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风物】红苕叙事‖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3 15:25:20 浏览次数:510 【字体:

红苕叙事

刘德元

正月初带孙子去人民公园玩,远远就望见一架三轮车上置一口大肚罗汉一样的“甕”(wèng)。一个大嫂拿一把火钳,不停地从甕里夹取烧耙了的红苕,周边围了好些人,有的手持现金,有的正在点击手机上的付款码,大家等着买刚出甕的耙红苕,10元钱一斤。

这时,出甕的耙红苕黄金色,掰开,热乎乎地冒烟,孙子迫不及待地拉我的手,要吃得火紧,我说烫!

烤红薯(供图:刘德元 、蓬州闲士)

回到家,耙红苕之色、香、味,绕梁三匝,挥之不去,于是乎,便有了这篇文章的开头。

由此想开去,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认识红苕了,只是没有去探究它的来历。就说小时候,我一直以为红苕是土著,后来读了一些书,才晓得这种土得掉渣的疙瘩,居然不是土著,是“洋货”,产自南美洲,最早由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带到欧洲。欧洲人将这种土疙瘩译名(sweetpatato)“甘薯”。甘薯便因为易种植、产量高、淀粉含量大等优势,风靡欧洲餐桌,一个时期,为解决各国饥荒问题立下汗马功劳。

另据考,甘薯进入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又名山芋、番薯、地瓜等,最先随着荷兰人由欧洲带到台湾,他们多次派使节入京,这种表皮略呈黄色又土不啦饥的土疙瘩,居然成了皇家“贡品”,并被大学士徐光启译名“红薯”。不久,徐光启带了几根红薯回到家乡松江(今上海)试种,成为农学史上著名的红薯松江种植法,这一点,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有记载:“红薯,耐寒,叶圆,易栽培,根下生芋,累累结实。色黄,如拳,味甘。山沟地一块,挖薯常数十石……”也就是说,红薯传入中国时,样子像芋头,产量高,随便山沟一块地,即可产薯几百斤。但是,徐光启发现“山沟地一块,挖薯数十石”这个秘密时,那时候,红薯还是“贡品”;既然是贡品,肯定不敢推广,如果推而广之,农民大面积种植,皇帝吃,老百姓也吃,那还是“贡品”吗?所以,红薯只能是皇帝餐桌上的一道小吃,有时候,皇帝高兴了,说不定还会赏赐大臣几条呢,因此,民间根本就没资格认知这种高产作物,更谈不上种植和推广。

红薯(蓬州闲士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那么,红薯又是什么时候进川,且被四川人喊成“红苕”的呢?说起来,笔者还是从一本名叫《瓜棚闲谈》的清代笔记上看到的。作者曾肇堃,生卒年不详,曾任资中教谕,后升叙永厅(今四川叙永县、古蔺县等地)训导,他对红苕入川有过这样的描述: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资州有个在京城做官的人,名字叫王龛(kān)师,是负责从御膳房传菜到皇帝身边的太监(从六品)。那时,万历皇帝喜欢吃耙红苕(烧红苕、孔红苕),“啖之,龙颜大悦”。王龛师去御膳房传旨:“皇上说了,味甚好。”意思是:好吃,晚上还吃这个。

公元1617年春,王龛师的母亲去世,按例,他回资州丁忧(为母守孝一年),并偷偷带回几根红薯,一来此物稀罕,可做母亲祭品(因为那是皇上才能吃到的东西);二来看看红薯这东西在四川能不能生长。没曾想,这东西非常烂贱,随便往地里一扔,不久就生根发芽,于是,红薯便在资州“倏然栽”。就是说,有人偷偷地种。在当时,偷偷地种可以,只要没人告发,但要大张旗鼓地种,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比如徐光启是大学士,也只能对红薯进行研究,不可能推广,要推广,在当时,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结果会很严重。又比如到了崇祯末年,极端气候引发的旱灾几乎席卷了明朝四方。其中,河北的顺德府、大名府、河间府,相继暴发因旱灾引发的疫情,“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而旱灾严重的川陕等地,大小旱事、蝗灾竟持续了十年之久。农民没有粮食吃,饿殍遍野,天下大乱,乃至引发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如果明朝的统治者有先见之明,意识到红薯不仅是“贡品”,还有可能是度过饥荒的“功臣”,大力推广种植,这场因饿肚子而起的动乱或许能消弭于无形也未可知。可惜,这一机会的错失,便是百姓的饥寒。

然而,明清易鼎后,此时,中国的人口正在经历一轮爆炸性的大增长。特别是康熙、雍正两代帝王为安抚百姓,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政策,相对四川,则采取“移民实川”“插占为业”等优惠政策,这在客观上为人口增长提供助力。据统计,在雍正之后的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短短半个世纪内,全国人口从乾隆六年的1.43亿人,激增到乾隆五十九年的3.13亿人。其中,四川(包括重庆)人口由清初的不到60万人,激增到乾隆时期的2000多万人。人口的增长,导致整个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上升,进而导致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为乾隆时代粮食短缺、米价哄抬埋下了伏笔。

为糊口活命,缺粮少食的百姓只能铤而走险,与富商大户、官府对抗,抢米占粮。由此,全国各地抢米风潮接连发生。乾隆八年冬至十年春,成都、资州等地发生抢米案,“一邑之中竟有抢至百余案者”。

为了粮食,此时国家高层想到了红薯,把曾经作为“贡品”的红薯解禁,让农民种植。渐渐地,饱受饥荒之苦的人们发现了红薯高产的秘密。更有意思的是,当红薯大踏步进川时,四川人口顺,直接把“红薯”喊成“红苕”。这一喊,入乡随俗,通俗易懂,一如北方有些地方把红薯称作地瓜,道理一样。但在四川,红苕是红苕,地瓜则是另一种东西,它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虽然都是种在地里的有着细长藤蔓,主要食用其地下茎块的作物。

