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竹枝词中成都的中秋习俗‖刘畅
竹枝词中成都的中秋习俗
刘 畅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满象征人之团圆,成为人们对亲人、故乡思念之情的寄托,也是人们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2023年的中秋节为9月29日。
历来不缺吟咏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即是代表,苏轼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将中秋节表现得生动而浪漫。在各类关于中秋节的文学作品中,成都竹枝词更像一朵奇葩,虽没有华辞丽藻,却通俗易懂,颇能反映地方风土人文特色。
满天星
麻饼石榴祭中庭,
群儿争插满天星。
夜阑持向阶前舞,
闪闪金蛇拜月神。
旧时成都,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人们会对天设案,摆上饼饵果品等,待月亮升至半空后,朝天对月而拜。是夕,孩子们分得祭过的果饵糕饼后,给气柑(柚子的方言之称)插上 竹棍,再插满线香,待夜深人静,燃香挥舞于中庭。暗夜之中,香火滚动,宛若金蛇狂舞,称为“满天星”。儿辈中,或有心灵手巧者,用气柑糊扎为龙头,剪白纸粘其上为龙须,竹签裹金箔(纸烟盒中的箔纸)插为龙角,并以无患子果镶嵌为龙眼。龙形粗具,即于月下翻飞而挥舞之,当其浑然忘我之际,殊不亚于成人耍龙舞狮之趣。
中秋
今宵明月最圆光,
睦睦全家聚一堂。
馋嘴娃娃吃月饼,
爸爸对月想文章。
成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众多,其中吃月饼必不可少,一家人团聚一堂,边赏月边吃月饼,一些文人难士还对月吟咏。如今成都可以买到的月饼品种众多,但旧时成都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最常见的广式月饼和苏式月饼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传入四川的,改革开放后才急剧增多。过去在成都地区最常见的月饼是一种扁圆的糕点,有冰糖、椒盐等口味,表皮烤酥,撒满了芝麻,因而得名“麻饼”。麻饼圆圆的形状寓意团圆,面上的芝麻又寓意祈望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中秋之夜,人们会把麻饼当成祭品,拜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小孩子最为喜欢。
偷瓜送瓜
彩亭锣鼓送南瓜,
送到人家一片哗。
吃罢酒宴才散去,
明年是否有娇娃。
在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南瓜多籽,寓意“多子”,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旧时成都有中秋节偷瓜送瓜的习俗,中秋节晚上到别人家菜地偷瓜,不仅不会受到责怪,反而被赋予吉利意味,寓意“偷瓜得福”。特别是摘下大南瓜送给求子人家,更是十分热闹的喜事,寓意“送瓜送子”。
偷瓜人把摘下来的南瓜用垫上草的箩筐装好,再挂上红绸布条,敲锣打鼓地送到求子人家去。求子人家也欢欢喜喜地将门打开,放上鞭炮,迎接南瓜进门。如果一次性送来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南瓜,求子人家更加欢喜,觉得这是来年怀上双胞胎的好兆头。通常,求子人家会给偷瓜送瓜的每个人都塞个小红包,并邀请他们留下来一起享用中秋酒宴。若是来年真的生了娃娃,还会摆酒宴感谢亲朋好友。因此,老成都流传有这样的谚语:“八月十五送南瓜,满堂香火放光华。观音菩萨多保佑,来年生个胖娃娃。”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 刘 畅
供稿:成都市 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