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雅安:大熊猫标本的起源地

作者:杨 铧 来源:《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24-03-02 15:01:37 浏览次数: 【字体:

雅安:大熊猫标本的起源地

杨 铧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来到穆坪(现宝兴县)境内的邓池沟,从猎人手中收到一头刚被猎杀的年幼大熊猫,并将其制作成了标本,运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具标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具科学意义上的大熊猫标本。

那么,我国最早的大熊猫标本在哪里,又出自哪里?

《中国科学美术杂志》1933年第5期,将上海博物院收藏的大熊猫标本照片作为配图,并用英文标注了采集人信息。

“大熊猫热”席卷全球

戴维的科学发现公布后,一股“大熊猫热”从巴黎开始,迅速席卷全球。动物学家、探险家从世界各地赶赴中国西南的深山中,争相捕捉这种珍奇动物。

那是大熊猫命运的至暗时刻。据统计,1936年至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另外至少还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外国博物馆。

1899年至1911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4次到达中国西部,先后五次踏入雅安。他在《中国——园林之母》中有关于大熊猫的记录:“这种动物并不常见,而且它们居住在蛮荒的野外,不易成功捕捉。毛皮偶尔才会在成都的市集中贩卖,而且索价不菲……这是中国西部最值得狩猎家去追寻的猎物,目前还没有外国人成功猎杀这种动物的记录,没有外国人目睹这种动物的活体。”

“谁可以成为第一个看到野生大熊猫的西方人?谁又可以成为第一个成功猎杀这种动物的西方人?”后来, 这两个问题被称为“威尔逊之问”。

1914年,德国生物学家魏戈尔德在汶川县从当地人手中买到一只大熊猫幼崽。

1921年,兼具军人、间谍、外交官与探险家等身份的英国人乔治·佩雷拉沿着戴维当年的线路,经邛崃、芦山,到达宝兴,希望能够成为第一个成功猎杀大熊猫的外国人。但他只是远远瞧见停栖在树枝上的一只毛茸茸的白色动物,而且不确定就是大熊猫。

1929年,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派出考察队到中国收集动植物标本,第26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就是核心成员。他们从云南入境,经木里、康定、天全到达宝兴,购买到2张大熊猫皮。返程时,他们经雨城、荥经、汉源,到达石棉擦罗,发现了一只大熊猫的踪影,在当地招募了一批人随行,一直追踪到冕宁冶勒,射杀了这只“石棉籍”的大熊猫。

1931年1月10日的《申报》第7版,对杨帝泽向中央研究院赠送动物标本进行了报道。

美籍华人的熊猫情结

杨帝泽,美籍华人,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一些书籍称他为“杨杰克”。

1928年夏天,杨帝泽被民国政府外交部聘为驻美联络办事处的兼职人员。有一天,西奥多·罗斯福来到杨帝泽兼职的联络办事处,请求杨帝泽协助和许可他与克米特·罗斯福到中国游猎。罗氏兄弟选中杨帝泽作译员,并将其送到美国菲尔德博物馆进行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培训。

1929年,罗氏兄弟狩猎大熊猫之旅结束后,向杨帝泽提供了一笔不菲的酬劳和资助,以便他在中国西部进行更深入的博物考察,继续为科研机构收集动植物标本与活体。

此后,杨帝泽携弟杨帝霖开始了探险考察生涯,曾多次深入四川采集动植物标本。

1932年6月,杨帝泽作为西康探险队的向导,带领美国登山家泰里斯·穆尔,以及美国青年理查德·布尔萨尔、阿瑟·埃蒙斯三世,从上海出发,经重庆、乐山、雅安,前往康定攀登贡嘎山,并将大本营设在雅安。

西康探险队完成贡嘎山的首次登顶与测量后,杨帝泽与穆尔经过康定鱼通,到达宝兴县西河一带。

“在当地猎人的协助下,我猎获了不少动物,包括蓝羊、斑羚、野猪、麝香鹿、猴子、黑熊,还猎获了一只活的西藏白耳雉,那是一种大型的黑白鸟,中国人称为马鸡。穆尔还捕捉到了38种鸟。”后来,杨帝泽记录了此次行动的收获,一部分标本送回美国,一部分标本按管理要求上交南京的中央研究院。