再说红苕的栽培,这里也得科普一下:红苕烂贱易长,春雨里,把一根根不过筷子多长的红苕藤插进地里——为了便于红苕生长,地里需先挖出一条条浅浅的沟(农村人喊“打苕沟”),沟里的土,在沟两旁垒起来,形成一条条长蛇似的垄,红苕藤就插在垄上,之后只需一场雨的降临,红苕藤便会疯涨起来,藤下面的根茎便会长成红苕,一窝好几根,大的一两斤,小的大半斤。如光绪版《资州直隶州志》提到:“乾隆三十年前,本处秋收,以粟、谷为大宗,十年以后,则杂以苞谷、红薯,至乾隆末,红薯则已遍山满谷。”红苕一般在三四月份下种,九十月份即可收成,且亩产量可高达两千斤。要知道,同时期北方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左右,而南方即便有两季稻,全年亩产也不过两三百斤。可以说,高产的红薯救了不少中国人的命,也改变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饮食结构。诚如清光绪版《内江县志》所载:“民之所食红薯也,苞谷也,次则蕨根,次则蒿艾,食米者十之一耳。”至此,红薯在传入我国二百多年后,终因官方解禁而成为百姓所接受和依赖。

四川总督丁宝桢

再如清光绪二年(1876)丁宝桢督川,他刚到任就发现红苕的巨大价值,并在《川藏灾疫备略》中写道:“红薯,高产,半年熟,煮之微甜,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头,切片堪以久贮,磨粉成条易存,和麦面可资作饼。”这说明,丁宝桢不仅发现红苕高产易种的特点,而且还发现红苕可以切片贮存,磨成粉后还可以加工成粉条,加入面粉可以做成红苕粑粑等,可以说是对红苕的创新吃法乃至对四川饮食文化的重大贡献。丁宝桢主政四川十年期间,红苕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主食之一。如果没有红苕,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可能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例如光绪十五年(1889),四川、贵州等地夏天的雨量比往年多,耐旱耐寒的红苕被大面积淹坏,当地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大量饥民涌入山间,“四乡饿殍甚众”。可见,没有了红苕的四川、贵州,是何等的恐慌、饥荒。

红薯粉(蓬州闲士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纵观中国历史,尽管百姓的吃饭问题在清末乃至民国时代依旧存在相当大的压力,但对于一向抱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人而言,红薯的育种与选种一直是扭转这种民生劣势的重头戏。

尔后,在帝国主义入侵和国人引种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红薯出现了黄皮、红皮、紫皮,黄心、红心、白心等数种耐寒品类,并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亩产高峰。据粮食专家刘仁宇先生统计,抗战时期,仅1938年一年,四川红苕总产量便高达7500万斤。充足的红苕产量,为四川人民节约了大量的大米、玉米来支援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带去了生命的“薯光”。

再说近点,到笔者下乡当知青时,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挖有“窖坑”,把红苕窖藏起来,以度“荒月”。而满山遍野的红苕藤,又是生产队养猪的主要饲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苕与稻米、小麦、玉米共同跻身中国四大主粮之列。可以说,那时的农村,基本是以红苕当顿,食用方法有孔、煮、烧,和米下锅的红苕稀饭、红苕干饭,稀饭也只是照得见人影,红苕干饭也不是大米饭,而是红苕占大头,尽管苕多米少,要是能吃上红苕干饭的,可以说是打牙祭了。就说笔者下乡那个生产队,田少土多,一年下来,人平可分到三四百斤红苕,而作为细粮的谷子,则人平只有几十斤。特别是春节过后,为防止红苕“干巴烂”,农民还把吃不赢的红苕切成片,或晒干磨成粉,做成红苕粑粑;或加水揉成粉团,盛入一种多孔漏瓢,操作人左手持瓢,右手攥指成拳,不停地击打粉团,这样,粉团就会顺着漏瓢的孔眼坠入沸腾的铁锅中,煮成粉条,晒干可贮存,可交易(此等方法原是丁宝桢所创)。那年月的红苕,永远留在了我记忆深处。以致很多年后,城里人都把土里土气的人称为“苕气”,说某人“苕”得很,即土得很的意思。

红苕热凉粉(蓬州闲士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然而时光流转,时至今日,红苕不仅是人们口中的香饽饽,具有相当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相当的药用价值。201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本草求原》一书,记载红薯有“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调中补虚”等功效,甚至网上还说红苕的“抑癌率”可达98.7%。这些说法虽然将信将疑,但是生长在红苕藤叶上边最嫩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四川人喊的红苕尖,近些年也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绿色食品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不知从何时起,在四川,似乎植物枝叶最嫩的部分,都以尖来命名,如红苕尖、豌豆尖、南瓜尖、莴笋尖等。

我喜欢吃红苕尖。红苕尖的食用方法有两种:一是清炒,将锅烧得辣辣的,再放油入锅,油热后放入干辣椒,尔后将洗净的红苕尖下锅,一顿爆炒,原本一大篮子红苕尖就浓缩为小小的一盘了;二是凉拌,把洗净的红苕尖在开水中焯水捞起,淋上香油、油泼辣子、姜蒜泥等,造几转,让人食指大动。再有就是去火锅店,有的人喜欢烫豌豆尖,有的人喜欢烫莴笋尖,而我则喜欢烫红苕尖和红苕粉条,那便是:红苕白菜,各有所爱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