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叠翠的大仪‖吴显果
叠翠的大仪
吴显果
小时候就常常听大人们讲述过,“叠翠的大仪”是仪陇古八景之一。但真正让我或疾或徐徜徉其间并品古尝翠的日子,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仲春。
那时我在县委报道组,整日里写着一些展示各行各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闻文字。一日,听闻大仪乡羔羊村的一位女教师十分敬业,身上焕发着诸多其他教师没有的闪光点,暗想这可能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于是登上班车,乘兴而去。
大仪镇
大仪乡位于仪陇老县城以西20余公里的大仪山下,一条狭长的街道塞满了这个仪陇最西部重镇的熙攘与繁华。前来迎接的乡党委书记在十步开外就伸出手来:“欢迎欢迎,欢迎你到大仪来,欢迎你到羔羊来!”
羔羊县遗址
哦,羔羊!略通文史的党委书记一句欢迎词,却瞬间在我的脑海里敲出了几杵历史的陈钟:距今1700多年的西晋中叶,统治者曾在大仪设羔羊县治达43年之久,今日仪陇之版图尽在古羔羊之囊中。
目的地羔羊村在大仪山顶。宾主稍事寒暄,即向山而行。远远望去,春阳下的大仪山极尽青翠明媚之态,丝毫没有“大仪叠翠”千百年一路走来的沧桑感。作为仪陇西部的第一座高山,大仪山自陕西的秦岭山脉逶迤而来,绵延至仪陇西部,忽然拔地而起,海拔高达785米以上,其峥嵘叠翠、挺秀云天之势在天地间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万有引力一般地吸引着我们好奇的脚步昂然前行。
穿过几根田垄,迈过几道沟壑,在远近几声抑扬顿挫的犬吠声中,大仪山已在眼前,仰首上望,眼前天高云淡、山岚欲滴,耳畔百鸟啾啾、松风阵阵,山体负势竞上,挽着一山的春色直扑蓝天,让我们一行人顿时感觉到了自然的博大与人类的渺小。
春阳暖暖,石径斜斜,且先收住感慨,登山去吧。道路两旁芳草萋萋,间隔数步就会有几滴未尽的露水问候着我们的裤腿和鞋面。一些知名不知名的鸟儿扑腾着羽翼欢叫着掠过头顶,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时不时便有几株桃红李白散落在远近,惹眼而来,久久不肯离去。远处的一些小山涧也不甘寂寞,将一股股细小的涓流飞泻而下,那场面虽不及旅游意义上的瀑布壮观,却以动感强烈的方式完美了整整一座山的水墨。
不知走了多少个之字形,才来到山腰,林木渐渐茂盛起来,松针、腐叶覆盖的小路不仅柔软如毯,还在鞋底下发出一声声有规律的脆响,如吉他弹出的节奏。一向大方的阳光也开始吝啬起来,只透过枝叶的间隙将金子一般的光芒星星点点地投射下来,就像诗歌大家遣词造句那样惜墨如金。虽然面部在缥缈的山岚中早已有了乍暖还寒的感知,但身上还是有着热气腾腾的感觉,我们相继脱了外衣,在粗大的树干间继续向上穿行。
终于大喘粗气,热汗涔涔。正要坐下来歇上一把,猛听书记一声吆喝:快到了!原本疲软下来的神经一下子亢奋,跟在已是三步并着两步的书记身后向山顶发起最终的冲锋。阳光潮汐一样在头顶上涌动着,投射下来的光芒由先前的星星点点,渐变为成片成片。当腿已经软得不堪重负的时候,茂密的树木倏然间成为我们的背景,我们已登上山顶,沐浴在阳光之下。
哦!大仪,叠翠的大仪!远远望时是如此青葱、如此峨峨,登上顶时眼前竟是一片无垠的平地。虽是土坯青瓦,依然风骨犹存;虽是野旷天低,但闻鸡犬之声。野花怒放着,麦苗抽穗着,菜花金黄着……时未近午,炊烟尚没有理由袅袅升起,但远远近近的烟囱却义无反顾地矗起它民以食为天的欲望了。
一派和谐景象跃入眼帘。1700年前的羔羊古风似已荡然无存,但又无处不在。书记所指之处,两棵高大葱茏的黄连树扶摇云天,书记说,这就是古高明观遗址。而作为遗址的生命繁衍,黄连树数百年枯荣相伴,却从无老去之意。风风雨雨之间,荫翳浓郁的树冠簇拥成一把绿色的华盖,成为人们在50里开外远眺大仪山的地标性植物。
我已很累,但心灵却无法栖息,羔羊的风从远处吹来,让我无法自持,于是点上一根烟,让思绪和脚步在当地干部的引领中重回羔羊。
其实,我们走过的路只是大仪山的侧背,而品尝叠翠的大仪最正宗的道路是在毗邻大仪乡的中坝乡马家坝村,沿着中坝河岸小路行至山麓,再登上一米多宽的石级便道,就可来到大仪山腰。将到山顶,会看见有两尊巨石夹道对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石门,巨石左边的上端,有清代嘉庆壬午年四月上浣书刻的“金堆洞”三个大字,大字下面有两个碗口大的石孔,左右平行排列,当地人俗称“打子洞”。过了“打子洞”,穿过东寨门,缓行一段坡路后,便是相传后代人为纪念晋代羔羊县令张英而修建的庙宇永济寺了。
1700年旧史依在,但羔羊灰飞,张英烟灭,永济寺仅是缅怀与凭吊之地,时光太久,我无法追问他是否有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样的胸怀,但有理由相信死了的人还活着的哲理,就像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样。
之所以这样评判,有故事佐证:在前面提及的高明观左边悬岩边,便是城垣依稀可辨的北寨门旧址,至今石门尚在。在北门不远处一万仞陡崖中隐藏着一个乳泉洞,洞中石灰岩层涌出的清泉,色如乳汁,溢流洞外,俗称“乳泉”。但当地人称“张英泉”。此公施民如乳,惠民如泉。由是观之,永济寺名号与内涵怎会空穴来风?
女老师最终见到了。她教着一个幼儿班和一个一年级班。听说县里的记者要采访,特地没放学,当我走进那间矗立在也许是张英曾经抚民施政遗址的干打垒的教室时,她十分激动地用一根手指在一部低廉的电子琴上弹起了《走进新时代》,五音不全的幼儿们显然无法准确地把握电子琴与新时代的旋律,但还是不遗余力地跟着老师向一个陌生的来访者演唱着他们的热情与朴实。
之后,还有女老师的语文与算术教学,还有村主任招待我们一行的农家腊酒香,可惜,除了我走过的叠翠的大仪与1700多年的羔羊,我已无其他新闻敏感。但叠翠的大仪却一直在我的梦里萦绕,直到我动了笔后才可以睡着的今天。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 吴显果
供稿:仪陇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