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走近泸县龙贯山‖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4 13:41:09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近泸县龙贯山

杨光英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四川泸县,有着“中国龙文化之乡”的美誉。境内不仅分布着以龙脑桥为代表的200多座石龙桥,还有龙雕和龙舞等龙文化,除此之外,城镇村庄、山川河流,命名中缀一个“龙”字的地方就是上百个,如金龙寺、云龙镇、巨龙村、骑龙坳、龙灯桥、龙溪河、玉龙湖、龙贯山……

前不久,泸县龙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去龙贯山采风,有感于此山历史文化的丰富。

距泸州20公里的龙贯山,位于泸县天兴镇,占地面积两千亩,地处泸州、内江、自贡三市交界处。龙贯山山脉北起隆昌县李市镇,向西横亘蜿蜒,经界牌山、云顶山、天洋到龙贯山主峰,再由大坳场到自贡市。山脉主峰龙贯山,海拔518米。

采风那天,天气晴朗,我们向南眺望,看见了纳溪的方山;向北面,看见了隆昌的白塔。天兴镇负责宣传工作的李同志说,龙贯山的景点多,有天然造就的睡佛,土匪藏洞,千亩楠竹林,200多亩百年老梨树林等自然景观。山下有松树林水库、高庙水库、河高寺水库,周围有银项山、豹子岩、四基土、梨子坪、猫猫头、燕子岩等。那些蜿蜒的小河,金色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民房,好似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我们眼前。

李同志问:“你们知道龙贯山得名的来历吗?”有的说,因山形如龙,又延绵几座山。

一行的陈老师知识渊博,他说,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龙贯山,原来叫“螺贯山”。明朝建文皇帝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流落到螺贯寺当和尚。有一天,天气晴好,建文帝吃罢了斋饭,独自一人来到山顶。只见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只有脚下这山峰最高。一阵微风吹来,建文帝想着自己曾贵为天子,如今成了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朝廷钦犯,真想联络重臣良将,卷土重来,竟喃喃自语起来:“眼下这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山峰,多像一个个等候诏宣的臣子呀!”说着,就用手点数起来,但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座山峰(竟然把脚下站的给落下了)。不久,螺贯山附近的村民,就识破了他的身份,只是有点遗憾,他为什么要不辞而别呢?他可是我们心目中的有道明君啊!以至于没能一睹他的尊容。我们享受到了他给螺贯山带来的福分呀!为了尊重并顶礼膜拜建文皇帝,村民及庙内的沙弥们决定,去掉俗不可奈的“螺”字,用“龙”字代替,希望借助真龙天子的庇护,“龙贯山”能美名远扬。

“龙”字的涵义很是丰富。

我们来到十八口水井(原来叫十七口井)。传说建文皇帝在螺贯寺当和尚时,每天要下山挑水,很是劳累。有一天夜晚,他便用竹篾搬动水井,由于皇帝是真龙天子,土地菩萨不敢得罪,就学鸡叫,建文以为天亮,便在西边放了五口,东边放了十三口,一共十八口。这些井为原龙贯寺所建,是龙贯寺僧人及信众的饮用水源。这十八口水井的井口呈圆形,深六七十公分,常年不涸不溢,取之不尽,十分神奇。

十八口水井

离十八口水井不远,距山顶约50米的岩层斜坡面上,看到了当地百姓说的“犀牛脚印”。这20多个脚印,足迹化石深浅不一,深的地方,人的脚踩下去齐到小腿肚的位置。每个脚印宽约20厘米,长约32厘米,这些脚印左右交错排列,构成一条清晰的行迹路线,其中还有一个明显滑动的痕迹。后来,经有关专家和自贡市恐龙博物馆研究考证,证实这些脚印为两亿年前的“恐龙脚印”。实在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恐龙脚印

我们来到龙贯山下的流杯池。处于山间小溪中间平台岩体上的流杯池,长约8米,宽5米多。远远地看见中间凸出“主”字形雕刻,四周小水沟环绕。池东侧出水口有一酒瓮石坑。流杯池左右两侧原盖有亭子或棚,已损毁,现可见其遗迹。流杯池是取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之义而得名的。将一只盛满酒的杯子放进流动着的曲水池中,杯随水去,酒杯停在谁的面前,就该谁喝酒,并在酒杯流动的规定时间内,或吟诗,或联对,或作歌,若吟唱不出,就以酒为罚,古时文人常以此娱乐。石刻题记位于流杯池西侧岩壁上,其年代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阴刻楷书“乐丰溪”三个大字,落款为“乾隆乙卯胡国忠书”,字迹苍劲流畅。那时文人以诗会友,以酒助兴,甚是高雅。我们一行的几个男士盘腿坐在流杯池的石头上打禅,旁边两个人用矿泉水当酒,边饮边诵诗,仿古文人的样子。

流杯池

龙贯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寺院众多,主峰上有龙贯寺,周围有永兴寺、云龙寺、山奇寺、金象寺、照兴寺等。永兴寺遗址,寺庙大门石柱上阴刻“恍若普陀岩,俨然南海岸”。

我们来到龙贯寺院。此寺庙始建于南宋崇宁四年(1127年),由泸县高僧铁腊大师创建,在元代时被尊称为“西南佛教宗祖”。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台湾佛学大家谭公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封为“南宗第一大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寺庙建筑布局宏伟,主要有佛塔、灵殿、斋厅、方丈祠等建筑,佛塔高45米,宫殿大庭院有精美的雕刻、文字和彩画。

下午,我们看了龙贯山草龙表演。天兴镇文化站站长介绍说,龙贯山草龙又称“草把把”“草疙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制作材料主要是稻草、竹子、红布等,制作工艺精巧别致,多采用编、插、嵌、捆、扎等技术。演出时以3、5、9条等单数龙为主,每条龙又可2、3、5人参加,有时也可以根据场地、表演对象,选择更多的草龙和更多的人参加表演,配以川南锣、鼓、钹等民间音乐,原始味道正宗。2018年12月,龙贯山草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名录。

龙贯山草龙表演

你看,两条“草把龙”出来了,每条有五人表演,他们穿着黄色红边的衣裤,头系红丝带。表演前吟唱吉利语:“草龙一舞贵客到,天兴龙贯好热闹,恭祝大家身体好,龙文化是泸县的宝”。在锣鼓声中,表演者舞动草龙,动作娴熟流畅,“龙出洞、龙戏水、龙洗澡、龙过江、龙穿花、龙闹海、龙绞柱、龙摆尾、龙戏浪、龙翻身、龙脱壳、龙扭腰、龙交头、龙滚沙”等18种基本套路一一呈现,充分体现了龙与人、乐与人的高度和谐。

龙贯山草龙表演不限场地,而且易制作,表演大众化,在天兴镇乃至泸县流传广泛。草把龙的表演,既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展示川南民间劳动群众的生活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态,极具民间民俗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龙贯山草龙只是泸县众多龙舞中的一种。

龙贯山只是泸县众多含“龙”字的地名之一,龙文化元素丰富。泸县龙文化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还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传承、创新!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数百篇。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