1932年的西康探险之旅,杨帝泽收获很多动物活体,其中有两只活的西藏灰熊幼崽、几只金丝猴,还在宝兴县境内猎杀到一只大熊猫,并把大熊猫标本卖给了上海博物院。经考证,此具标本为上海博物院最早展出的大熊猫皮张标本,也是我国珍藏最早的大熊猫皮张标本。

1935年6月,杨帝泽、杨帝霖从上海走水路到重庆,后入川在雅安及周边狩猎,为美国加州科学院、中央研究院等机构采集动物标本。

1936年,杨帝霖助美国人露丝在汶川活捉到了一只几个月大的大熊猫幼崽,并以杨帝泽妻子的名字命名为“苏琳”。“苏琳”作为第一只走出国门的大熊猫,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从目前资料分析统计,杨帝泽、杨帝霖兄弟至少向中央研究院提供了3具大熊猫标本,向上海博物院提供了2具大熊猫标本(目前珍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

1933年11月,上海博物院重采用生态景箱陈列展出大熊猫和小熊猫标本。

上海博物院的大熊猫标本

在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有一座1932年建成投用的五层砖木结构楼房,在三楼窗户下嵌有“亚洲文会”的石刻匾额,此楼就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旧址,其三四五楼就是亚洲文会博物院,即上海博物院。

亚洲文会成立于1857年,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是中国境内外国侨民研究东方文化的主要中心。亚洲文会博物院成立于1874年,收藏有数万件动植物标本以及文物艺术品,是近代远东地区生物标本和文物收藏最丰富的著名博物馆之一。

1933年11月5日,位于亚洲文会新楼内的亚洲文会博物院以“上海博物院”的身份,重新向社会开放。上海博物院制作了100余个玻璃展柜,第36号展柜展出的大熊猫、小熊猫标本特别引人注目。该展柜以画、实物等装饰展柜的天棚、壁墙、展示空间,仿制出树、竹林、岩石等,放置于树枝上的是小熊猫标本,大熊猫标本则放岩石上,岩石周边及背景是竹林,以生动形象的效果展示大熊猫和小熊猫生活在川西的生活场景,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之所以把两种动物放在一起,是因为当时认为它们是介于熊和浣熊之间的动物,亲缘关系近,且分布于同一区域,都被称为“猫熊”或“熊猫”。

陈列展出大熊猫与小熊猫的图片与绘图,广泛见诸于当年的报刊上,影响深远。1944年诞生于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也借鉴这种方式,陈列展出采集自雅安的大熊猫和小熊猫标本。

索尔比,中文名苏柯仁,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对大熊猫兴趣浓厚且颇有研究,先后任上海博物院院长、亚洲文会会长,创办了《科学杂志》,刊发和撰写过很多涉及大熊猫的稿件,策划主持了上海博物院陈展大熊猫标本。

1937年,苏柯仁在《中国博物学:上海博物院指南》中介绍:“第三十六号展柜所陈列之标本,系一成熟之大熊猫,获自中国西藏边境之乡村间,由中国著名探索家杨钟健君(Jack T. Young)、四川雅安县之Dr.R.L Crooke及美国之山人Mrithur B.Emmons赠予本馆,其头骨及同种之若干头骨,均贮于第十号柜之下抽屉中,如欲检视,可向管理员接洽。”

“西藏边境”实指穆坪,1869年戴维把藏汉交界的穆坪误标为西藏东部,故把大熊猫模式标本采集地标为“西藏穆坪”;1888年出版的《戴维植物志》第二卷的副标题是“藏东植物”,记载的是戴维在宝兴县采集的402种植物。戴维的错误,一度误导了很多不明就里的、对川藏地理不清楚的学者。

杨钟健君,就是杨帝泽,被翻译成了杨钟健君;美国之山人Mrithur B.Emmons,就是阿瑟·埃蒙斯三世。杨帝泽应该是此具标本的实际采集者,是1932年的西康探险之旅在宝兴境内猎杀到的大熊猫。

1952年,上海博物院的藏品被上海市军管会接收,划归今上海自然博物馆。

2018年,上海推出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仿上海博物院生态景箱展出了大熊猫标本。

2018年7月17日至10月21日,上海推出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展览精选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代表性动物标本与文物,其中有仿当年展出场景制作的大熊猫、小熊猫景箱,景箱中那具采集自雅安、中国境内珍藏最久的大熊猫皮张充填标本再次现身,吸引观众的目光,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来源:《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

作者:杨 铧

来源: 《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