晓玲,笔名米青青,女,汉族,1955年10月生,成都市金堂县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西部故人来
作者:米青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